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自主也更加依赖:量子思维下的个体与组织关系

进入量子时代,人理应跳出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思维框架,未来组织的革命,实际上是思维的革命。新技术的发展打破了组织的边界,让人更加关注个体的能量。组织与人的关系,也由传统的雇佣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为组织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文 4155字|阅读约11分钟
  • 作者 | 彭剑锋,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华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

  • 来源 | 《洞察》总期第44期,2017年8月

  • 分享 | 华夏基石管理评论 guanlizhisheng2015

  • 合作 | 010-62557029,13611264887(微信)

真正带来冲击的是思维革命

思维决定认知,认知决定行为。面临技术颠覆性变革,急需进行创造性的认知突破。
最近我在关注量子理论,也看了几本相关的书。量子理论很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宇宙有超物质的一种精神存在,这种精神在支配着物质,支配着精神对物质的转换。这其实和禅宗所讲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尘世本无物,何处惹尘埃”是一致的。镜子上可能有尘,但我心中无尘,便是无尘,就是我的意识在影响物质。
量子物理中有个“态叠加”,就是量子是叠加的,可以是 A, 也可以是 B。在牛顿力学中,A 就是 A,B 就是 B,你在还是不在,有尘还是无尘,都是非常明确的。但在量子思维里,在或不在,生存或死亡是两可的,是不确定的,著名的薛定谔的猫的实验印证了量子力学中的态叠加和不确定性原理。猫既死又活,由你的意识来决定,它有一种超物质的精神在起作用。
这些听起来的确令人觉得玄妙,不可思议。唯物论说世界是物质,物质决定精神,唯心论说精神决定物质,到了量子力学,认为两者是可以互换的,物质和精神不是绝对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它是叠加态,是量子纠缠。物质可以转换成意识,意识可以转换物质;“软件”可以变成“硬件”,“硬件”也可以变成“软件”。人体既是物质又是意识的,也是一个能量场。
量子思维突破了我们既有的、根深蒂固的认知,或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主导思维。过去认为人能控制机器人,机器人要听人类的。但刚才大家列举的一些案例,无论是 AlphaGo 和人类棋手合作对弈时的“捣乱”,还是微软小冰创作的诗,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也有了一定的自由意志。如果将来机器人有了自主意识,它会不会认为人类也是一种机器人。当然我认为技术的下一步不是技术问题,肯定是价值观、是道德问题。这是另一个问题了,我们不展开讨论。
回到现实。刚才施老师说到了两点我比较赞同。过去在工业文明时期,机器在替代人,机器在赋能,一方面是帮助人类提高生产效率,提升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在替代能力和劳动力,但是替代的主要是体力劳动和重复劳动。到了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机器人逐步在替代一部分知识劳动,这就是更高层次的替代了。
智能机器人本身是在给人赋能,赋予更高的能力,同时,它又在逐步替代简单的知识性劳动。但是对那些创新性的知识性劳动,带有情感,带有艺术,带有灵性的创造性劳动,机器人是很难替代的。机器和人的关系比以往更深刻更复杂,一方面它在不断地赋能,使人的能力不断地扩大,在不断地满足人的需求,但另一方面,人类要是真正要达到马斯诺的第六个层次,即自我超越的需求,还得靠人本身,机器人是替代不了的。
工业时代,马克思认为机器将替代人的重复劳动、简单劳动,使得在某种意义上资本在剥削劳动,所以马克思说社会最基本矛盾是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关系。那么,到了智能时代,整个社会的核心矛盾会是什么?是资本跟资本的矛盾,还是资本和人的矛盾,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还是人与机器之间的矛盾?到底什么是整个社会本质性的矛盾?这些在不久的未来可能会成为问题。

