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闽微信杂文系列之六十五:石码也有"红树林"
梧闽文学作品展示
微信文章系列
石码红树林小区
实际上,以前到石码去,总是要找点理由…
我还生长在老家龙海县步文公社的年代,到石码去无非是“七桃"(走马路符号上分别有"日",和"月",网络打不出这样的字),或者作为丘陵地带的山场吃货,想改膳吃点石码"五香面"或"蚵仔煎..吃后放屁没有比"芋头香蕃屁"响,但臭不可闻也!
石码锦江道连家船
作为梧桥人的上辈,自明未清初起,只有"家长是大"长老辈,才有资格和身份下石码到大埕郑氏大庙去为开基梧桥社的始祖"思美公"等上缘祖,进行"春""秋"两祭…那种下石码的行色极为崇严,使命感不亚于当今"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每年一趟到石码开年会…
石码旧汽车站(石码街心公园)
小石码,历属龙溪县,故旧车站今建街心园那儿矗立一块"龙溪县"地标石…以期海外游子回小石码时,还能对上"旧时王谢堂前燕",是否"飞入寻常百姓家。",还属泉州府管辖的龙溪县建县比漳州府还早,史载于梁大同6年设置龙溪县,唐朝开漳圣王陈元光奏准武则天皇帝敕令漳州设州治已1300多年,石码建埠520多年,埠头因为小石码沿锦江,沿江四邻八乡百姓为防水土流失而抛石成码......
石码夜景
字典中对"埠"的解释为停船的码头,靠近水的地方或古代与外国通商的城市。石码因为有来往船舶靠岸故成"埠"。九龙江西溪北溪或南溪沿岸随人居往来,经济发展,农贸交易而成有隔三差五的集市,闽南古时"赶集"习惯叫"赴墟",如沙建墟,郭坑墟,小港墟,东美墟,石美墟、白水墟,浮官墟…
新石码和平路
为什么独独石码叫做"埠"呢?有点不同于内陆沿江设集的"墟",石码这个"埠"已不是小江小河边的集市,本身就是明朝全中国唯一对外通商贸易的自由港一一月港的上溯延伸,"埠"比"墟"有时间,赶集赴墟不必"隔三差五",天天有开集只要关注潮汐起落看"水时"即可…埠头比墟底面积大,因为埠头必须有商品物资堆放场(现在叫物流)…小石码这个"埠头"生意,已不是"财源广进达三江"可涵盖,而是从淡水的江河文明走向葑蓝色的"海洋文明"的时代…石码埠早已走向全球化一一"生意兴隆通四海"了…因为明朝时石码已经和外国通商了,早已成了“埠”。
石码打石街宛南亭
古代社会以水路交通为主,连地理师也以水为财说事,实际上水代表交通贸易的先天条件,现在已经不同了,已经由陆路交通发展到空港或网络信息平台......处于九龙江口的古埠石码,它的沿江(锦江)也是沿海(台湾海峡)…在淡水和咸水的交汇处,已现大海的潮汐起落…有咸有淡的水域,淡水魚最好吃,咸水腥最鲜美…据《石码镇志》记载,以前石码也有红树林,很壮美!现在石码的“红树林”是一个居住小区。
小石码这个地方的姑娘既有山野的静态美,貌似是观世音菩萨下凡…又如鼓浪屿,澎湖湾…那种海上云中的仙姿美…竟然是妈祖娘娘的默娘风彩!
妈祖剧照 林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