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国学智慧•论语】孔子赞扬“无为而治”与多学而识之等。

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无为而治”是道家所称赞的治国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贯性,但并非道家所独有。孔子也赞赏无为而治,并以舜为例加以说明。孔子这段话说明早在道家出现以前,舜就开始实行无为而治了。本篇还涉及“多学而识之”,“一以贯之”等重要要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原文】

15.1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译文】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评析】

孔子是一个战略家,但反对崇尚武力。卫灵公崇尚武力,向孔子询问有关军事方面的问题,孔子对此很不感兴趣。从总体上讲,孔子主张以礼治国,礼让为国,反对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当然在具体问题上也有例外。所以他用上面这段话回答了卫灵公,并于次日离开了卫国。

2

【原文】

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守穷困;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评析】

公元前489年,孔子与弟子由陈国往蔡地的途中绝粮七日,很多弟子都饿病了,所以子路心情郁闷地来问孔子。孔子面对穷困潦倒的局面,仍然保持了乐观主义的态度和坚韧的意志,认为君子能够坚守穷困,矢志不渝,而小人一旦遇到穷困,就会无所作为了。孔子对于君子与小人在困境面前两种表现的分析,能够给许多立志成才的年轻人带来启迪,这就是如何对待困境的人生选择问题:是知难而进,贵在坚持,还是遇难而退,不求进取。

3

【原文】

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多了才都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评析】

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那么,这个“一”指什么?文中没有讲明。我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本质的东西,或者说是规律性的道。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认真学习,善于学习,在深切领悟中学会融会贯通。

4

【原文】

15.4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译文】

孔子说:“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评析】

由,是孔子的学生,即仲由,字子路。孔子这里向仲由感叹说,懂道德的人太少了。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把道德培养放在首位。孔子这里表现了他对国家前途和世道人心的忧虑,表现了感时伤逝的情怀。

5

【原文】

15.5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评析】

“无为而治”是道家所称赞的治国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贯性,但并非道家所独有。孔子也赞赏无为而治,并以舜为例加以说明。孔子这段话说明早在道家出现以前,舜就开始实行无为而治了,由此可见,无为而治并非道家所创,也非道家所有,而是中国古代一种比较素朴理想的社会治理模式。

对于无为而治的思想,我们应该注意两点:一是无为而治,并非指统治者无所作为或者不作为,而是不乱作为,不长官意志,不扰民,同时,统治者本身要以身作则,注重礼乐教化;二是任人唯贤,选好臣下,发挥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

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简政放权还不够,有些政府部门权力过大,一是容易乱折腾,二是容易导致腐败。因此,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学习借鉴无为而治的智慧,仍然是必要的。

6

【原文】

15.6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译文】

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评析】

行:通达的意思。蛮貊:古人对少数民族的贬称。州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党为州,二千五百家。州里指近处。参:列,显现。衡:车辕前面的横木。绅:贵族系在腰间的大带。

子张: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战国时期陈国人,为人相貌堂堂,极富资质,从容自得,性格有些过于张扬。跟从孔子在陈国、蔡国两国间受困时,问孔子如何才能畅行无阻,孔子回答了这段话。在孔子教诲下,他与人交往注重宽宏豁达,能做到不计较过去的恩怨,就是受到别人的攻击、欺侮也不计较,喜欢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主张“尊贤容众”,被称为“古之善交者”。

孔子与弟子的问答真正体现了孔子教书育人的精神。他告诉子张,做事要通达,就必须做到“言忠信,行笃敬。”孔子认为,一个人做到了“言忠信,行笃敬。”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可以畅达无阻;反之,你即使在本乡,也是行不通的。

7

【原文】

15.7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译文】

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辞官把自己的主张收藏在心里。

【评析】

史鱼是卫国大夫,名,字子鱼,为人非常正直。《孔子家语·困世》篇记载了史鱼“尸谏”的故事:蘧伯玉贤而灵公不用;弥子瑕不肖,反任之。史鱼骤谏而不从。史鱼病将卒,命其子曰:“吾在卫朝,不能进蘧伯玉,退弥子瑕,是吾为臣不能正君也,生而不能正君,则死无以成礼。我死,汝置尸牖下,于我毕矣。”其子从之。灵公吊焉,怪而问焉。其子以其父言告公,公愕然失容曰:“是寡人之过也。”于是命之殡于客位。进蘧伯玉而用之,退弥子瑕而远之。孔子闻之曰:“古之列谏之者,死则已矣,未有若史鱼死而尸谏,忠感其君者也,不可谓直乎?”

史鱼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贤人蘧伯玉,但卫灵公都没有任用蘧伯玉。史鱼患病临去世以前,嘱咐儿子对卫灵公进行“尸谏”,终于感动和震撼了卫灵公:“是寡人之过也。”进遽伯玉而用之,“退弥子瑕而远之”。

从文中所述内容看,史鱼与伯玉是有所不同的。史鱼当国家有道或无道时,都同样直爽,而伯玉则只在国家有道时出来做官。所以,孔子说史鱼是“直”,伯玉是“君子”。我国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时,尤其需要各级官员具有“邦有道,如矢”的进谏精神,这样可以更好地让执政者听取不同的意见。

责任编辑:张涛

好 书 推 荐

简  介

薛永武《审美与人才开发》一书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人才强国战略出版工程出版物,由中组部归属的国家级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出版。

该书是人才美学的代表作。作者运用了哲学、社会学、人才学、美学、文化学、教育学、现代仿生学、脑科学、思维科学、价值论哲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与成才、对于家庭和各类学校教育,提供审美的视角和方法,通过审美全面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感悟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人才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全面开发;对于国家人才战略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而言,拙著对于全社会克服金钱和权力对人性的异化,引领人生超越平庸,走出人生迷途,促进全社会的人才开发,对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