几大技术将影响组织变革

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基因工程等技术取得重大进展等时代,影响组织的几个因素是必须要考虑的。
第一,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当机器人也跟人一样有智慧,可以深度学习的时候,生产组织方式可能就会彻底改变,就会出现生产作业的过程全部是机器,几乎没有人了。甚至连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都不需要了,因为机器有自修复功能。那人在哪里?人类会不会被机器人奴役?我觉得未必。可能人类就会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了,整个社会可能会出现一批具有高智慧的人在控制整个社会运转,而不掌握这种智慧的人可能会沉到社会更底层,这是一个大问题。智能时代,我们的生产作业方式、组织方式,主要是生产价值创造方式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就像张小峰刚才提出来的,能不能建设生命体班组问题。随着智能机器人的出现,肯定不是传统的车间模式、班组模式,甚至是别的模式。那将会是什么模式?
第二个是生物技术的发展,比如基因工程。为什么基因工程现在受到社会伦理的限制?如果不是受到社会伦理的限制,纯从技术上来说,人类构建的社会体系真的能被人类自己彻底颠覆掉。比如人类可能不用通过婚姻繁衍后代了,在试管里培植婴儿,你可以想让它长成什么样就长成什么样。还有一种理论认为,如果技术上破解了人体生命全息密码,不仅肉体上能复制出另一个同样的人来,精神上也可以。就如宗教所讲的灵魂和物质是分离的一样,灵魂是可以出窍的,躯壳就是一个躯壳,躯壳随时可以打印出来。那永恒的是什么?永恒的是精神,是思想。人类可能就不存在死不死的问题,死的是躯壳,精神永远是存在的,思维空间永远是存在的。
第三个对未来影响很大的是物联网技术。最近 Google 的拉里·佩奇说,互联网将消失,未来的世界是物联网的世界,物联网使得大数据出现。所谓大数据不是基于人的个性行为的大数据,而是每一个物体都有身份证,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交流,可以交互的。关系决定一切,链接、关联就是一种价值,关联产生价值,交互产生价值。未来最重要的是通过数据,通过关联使得整个价值创造方式发生变化,使得价值重构。万物互联之后一定会带来价值的重构,这种价值的重构就是客户价值创造方式的变化,这对组织肯定会有影响。
我个人认为,物联网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真正把社会、组织、人打通了。德鲁克一直试图从社会、从组织、从人这三者的有机联系来阐述他的思想。他为什么强调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因为他认为企业跟社会都是有机体。到量子力学时代,整个宇宙都是一个动态有机体,打破社会、组织和人之间的界限,而物联网技术又能实现无界限的链接。

无限大又无限小的个体能量

技术使得组织的边界完全被打破了,社会、组织、人全部链接在一起了;人也是社会中的一员,组织也是社会中的一员,不再是一个个“孤岛”了。
这个时候,组织可以无限小,也可以无限大。人的能量可以无限小,也可以无限大。到了这个时代,就要真正尊重个体的力量。因为个体既渺小又伟大,一旦找到价值的制高点,个体就能链接一个组织,就可以重构一个组织。这个时候所谓协同、团队的概念也发生变化了。
当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后,需求会自动去选择他,这时候,他就不可能只属于一个组织,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他可以同时服务于几家组织。这种情况,正如凯文·凯利所指出来的,未来资源不是所有权,而是使用权。从组织这个角度来讲,一定是使用权最厉害,而不一定是所有权。对于高能量人才,不用去要求什么组织忠诚感,因为他随时面临着外部的诱惑,他不需要依靠某一个特定组织就能够做出选择。确实未来人才的使用权价值会替代所有权价值。对于个体而言,你的使用权价值来自于你的能力,来自于你跟社会的链接通道,未来链接得越多,你的价值越大,你的选择权就越大,也意味着你的价值越大。
缘于此,整个组织对个体就将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包容了。当然,如此以来,未来确实可能会出现“马太效应”,越没有能力的人,价值创造可能会无限地缩小;真正有能力的人价值会被无限地放大。信息相对对称以后,有知识、有能力的人,他的价值会被无限放大。相比较而言,低能量的人的选择和发展空间可能会被进一步地抑制,竞争和淘汰机制有可能更残酷。
组织一方面更包容更开放,但另一方面可能会更残酷地竞争。平台性、合伙制的组织尤其如此,根本没有搭便车的机会,一旦不能创造价值,就会被淘汰。传统组织的职位体系其实对个人是一种庇护,占着位子就占据了资源,但在平台性的组织里,根据价值、根据客户需求动态配置职位,就没有了固定的位子,也没有了平均主义的饭碗。
自组织、自主经营体机制,会满足人才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需求,但同时你的责任和压力会无限大,你的信用成本更高。

未来组织与人最核心的是合作关系

未来组织与人会真正进入到一种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雇佣关系。像我和施炜老师,和我们人大的“华为六君子”之间就是保持了一种既松散又紧密的合作关系,相互学习、相互成就。
按照量子力学的原理,产生价值最关键的,第一个是链接,第二个是交互,第三个就是合作。
现在有能力的年轻人,我发现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合作。个人能力都很强,但如果不懂得合作的话,就很难形成势能。量子力学强调能量球效应,能量球与能量球之间会通过碰撞和融合产生更大的能量场。
所以未来不仅组织要开放、包容,高能量的个体也必须开放、包容,你融入我,我融入你。相互融合就必须破壁、破边界。
但是量子理论同时还强调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当粒子形成一个能量球的时候,它是在破坏一个结构的同时产生一个相对封闭的更高层次的结构,而这个结构会带来更大的能量和效率。如果你要把这个结构破坏掉就必须吸纳更大的能量;更大的能量进来又破坏它的结构,它又上升到另外一个新的结构。所以说,破坏结构并不等于不要结构,破坏秩序并不等于不要秩序。
它是不断超越的过程,而且每个结构在形成过程中会形成相对封闭、相对稳定的场。形成了稳态结构以后,打破它就必须要用更大的能量来搅动,这就是所谓的变革。组织要实现自我超越,就要不断吸收宇宙能量,要更加开放,要用新的东西不断来自我打破,这就对组织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编辑 | 刘晓旸
排版 | 郑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