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语言的跳跃性

从外在形式上看,诗歌是一种分行排列的文体,由于分行排列,诗歌语言的表意也有与小说散文不同的特点,这就是跳跃性。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就是指在表达过程中语言序列所出现的断裂或空白,语言的内在含义出现了并列或转折。
在文学语言中,我们可以分为这样两类:一类是诗歌语言,一类是散文语言。
二者比较,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应当引起注意,这就是散文语言具有一种“线性”特点,就是语言所包含的意思如一线连接,有头有尾,因果性较强。而诗歌语言则是非“线性”的特点,中间总是留有空白或出现断裂,常常内容不是一线贯穿,而是出现并列或转折,这就是语言的跳跃性。打个比方,你写一句四季,假如只是这样写: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这种方式是诗的方式而不是散文的方式,它们可以标出季节的推演变化,中间有许多空白,虽然断裂,但空间感极强,这是比较典型的跳跃性,是诗的语言。散文一般不能这样写,至少这不是典型的散文语言。散文写春、夏、秋、冬一般要写春天的一些景致,比如说春天草绿了,雁来了,这是线性的,而不是一下了由春天跳到了夏天。
很多时候,诗歌语言的跳跃性表现在一种并列式的形式中,这与分行排列有一定关系。像我们上边说的春夏秋冬四季,四个季节分行写来,自然就产生了一种并列关系,而这种并列关系中又包含了明显的转折,不是直线的表意,可称之为跳跃。在古代诗歌中这种情况是极多的,司空曙在《喜外弟卢伦见宿》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
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
若从散文思维的角度来看,二者没有因果关系,雨中的“树”是一个意思,而灯下的“人”又是一个意思,这二者中间是一个断裂带。诗把它分行并列,情形就不一样了,二者产生了一种喻指和象征的可能性,于是有了更深层的联系,而这种关系正是断裂和空白的作用,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表意空间。杜甫的《绝句》一诗也是这样: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的每两行构成的对偶关系,其实也是一种并列。这四行诗写的是四个方向,不是线性的发展,而呈一种不同方向的立体状态。第一行写“黄鹂”,第二行则转写“白鹭”;第三行写“西岭”,第四行又写“东吴”,都是呈大跳跃状态,是典型的诗歌语言方式。
诗歌进入现代,新诗的语言从基本形式上看很接近散文,新诗语言自身的弱点也就出在这里。解决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语言的跳跃性上多动一些脑筋,真正建立起有别于散文的新诗语言系统。请看李琦的《海与我(之一)》中的两节:
看见海只一次也足够了 / 懂得它却需一生 / 我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心事如海/ 我第一次相信 /
我其实也很深沉了  //  用望海的眼睛望人世   / 再用望人世的眼睛望海 / 你就这样试几次吧  / 你就会笑了 / 你就会哭了
第一节中由“海”及“我”,头两句以“一次”和“一生”的对比,然后从自身的体验来揭示人生的复杂性。第二节中是在“眼睛”上作文章,把“望海”和“望人世”相对相生。从诗的情感内容看,“海”与“我”虽是一线相通地连贯着,但语言之间却留有很大的空白,比如说“我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心事如海”与“我第一次相信/我其实也很深沉了”都是意在表现内在世界,但“心事如海”重点落在“海”上,是由内向外的一种展开,而“也很深沉”则是由外向内的一种收敛,二者有很强的独立性。“用望海的眼睛望人世”与“再用望人世的眼睛望海”虽然两个句子的关联较紧,一个是“用”一个是“再用”,但只是两种行为一颠倒,使含义不同而各自独立,是一种并列式的,二者之间是断裂的,不是那种顺藤取瓜式的,“望海”望到了什么,“望人世”望到了什么。后面的“你就会哭了”“你就会笑了”也是如此,不是线性的语言。
其实,诗歌语言的跳跃性也是一种化繁为简的方式,是一种艺术的概括和简化。这种精简的语言特性对于诗歌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对叙述过程简化,对句子成分简化,以少代多,以部分代整体,不求其完整。甚至以词的独立性来取代句子,略去复句性质的关联词语,有时还故意残缺,不让句子以完成的形式存在。这反而成为诗歌的一种文体特性,是诗歌语言美所不能缺少的。
在强调语言跳跃性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语言断裂空白出现后的内在联系。诗歌的语言也必然具有表意的整体性,诗要通过意象的内涵建立起整体的意境。不要误以为跳跃性就是允许诗句只是各自独立,只是零散的句子或词。许多优秀的诗作不仅具有语言的跳跃性,而且还表现出很强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性。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张新泉的《西窗烛》一诗:
蜡烛还认不认识西窗 / 是个问题 / 何况窗框是金属的 / 何况淅淅沥沥,尽是 / 黑乎乎的酸雨  //  但你需要一朵烛光 / 安妥今夜的思绪  //  秋池早承包给专业户了 / 偶尔还见旧时的涟漪 / 抹口红的女儿在酒楼 / 打工的儿子无消息 / 股市里泡着 / 老伴和他的救心丸  / 你和一朵摇曳的烛火 / 在窗之西  // 烛是不用剪了 / 那朵火已将熄未熄 / 好想给李商隐挂个长途 / 请他帮忙打听 / 儿子的归期 /
诗从“西窗”写起,写古今的变化,“窗框是金属的”,雨已是“黑乎乎的酸雨”,“蜡烛”是认识的主体,有了很大的跳跃空间。第二节是一个转折,是由“古”而入“今”,从当年李商隐面对的,而这里是古今共有的“烛光”一下子转到“今夜的思绪”上来,这也是大跳跃。第三节写当今现实,现实中的“秋池”也不似当年的模样,写现实中四个人物的不同生存方式:女儿在酒楼、儿子打工、老伴玩股票、主人公的“你”则面对烛火,空怀一些古典情绪。这节更是大跳跃,覆盖了更大的生活面。最后一节又由现实联系起古人李商隐,而下文则是打听儿子的“归期”,由今到古,又由古到今,形成极大的跳跃空间。但诗的整体构思是对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夜雨寄北》的翻新,这一首古诗的意境成了全诗意境的背景,每一节每一句都紧紧地被凝固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有力的内在联系。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光有跳跃而缺少内在联系,诗就会因语言的个体性而散乱起来,很难成为一个精美的艺术品。
作者||邢海珍,原文刊发《写作》杂志
(0)

