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可能,Nothing Limited Possibility --《NLP新世代》│ 书海遨游 No.18006

书海遨游 No.18006

无限可能,Nothing Limited Possibility 

--《NLP新世代》

推荐程度:*****

(了解NLP来龙去脉必备的手册)

全文6,193个字

阅读约需要16分钟

作为第三代NLP也是系统NLP学派的基石,这本书也许是最能展现NLP全貌的基础书目。光是序言就要59页,而且还都是干货,这本书注定需要硬啃。

不过基础并非入门,这本书是在理论层面扎根很深,同时需要对NLP的技术层面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才能帮助豁然开朗。就像序言部分的铺垫就是非常好的归纳和整理,帮助了我们更加认清本质或者可以向别人解释清楚什么是NLP。

“NLP籍由探索生理经验、心理感受(情绪)、语法及信念系统等过程,模仿并提取许多后现代心理治疗学派的治疗技巧,使人可以快速的移开痛苦甚至感到快乐。”

其实这一切都是源自于Grinder的那两个基础问题,“你如何知道?”或“你该如何做?”,如果说的更深奥些,“NLP同时是一种本质(’本体论’)和一种知道(’认识论’)”。

同时在创立人Grinder还在世的情况下如此高速的发展到第三代,也能说明其相当旺盛的生命力,当然也可以是一种还不够成熟的表现。基于书中的结构,其实这部分主要还是在于不断整合的外部有用知识和不断转换的侧重点。(见附录)

但凡初学NLP的人,都会觉得云里雾里,东学一点西学一块,到底在学什么。也许这就是NLP大学或者系统派存在的一种目的,让你用系统观去运用NLP,甚至是看待NLP本身。

这也是这本书理论体系完整的一大表现。每个技术的来龙去脉都会说清楚,而不仅仅是传授技术本身。虽然没有技术的具体操作介绍,但对于已经学过实操的人来说,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巩固。

然而,最重要的还是在于秉持“不知道”的态度。就像Bandler说的,“NLP是一种态度,而不是技术留下的痕迹”,或者Grinder说的,“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模仿,那么你没有真正会NLP。”乃至于艾瑞克森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是“不知道”的力量。

第三代NLP也因此务实的放在了三个核心上:初学者的心(不知道)、好奇心和坚持。也许这就是NLP的核心精神所在。

回到书的主要内容,为了简单理解,我觉得第一代NLP是基于认知心智,来自于我们的大脑,第二代NLP是基于身躯心智,来自于身体中心,而第三代NLP是基于场雨心智,来自于我们与周围更大系统的关系与连结。也以此去看待三种心智的介绍。

一、认知心智

所以谈论认知心智的时候,更多的是一些第一代的内容。比如表象系统和时间线。很大的收获是终于知道了这两块的源头,原来是来自于亚里士多德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更重要的理解了为什么会有这个理念的原因。

作为表象系统,一大用途就是通过眼球运动、声调和节奏、身体姿势、手势和呼吸模式这些线索去解读一个人思考的信息。或者可以称之为很流行的冷读术或微表情。

其实不管你智商有多高,只要你的身体构造还是人,你就会有这些人都会有的表象系统。也许你会通过锻炼或者习惯改变了一些,但总体上你是无法完全改变作为人的基本反应。

这是NLP感官敏锐的一大基础。

另一个说到时间线,不得不提一下“时间感知”。看过这本书才明白到底“时间”是怎么一回事,当然这个“时间”并不是客观的时间,而是人们脑中的时间观。

看过巴厘岛人的环状时间观后,会发现我们一直习以为常的线性时间还真只是因为习以为常而已,并不见得是唯一的看法。而看到詹姆斯的时间“串珠”才真正理解,什么叫“当下”和“脱离当下”的状态。

当理解这些我们潜意识自运行的状态后,也不难认识到时间线的重要性。这也是NLP在企业和个人成长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很多关键技术都是以此派生出来的,比如“改变个人历史、重塑印记、跨界搜寻、未来走向、策略规划等”,都是定义和管理从现状位置到理想状态到工具。

