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晋国的第一位权臣,他的改革直接导致了后来晋国的灭亡
话说当年晋文公回国即位后,晋国结束了动荡不安的局面,原来跟随他逃难的人,一下子都加官进爵,成了晋国显赫一时的人物,最主要的那几个人甚至进入了晋国的核心决策层!史书记载:“晋文公即位后,文倚狐偃、武用先轸”,整个晋国高层和气一堂,大家同心协力,晋国国力急速增强,人口增长非常快,很快晋国已越入强国之列!
强国必先强军,文公召集众臣,重组晋军:将原晋国二军,扩大编制为三军(在春秋时期,大一点诸侯国可以设三军;次一点诸侯国可以设二军;小诸侯国只能设一军),三军分别为上军、中军、下军。这一创举,宣布晋国正式步入大国行列!
问题就出在这里,三军的统帅被称为六卿(每军正副统帅各一名),其中中军统帅为六卿之首(正卿,相当于总理)!这六卿的任命基本原则是:公族为主,外戚为次,远亲为辅,他们不但掌握了军队还有各自的封地(有点像周天子分封诸侯的意思)。晋文公活着的时候,这六卿那是相当听话,令行禁止!但是如果他死了呢?六卿都是晋国的新旧贵族代表,会甘心听命于年轻的国君吗?这个问题其实晋文公也曾想过,比如他舅舅狐偃资格老,功劳大,还有点恃功傲宠的感觉,他死之前必须把他撤掉,留下一个老实可靠忠心耿耿的赵衰当正卿,辅佐他的儿子(后来的晋襄公)。
赵衰死后,年轻的儿子赵盾(赵宣子)为正卿。赵盾是晋国出现的第一位权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担任执政,号称正卿,法治晋国。他在晋国执政期间,权倾朝野,使晋国君权首次受到冲击与削弱,树赵氏之威,使赵氏一族独大晋国。他一生侍奉三朝,维护了晋文公开创的霸业!晋襄公死后,赵盾开始了对晋国长达20年的专权。
那时候晋国还是中原之霸主,赵盾经常以臣子身份作为晋国国君的全权代表参加诸侯会盟,所有国际事务都由他一手打理,甚至在会盟中行使的是完全只有霸主才能够拥有的权威,赵盾因此驰名国际!
由于本身能力出众,赵盾在朝中利用强势手腕,震慑诸卿,巩固统治;在对待其它诸侯上,恩威并施,四处征战,建立不少功业!从而诸侯各国只知晋国赵盾,不知晋国国君耳!
赵盾为了发展卿族势力,重新设立公族制度,但和以前公族头衔只传给国君的公子、公孙的制度不一样,他设立公族头衔的人不局限于晋国的公子、公孙,而是海纳百川,由朝中的有德之士来担任,而且还可以将公族大夫授予卿的嫡子,这样六卿也能够世袭罔替了。自此,君权日衰,卿权日强,世卿对晋侯权力的渗透大大加速。可以说,晋宗的丧钟也就在赵盾设置公族大夫那一刻起已经提前敲响!
果不其然,六卿本来由狐、赵、先、郤、胥、韩、魏、栾、范、荀氏等卿大夫轮流坐庄,后来他们各家明争暗斗,弄得你死我活,连赵家都差点被灭门,还好有一个赵氏孤儿(赵氏孤儿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了,无非就是政治斗争而已!)继承了赵家社稷!
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
到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其中以智氏最强。
晋阳之战后,智氏被其余三家消灭,此后只剩下韩、赵、魏三家,晋国公室名存实亡。
公元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
打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也标志着中国古代史正式由春秋时代转变为战国时代,由此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霸权政治结束,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