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其实已经注定了岳飞的悲剧收场

提起岳飞,大家很容易想起那支有名的“岳家军”——军纪严明,训练有素,战斗力超强,当年一句话“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就是“岳家军”最好的写照。不得不说是“岳家军”成就了岳飞,但其实恰恰也是“岳家军”这三个字为岳飞的悲剧收场埋下了伏笔。

首先,可能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岳家军”这个叫法其实比较奇怪,在南宋以前,很少有国家的军队会以将领的姓氏命名,或者说得再直接一点,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在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宋朝的军队,而是他个人的武装,基本上都属于岳飞私人,所以才被人叫做“岳家军”。

由于岳飞出身于一个普通农民之家,所以他对官场和政治都不太感冒。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位难得的天才将领,再加上刚好生在乱世,可以说“生逢其时”又“生不逢时”。

刚开始,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下层军官,有一次违反了军法要被处置,就在这时候他的伯乐——宗泽出现了。宗泽不但救了岳飞,慢慢地还发现岳飞绝对是个人才,于是就不断地提拔重用岳飞。后来岳飞上书得罪了奸臣,宗泽便将他派到河北都统制张所那里避避风头。岳飞虽然屡立战功,但是好“抗上”,也就是不爱“服从”领导,于是张所又把他派到王彦那里去。

在一次军事行动中,岳飞又违抗王彦撤退的命令,率领自己的几百人和金军厮杀,虽然此战他击杀和活捉了两名金军将领,但两军激战时,岳飞曾经向王彦求援,王彦恼怒他“不听命令”,就没有派兵支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岳飞和上级的关系一直都是没有处理好的。另外,他和同级将领的关系也不是很融洽,因为害怕王彦要处罚他,便带领自己的人马不辞而别了。后来宗泽爱惜他的才干,体谅他的爱国之心,又重新将其收归于自己帐下。

后来,屡立战功的岳飞受到宋高宗赵构的欣赏,赵构要封他做泰州知州,岳飞却很不满意,认为这是一个文官,便上表朝廷,愿意把一家妻儿老小压在朝廷当人质,表示自己想要私募军马,为国效力。虽然这是当时的一个潜规则——将领如果要私募兵马的话必须先把家人压在朝廷做人质,但是岳飞这么明着写出来就让皇帝很难堪了,相当于把这种潜规则昭告天下,在加上他又屡次打着“收复汴梁,迎回二帝”的口号,所以赵构对岳飞的态度始终很复杂:又想用岳飞,又不敢用岳飞

岳飞在平定钟相、杨幺的叛乱中收获很大,大大增强了自己的力量,后来他又带领“岳家军”打败了金和伪齐的十万联军,收回了襄阳六郡,被宋高宗封为清远军节度使,相当于今天的军区司令。高宗还亲笔写下“精忠岳飞”,挂在岳家军的军旗上以表彰岳飞。

岳飞35岁时,赵构封他做了太尉,这已经是当时武将能达到的最高官职了。可惜好景不长,很快他就因为两件事情得罪了赵构。

一、当时一个著名将领刘光世死了,赵构本来想把他的部队都交给岳飞指挥,但是这时有人提醒赵构:如果岳飞掌管了那支部队,“岳家军”就占整个南宋兵力一半以上了,万一岳飞有什么“想法”,朝廷是控制不了他的。恰巧此时岳飞上表说要“恢复中原,迎回二帝”,赵构看了以后很不高兴,但是又不能直说,于是就没有把刘光世的军队给他。这回轮到岳飞不高兴了,因为他觉得赵构说话不算话,一气之下就辞官不干了,还跑到庐山去给母亲守墓,后来赵构下旨召他都不回。后来没办法,赵构只得找了岳飞的一个副将,说了很久他才答应回去,此时赵构对岳飞已经很不满了

二、岳飞上表让赵构立太子。立太子本来就是一件很敏感的事情,而且赵构在逃难时失去了生育能力,没有亲生儿子,所以岳飞身边的人都劝他不要上表,但他就是不听,结果赵构看到上表以后大怒,从此就对他怀恨在心。由于忌惮“岳家军”的实力,赵构最终对此事不置可否,也没有处罚岳飞,但此时其实已经动了杀心

后来金军被打得无力南侵了,赵构就想再次上演一出“杯酒释兵权”,张俊看出了苗头,立马把军权全部交了出来,韩世忠则效仿王翦索要封赏“自污”,也保住了性命,只有岳飞缺乏政治敏感性,被诬陷谋反冤杀了。

岳飞一生忠肝义胆,可惜他手握重兵,又好“抗上”,始终被高宗猜忌而不自知,秦桧只用“太祖陈桥兵变之前也是忠臣”一句话就说得高宗定下了杀死岳飞的决心。“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当我们再次回顾岳飞的这段《满江红》时,不得不感叹他壮志未酬的无奈和不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