现实中,更有达特·詹姆斯博士(Tad James)单单用时间线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治疗,而且见效奇快。这也是NLP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还有比较重要的是感知位置,虽然没有多说来源,其实我觉得这就是每个人都会的一项天赋。就像皮亚杰的三座山测试,我们自然会具备我、你、他们乃至我们的立场去看待问题的能力,只是我们是否习惯或者熟练掌握。

至于从属等级,之前只知道是来自于贝特森的逻辑层次和学习层级。殊不知原来还有更原始的根源在卢梭的逻辑类型的数学理论。这可以说是第二代NLP的一个重要的模块。

进而着重说到来五个学习层级,这是以前我比较忽视的内容。就好像是感知位置和从属等级结合的体现。

突然有种觉察就是想到了彼得圣吉推崇的学习型组织,会和学习4的层级状态非常类似,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它涉及醒悟到一些全新、独特和变革性的东西。”这不是个体能够达成的状态,一定要与更大的心灵链接。如果一个群体所有人都达到学习4的层级,那学习型组织就自然形成了。

书中还从许多角度去解读了从属等级的含义,算是彻底理解了概念,印象很深的一句是“它们同时是分层的和合构的(holarchic)”。从合弄结构出发,至此也能理解从属等级这个概念对我们学NLP的人的影响。

有些人会认为等级越高影响力越大,所以以高为好,用从上而下的影响力去利用从属等级。的确上层的认知改变势必会产生下层的反应。然而我很喜欢的是书中借用了数学中的集合理论,上层只是下层集合的集合。所以其实是一个合构的概念。如果要有改变,也许从下层做些小小的努力就能撼动整个金字塔。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基于对理论的理解产生的不同思路,这本书就是在告诉你理论该是如何,至于怎么去利用,那就是见仁见智了。

后续的S.C.O.R.E.模型也是NLP的基本改变模型,从症状、原因、结果、资源、(技术)、效果等几个角度去解决问题。“如果你不想到任何地方,你也不会有问题。”其实从这个思路出发,所有问题都是有解决途径的。

还有一个第二代NLP关键的发展,后设程式。这也是一个比较搞脑子的概念,要好好思考下。后设模式“比我们的思考的具体策略更抽象,并定义我们针对一个特定问题的一般处理办法,而不是我们的思考过程的细节。”

书中也表明了这本书的主要目的,“能够辨识、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将大大提升一个人使用NLP的掌握度。”

对于后设模式来说,也是因为这本书理解了其真正的含义,“认识策略的模式和倾向的区别”。相比程式化的“策略”来说,后设模式可以算一种多维度的非量化“策略”。书中对于主要后设模式的维度摘要基本上理清了思考和使用后设模式的方式。

关键一个感悟是,后设模式没有对错之分,每个人的后设模式都有自己的特点。而所谓的后设模式的效果,就在于帮助“在一个情境转换到另一个情境时帮助创造平衡”

在认知心智的最后一部分是最震撼的统一场理论了,借用了爱因斯坦的统一场理论和人工智能里面的SOAR模式,创造出一个三维度的统一场(时间感知、感知位置、改变层级和互动)。

无论是TOTE、SCORE,甚至是生生不息的场域都可以在这个NLP-SOAR场里面进行投射和应用。当然需要补充的是,生生不息场域和其他工具最大的区别是在于,其他大多都是以问题为导向,而生生不息则是以资源为导向。

不愧为是NLP,把人的大多数思想都框入了NLP-SORA场里。就好像看到了一个人工智能的模型一样,任何你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在这个统一场里面找到答案。

基于对于NLP-SOAR的认识和理解也能帮助将看似杂乱的NLP工具箱给统一化。我想也以此打通了所有技术间的边界,也可以很明确的解释这些NLP技术之所以是NLP的理由。

二、身躯心智

这也许是我之所以喜欢心理学乃至NLP或者催眠的原因。

因为过去的我过度依赖自己的意志,或者说大脑。会非常理性的去“想”或者“思考”,而当你发现这并不是这个世界乃至你本身该有的样子的时候,你会豁然开朗。

就像书中介绍的,如果只是神经元海量的集合的话,我们还有肠脑和心脑。如果只是觉得所有都在自己的头脑里的话,“表明此人很少机会进入及探索身躯经验和智慧的丰富世界”。

从简德林博士的“聚焦”到“心术”研究所,从躯体呼吸综合SRI技术到脊椎网络分析NSA技术,进而一步步的阐述了呼吸、脊椎、皮质小矮人和生物回馈,所有的这些研究都是在向我们展示着身躯心智的重要性。