相关推荐

  • 臧棣读诗:海男《天会亮的》

    臧棣读诗 天会亮的 海 男 我写出一首诗,是想让你知道,天会亮的 浑浊的河流中有泥沙,带来了上游的消息 坐在冰凉的石阶上,人世终有因果 我写出一首诗之前,小鸟们已跳过了树篱 栖居一夜之后,翅膀张开了. ...

  • 直通高考:赏析诗歌中“平淡”风格的奥妙

    看似寻常最奇崛 --浅谈古典诗歌的"平淡"风格 平淡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常见的风格特点.平淡诗风在宋代更成为诗歌创作追慕的典范,被视为诗之极致高境而加以推崇.苏东坡曾说过:" ...

  • 一日诗 | 寻找自己

    孤雪,女,原名何月华,原籍辽宁沈阳市人,曾居陕西汉中,现居沈阳.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自幼喜欢文学创作,其文字立自于生活写意,善于散文.小说.诗歌等写作.曾有作品(诗歌.散文)散见于众多报刊杂志,著有 ...

  • 《松颜诗话》外一篇——诗性汉字再认识

    赋比兴与六书--关于"诗性汉字"之再认识 "六书"是古人对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而成的六种类型:"赋比兴"则是<诗经>的三种主 ...

  • 诗歌语言要有跳跃性

    诗歌语言要有跳跃性 邢海珍 从外在形式上看,诗歌是一种分行排列的文体,由于分行排列,诗歌语言的表意也有与小说散文不同的特点,这就是跳跃性.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就是指在表达过程中语言序列所出现的断裂或空 ...

  • 诗眼睛||论写作:邢海珍:诗歌语言要有跳跃性 (总1481期)

    中外诗人论写作 邢海珍,男,黑龙江海伦人.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曾在<诗刊><星星诗刊><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诗作.创 ...

  • 思惟混乱的海子!谈诗歌语言的变异性!

    05-20 11:39 韦勒克.沃伦说:"诗是一种强加给日常语言的'有组织的破坏'."诗没有现成的媒介,需从其它语言那里"借用"媒介."借" ...

  • 苗雨时:论诗歌语言的精炼与跳跃

                             诗歌是意义最丰富的文学文本.因为其体裁特点是高度集中与凝聚地表现人生.它要求以少许的语言符号表达广阔深厚的内容.这样,在符号的"横组合&qu ...

  • 鹰之:什么是诗歌语言

    我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近百万字的诗学随感,基本上未投过稿参过赛,因为这些文章与其说是理论倒不如说我的实践笔记更恰当,今后随着我诗歌技艺的成熟与完善,我可能还要继续重复修改与完善,直到尽善尽美方结集出版. ...

  • 隐喻——茨维塔耶娃独特的诗歌语言

    茨维塔耶娃诗歌个性的首要表达方式,就是其独特的诗歌语言.茨维塔耶娃的诗中充满隐喻,而且,她的一首诗,甚至一部长诗,往往就是建立在一个大隐喻之上的,自身就是一个拉长的隐喻,组合的隐喻. 比如<接骨 ...

  • 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技巧

    一.评析诗中词语运用的妙处 古人作诗写词讲究炼字炼句,以便传神动人.阅读古代诗歌,评析诗人炼字炼句技巧和作用,有助于深入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评析: 1.评析"题眼" ...

  • 尹才干:关于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探索

    尹才干 1979年,笔者在学习中华古体诗歌的基础上,想探索一种比格律诗容量更大,表达更充分,语言更新颖的新体诗歌,于是提出"十六行诗"理论,尤其重视"诗歌语言的陌生化&q ...

  • 跨界谈 | 郑欣淼: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中国诗歌语言刍议

    2021年第1期 语言跨界谈:书画艺术家谈语言和语言生活 [编者按]中国艺术传统中,诗画难分,更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语.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的基石:而在中国画家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