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人贵妇一般回家探母,看似风光时刻,却是她身不由己的悲哀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花家来人报袭人母亲病重,求贾府恩典让她回去见最后一面。

花家人为什么要口称恩典?

《红楼梦》剧照

母亲病危之际想见女儿最后一面,正如王夫人得之后就同意了,还说:"人家母女一场,岂有不许他去的?”此乃孝举人伦之情,为什么要称恩典?

因为贾府丫头是卖身的奴才,应视主人为父母,一律喊"爷爷、奶奶",没有资格为亲生父母奔丧,除非主人同意,故曰"恩典"。

不过,王夫人已给了袭人准姨娘身份,赵姨娘也是和太太告了假,出去给他兄弟伴宿坐夜,为老人送殡,因此倒也说的过去。

然而接下来,曹雪芹却不慌不忙写了几千字,仿佛袭人不是去看将死的亲娘,而是贵妇省亲般收拾打扮半天,才动身出门。这是唱的那一出啊,看得人一头雾水。

免费试读
红楼梦
(清)曹雪芹
出版/名著经典/古典名著 已完结 90.05万字

为何凤姐不近人情,让袭人收拾半天才让动身?

按常理这人都快咽气了,自然耽搁不得愈快愈好。袭人就算拿点换洗衣裳,大不了三言两语交代清楚,立马跟着花自芳走了就是。

雷厉风行的凤姐,向来办事爽利之人,为何这次却分外细心看了又看?

书上写王熙凤命袭人穿几件颜色好衣裳,大大的包一包袱衣裳拿着,包袱皮也要好的,手炉也要拿好好的。她临走时亲自过目,还贴上了自己的大毛衣物,派了两个媳妇、两个丫头、四个跟车的男仆,一大一小两辆车,才放袭人出门去。

《红楼梦》剧照

只因为书上淡淡交待了这么一句:"王夫人命她酌量去办理。"就是要尽可能的让安排得奢华气派,不要失了荣国府的体面。

不看僧面看佛面,王熙凤何等聪明之人,明白太太要给袭人准姨娘身份,让她华丽丽的亮相,其实为了贾府的体面。再者自己办好了,她也得个会办事的好名。

凤姐儿笑道:“太太哪里想的到这些?究竟这又不是正经事,再不照管,也是大家的体面。说不得我自己吃些亏,把众人打扮体统了,宁可我得个好名也罢了。一个个像烧糊了的卷子似的,笑话我当家人。"

曹雪芹为何这样写呢?

百善孝为先,仅仅为贾府的体面,而不顾人伦实在不尽人情。

难道说袭人不孝,乃无情之人吗?

她母亲哥哥当年出于无奈。才狠心将她卖入贾府为奴,然而袭人自幼被亲人抛弃,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她对家人没有什么感情,更在意贾府的归宿。

母亲病重作为女儿去探视为尽孝,但从内心说,袭人早已把怡红院当家了。书上说袭人素来有些痴处,她服侍谁心里便唯有谁。所以她并没有把尽孝,看得有多重,所以做出有违孝道之举,正是袭人无情的表现,似乎也说得过去。

《红楼梦》剧照

然而袭人实属身不由己,这与她的孝不孝,并无关系。

从后面讲到袭人热孝期间穿素衣,主动回避热闹场面来看,她并非无情无义之人。甚至于有伤心,不敢流露之意。

袭人听了消息就赶着回去,内心自然是着急的,只不过是王熙凤按王夫人的指示,用心将她收拾打扮耽搁半天才动身,并非袭人自己愿意的。

况且她以贾府姨娘身份回家,也不仅是贾府的体面,母亲临终前见她过得好就放心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应是袭人的孝举。

故而曹雪芹为何这样写,更主要的原因讲为人臣子,自当以忠为先。

《红楼梦》假以巾帼写须眉,对应女子的贤德来讲,应为男子的忠义。自古言"忠孝不能两全",忠是大于孝的。

《红楼梦》剧照

元妃省亲一回,父亲贾政站在女儿面前,说了一大通番表忠心的官话;倒是元春,忍不住责了句:"送我去那见不得人的地方",伤心与父母骨肉分离。

贾政的做法并不由衷,只是他身为人臣,忠君之心,大于爱女之情口罢了。

同理,便不难理解袭人之举了。她要服从于贾府主子们的意志,收拾得体体面面回家;不是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在乎要给贾府争光为先,至于慢一步,见不着老娘最后一面,反而不重要了。

因此,袭人探母贵妇一般回家,不过是她为了贾府面子表达忠心之际,看似她准姨娘前程的高光时刻,却是她身份卑微的表现,令人深感悲哀。

大观园

袭人回家去后不久母亲就病故了,因此在家守孝几日。贾母知道了竟然对王夫人说:跟主子还谈什么孝不孝的。作为丫鬟应以尽忠为先,这是贾府规矩。

从这个意义上说,风光无限的元春回家,多呆半个时辰都不敢,与袭人又有什么不同呢?

封建礼教的虚伪,正在于此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