非常认同一句话是,“我们认知意识的质量和有效性取决于更大程度的身躯心智品质。”毕竟无论是什么脑,都是在这幅躯壳中,你连自己身躯心智都没有很好的觉察,又怎么能发掘你所有的能力和智慧呢。

身躯部分是我最薄弱的一块,也相信是绝大多数人会忽视的心智。书中也花了不少篇幅介绍身躯语法,而且与第一部分认知心智不同的是,身躯心智部分有了许多练习的介绍,毕竟不练是无法“体”会的。

作为身躯语法的基本前提,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谚语:“知识只是一个谣言,直到它存在肌肉里。”是我非常喜欢乃至感动的话。

当然你可以看成是一句忽悠,因为你也许不可能去实地验证谚语的真实性,乃至于我说是新几内亚谚语你也无从反驳。但关键不是这句话的来历,而是这句话到底有没有意义。

无论是分形的数学结构,还是五律舞动技巧,到最后舞动的SCORE,都是在证明肌肉乃至身躯的心智对我们意义。

其实我们现在也很容易的看出,很多应用心理学流派都开始转向对身躯本身的关注。按照书中的观点,就是把身躯看成一个表象系统。其实几乎可以说所有的情绪也是用身躯来表达,而且情绪才是最高的思维。

练好身躯这部分,不光能解决很多问题,也是更能帮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自己。

三、场域心智

虽然篇幅最少,但是最难以“理解”的一章。

如果说身躯心智还能有具体实在的感受,而场域,这个被一些朋友看成是神叨叨的境界会更加难以用理智去解释。或者也可以说成场域就是从属等级最高的那一层“系统”。

“每个实体包括和超越其所组成的子整体。”我在想我们也是由细胞、组织、器官等一个个子整体组成的一个大系统,如果说身躯心智还只是在关注子整体的话,那整个系统的觉察就在场域里面。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在整个世界的场域里面。

“对场域或场域心智的强调是第三代NLP定义的特点之一。”在我看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无论是贝特森的“更大的心灵”,艾瑞克森的“创造的潜意识”,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乃至NLP的统一场,都是指向场域的探索。

也许这也是喜欢NLP的原因之一,因为说到场域很容易和“灵性”乃至宗教扯上剪不断的关系,而NLP是扎根于实际运用,这点上非常理性甚至是程式化。

因此也进行了一些解释和区分,更给出了一系列能够实在练习和感知的途径。从感觉场域到连接中心,从提升能量的镜像到第二层肌肤,乃至到达生生不息的状态。

这里不得不提下,“生生不息”其实对应的原文是“Generative”,这个翻译太优雅以至于很多人会觉得摸不着头脑,也许翻译本身也是种Generative。

想到一个比喻,你是在石头上放一根羽毛,还是在羽毛上放一根羽毛,哪个感觉更明显。这也许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锻炼场域心智的原因。不要说不可能觉察到场域,因为只要放一根羽毛,天平就会倾斜的。

四、总览

最后一部分总览,主要还是关注在第三代NLP的核心应用上。如果简单的说具体是在NLP教练和中正状态上。这是前面三种心智结合在一起工作的结果。

在具体的应用之前有三个重要的基础,我理解是这是第三代NLP发展的基础和着重点。

1、对于自适应圈的解构和重建

2、对于选择能产生更多选项的能力

3、对于寄往经验模式的觉察乃至脱离

至于说到NLP教练,实在分不清和现在其他教练门派的区别,或者说大家都是有同样的基础,都是“车辆运送一个人或一群人从当前位置到所欲到达到位置”。也许硬要说区别,只是在于不同门派在此基础上穿上了不同的外衣。

当然在NLP中,教练最基本的是一个COACH中正状态(此COACH非彼教练)下工作环境的建立,这是生生不息的基础,或者是创造新事物的基础。

对于中正状态的各种应用列举了不少实操工具,也看到了加入了许多融入解离、身躯语法的元素在里面。如果从从属等级角度来看主要还是在进行上三层的工作,进而去带来下三层的改变。

