籴和粜,古代的这个小政策其实蕴含着大智慧

籴(dí),一看这个字就能猜到它的意思,就是买入米,而粜(tiào )的意思自然就是卖出米了。很多人会有疑问,不就是买米卖米么,那有什么特别的吗?当然有,且听小可慢慢道来。

在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科技不发达,预测手段也较为低下,种粮食往往就是靠天吃饭,自然灾害对于粮食的生产影响非常大,所以丰收的年份和灾害的年份粮食产量相差很大。

根据经济学的一般常识我们就知道,丰收的年份时粮食价格会比较低,但碰到灾年时粮食价格就会很高,而普通老百姓抵抗这种粮食价格的大幅波动能力很弱,一遇到灾年,老百姓就没有足够的粮食吃,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到了灾荒的年月,黑心的商人囤积居奇,以远高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粮食,但是如果要求商人低价贱卖,商人便不出售粮食,造成市场上粮食更加短缺,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我们都知道,灾害性天气往往都是系统性的,影响的范围较大,影响的人口众多,那么就带来一个问题,即“移民就粟”还是“移粟就民”,就是将粮食运到灾民那里还是将灾民运到粮食那里?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粟”,意思就是柴木重而且价值低,超过一百里的地方,运输成本已经超过了柴木本身的价值,运输超过一千里,运输成本就会超过粟米本身的价值。那么这么多人,需要大量的粮食,无论是“移民就粟”还是“移粟就民”,除了需要大量的粮食外,运输成本也是非常高昂的,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我们只能说古人的智慧真的是不得不让人叹服,因为他们很早就给出了答案。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多位政治家提出了解决办法。管仲就说过:“岁适美,则市粜无予,而狗彘食人食。岁适凶,则市籴釜十繦,而道有饿民。然则岂壤力固不足而食固不赡也哉?夫往岁之粜贱,狗彘食人食,故来岁之民不足也。物适贱,则半力而无予,民事不偿其本;物适贵,则什倍而不可得,民失其用。然则岂财物固寡而本委不足也哉?夫民利之时失,而物利之不平也。故善者委施于民之所不足,操事于民之所有余。夫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敛积之以轻,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十倍之利,而财之櫎可得而平也。”意思就是说,丰收的年份,粮食太便宜,卖不出去,猪狗都吃粮食,到了荒年,一釜粮食可能就要卖十贯钱,道路边上就有难民,这难道是因为生产的粮食太少造成的么?不是的,是因为,丰年时候粮食被猪狗吃了的缘故。所以一个善于治国的国君,就应该在丰收的年份低价买入粮食,在荒年的年份高价卖出粮食,这样不但可以平稳物价,保证荒年的时候老百姓有东西吃,还可以赚取丰厚的利润。这就是“平粜”的基本理念,后来的的李悝、范蠡都有类似的看法。

汉朝开始,就变成了一项制度,常平仓制度。设置专门的仓库储存粮食,利用价值规律,丰收的年份储藏粮食,灾年的时候卖出粮食,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并一直延续的下去,文中前面提到的三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平粜”的理念在今天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现在股票大家都比较了解,举两个股票的例子:基金定投,每月买入同等金额的股票,在股票价格较低的时候就会买入较多份额的股票,在股价高的时候就会买入较少份额的股票,长期来看,一定是赚钱的。平准基金,这个就是股票市场上的“平粜”,对于国家来说,股市过冷过热,对于经济都不是好事,所以就建立平准基金,对股市进行逆向操作,牛市的时候卖出股票,熊市的时候买入股票,这样可以稳定市场,同时还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

聪明的朋友明白了没,坚持定投或者熊市买入牛市卖出,只要你有恒心和毅力,一定可以稳赚不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