就像书中的结语里面说的,第三代NLP新内容中更多部分关注点在自我和灵魂。“自我是关于我们经验的’内容’,灵魂涉及掌握这些内容的’容器’”。或者简单的去理解就是小我和大我。

从我个人理解出发,NLP这40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或者说排列组合出太多的工具以改变环境、行为和能力。同时第三代NLP乃至将来新的发展,是以原有的工具为基础,或者说已经熟练运用所有基础的工具前提下,对于身份、价值观乃至灵魂的探索。最终追求的境界还是用可复制且简便易学的方法去解决所有层面的问题。

当然所谓解决的基础是有效,至于是昙花一现的效果还是惊天动地的改变,这就是看具体操作和执行师的素养了。无论是什么结果,先动起来吧。因为NLP就是Nothing can Limited your Possibility,无限可能。

2018-1-12

附一、工具箱

第一代NLP工具:侧重于认知策略

后设模式(检定语言模式)

表象系统与四组内感官类型

次感元

眼睛解读线索

心锚

六步骤重新架构

改变个人历史

视觉壁球

VK解离技术

新行为产生器

隐喻与催眠语言模式的“米尔顿模式”

第二代NLP技巧:强调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

口灿莲花(魔术语言)

空间排序和心理空间

后设镜像

改变信念程序

想象战略与天才的策略

重塑印记

冲突信念的整合

神经逻辑层次调整

后设状态

设计人类工程学

NLP新编码

第三代NLP技巧:感觉自己成为更大系统里的一部分的感觉

中正

内在游戏和寻找你的“内在卓越区”

开放场域

生生不息的改变

抓住困难的感觉

整合原型能量

英雄之旅和改变的原型

透过建立信念桥转化信念障碍

促进集体智慧和生生不息合作的技术

技术层面核心八元素(感谢赖老师的归纳整理):

1、次感元

2、结合与抽离

3、感知位置

4、时间线/时间框架

5、心锚

6、催眠语法

7、隐喻

8、后设模式

附二、理论包(NLP涉及的外部知识)

基础(初期):

米尔顿·艾瑞克森(Milton H. Erickson) ——催眠治疗

维吉尼亚·萨提尔(Virgina Satir)——家族治疗

弗里兹·皮尔斯(Fritz Perls)——完形疗法

格里戈里·贝特森(Gregory Bateson)——系统理论与全身治疗

海纳百川(后期):

史蒂夫·吉利根(Stephen Gilligan)——自我关系和自我生成

加布里埃尔·罗斯(Gabrielle Roth)——5旋律运动实践

理查·莫斯(Richard Moss)——生活意识与透过意识转型

肯·威尔伯(Ken Wilber)——整合研究

尤金·简德林(Eugene Gendlin)——聚焦

约翰·威尔伍德(John Welwood)——觉醒的心理学

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家庭系统排列

哈维尔·亨德里克斯(Harville Hendrix)——关系范式与意象疗法

唐纳德·艾波斯坦(Donald Epstein)——脊椎网络分析、躯体呼吸整合

鲁珀·史卓克(Rupert Sheldrake)——形态场域

蒂莫西·高威(Timothy Gallwey)——教练的内在游戏

卡罗尔·皮尔森(Carol Pearson)——原型心理学

整理补充: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解读线索、时间串珠

阿瑟·库斯勒(Arthur Koestler)——合弄结构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统一场理论

纽厄尔、西蒙及萧尔(Allen Newell、Herbert Simon和Clifford Shaw)——SOAR(飞翔)模式

本华·曼德博(Benoit Mandelbrot)——曼德博集合

罗伯特·迪尔茨 / Robert Dilts

“每日糊图”:每天都会发一张自己拍的照片和一段原创的文字,和你分享着生活和心情。

“书海遨游”:本人看书很杂,每看一本书都会感慨几句,也以此分享给大家,当然更喜欢和大家一起讨论,引发更多的共鸣。

“每月一片”:每月还会挑选一部当月看的最喜欢电影,做些感想和评价,以此推荐给大家。

大家可以在公众号的菜单中找到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如有任何问题,也欢迎大家随时留言反馈。

每日糊图

谢谢您的陪伴

谢谢您的支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