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绢丝双层巴厘纱的开发

原文刊自:2021年2月

第49卷(总第592期)

摘 要

总结棉绢丝双层巴厘纱的生产技术。以 S 捻和 Z 捻精梳长绒棉 7.3 tex 纱为经纱,以 S 捻和 Z 捻长绒棉/绢丝 80/20 7.3 tex 纱为纬纱,生产双层巴厘纱。介绍了经纬纱质量指标;总结了整经、浆纱、织造等工序采取的相关工艺参数和技术措施。最终实现了织物的顺利生产,织机效率达 88.5%,下机一等品率达 95%。认为:开发的棉绢丝双层巴厘纱柔软透气,具有特殊的光泽,可广泛用于高档服装、装饰面料。

关键词

长绒棉;绢丝;强捻纱;上浆率;双层组织;巴厘纱

随着人们对服装面料的舒适性、功能性、时尚性要求越来越高,追求个性化成为了人们更高层次的追求。单一纤维、普通组织已难以满足人们对服装面料的新需求。传统的双层织物经纬向多采用普通纱线,通过双层组织织造;传统的巴厘纱是强捻纱织成的单层织物。我们开发了棉绢丝双层巴厘纱,经纱是两种捻向的精梳棉强捻纱,纬纱是棉与绢丝混纺的两种捻向强捻纱,通过接结点把上下两层若即若离地连接起来,织物既具有一般双层织物的柔软透气,又具有巴厘纱的起皱效果。绢丝的加入又赋予了织物特殊的光泽及柔软舒适的手感,可广泛用于高档服装、装饰面料。本研究对棉绢丝双层巴厘 纱的生产过程进行介绍。

1 设计思路

1. 1 原料的选择

天然纤维吸湿、透气性优良,是体感最为舒适的纤维。在原料选择上,既考虑到企业设备特点,又结合生产成本,经纱选用 100% 长绒棉,纬纱选用长绒棉和绢丝混纺,长绒棉与绢丝的混纺比例为 80∶20。因为绢丝的成本较高,且对整经、浆纱等工序的要求较高,故以精梳长绒棉纱为经纱,棉与绢丝混纺纱为纬纱。

1. 2 纱线的选择

要使布面呈现巴厘纱的风格,一般通过强捻纱实现,因此经纬纱的捻度选择尤为关键。捻度太小,后整理加工布面不易出现巴厘纱特有的起皱效果;捻度太大,纱线易打扭,整经、浆纱、织造难度较大,且布面容易出现经缩、纬缩等疵点。综合考虑,经纱为 Z 捻 JC 7. 3 tex 纱(以下称经纱 1)和 S 捻 JC 7. 3 tex 纱(以下称经纱 2),设计捻度均为 210 捻/10 cm;纬纱为 Z 捻 JC/S 80/20 7. 3 tex纱(以下称纬纱 1)和 S 捻 JC/S 80/20 7. 3 tex 纱 (以下称纬纱 2),设计捻度均为 180 捻/10 cm;既利于生产,又利于保证布面质量。经纬纱的质量指标具体见表 1。

1. 3 织物组织的选择

双层组织的选择、表里组织、每花循环数的大小都影响着织物的风格。每花循环数大,上下层织物连接少,织物透气性好,平整性、保暖性差;每花循环数小,上下层织物连接多,透气性差,平整性、保暖性好。该织物选择每花 2. 5 cm 左右,每花经纱 120 根,每花纬纱 116 根。表、里层组织均为平纹组织,表、里组织排列比为 1∶1,织物组织图如图 1 所示。
1. 4 经纬纱排列比的选择

Z 捻、S 捻两种纱的排列影响着织物的起皱效果。经纬向均选择两根 Z 捻、两根 S 捻的排列。结合双层组织的特点,每一层织物经纬纱的排列都是 1 根 Z 捻 、1 根 S 捻 ,形成均匀独特的皱纹效应。
2 各工序工艺技术要点
2. 1 整经工序

整经前筒纱先经过热湿定捻,纱层厚度控制在 4. 5 cm 以内,蒸纱时间 2 h,蒸纱温度 90 ℃,现蒸现用。采用 CGGA ⁃114 型分批整经机,两种捻向经纱分别整经,S 捻共 4 564 根,整经配轴 652根×7 轴;Z 捻共 4 564 根,整经配轴 652 根×7 轴。为减少断头,车速不宜过高,为 400 m/min;同时,保证伸缩筘齿、经轴盘片等纱线通道光洁无毛刺。值车工操作时严格执行“生头要匀整,找头要准,理头要顺,结头要牢,补头要好”的要求,避免绞头、倒头、漏头,提高经轴质量。经纱为纯棉强捻纱,故需防止纱线打扭。整经张力较正常纱偏大控制,前后排张力分段控制,第 1 排至第 15 排张力片选 5 g,第 16 排至第 30 排张力片选 4 g,第 30 排以后张力片选 3 g。为防止松边,边纱加大张力,整经时每轴两边各 8 根纱,张力片选 5 g,整体换筒。两种捻向经纱分别整经,传票上写清捻向,并用不同颜色区分。
2. 2 浆纱工序

2. 2. 1 浆料配方的选择
因为纱号细且为强捻纱,纱体结构紧密,不容易吸收浆液,故宜遵循“高浓低黏”的原则选择浆料,以增加渗透,提升纱线强力。FL⁃08T 马铃薯淀粉黏度 7. 0 mPa·s(95 ℃,6%),D102 氧化淀粉黏度 11. 0 mPa·s(95 ℃,6%),变性聚乙烯醇黏度7. 0 mPa·s(20 ℃,4%)。结合浆料成本,选用低黏度的 FL ⁃08T 马铃薯淀粉为主浆料,配以适量低黏度的变性聚乙烯醇,以增加纱线强力及耐磨性。具体浆料配方:D102 氧化变性淀粉 25 kg,FL⁃08T 变性淀粉 50 kg,变性聚乙烯醇 25 kg,蜡片 3 kg。
2. 2. 2 浆纱生产要点
2.2.2.1 两种经纱的区分和染色
用 TTS10S 型浆纱机。为方便穿经,S 捻向的纱线浆纱时在染色区。浆纱排轴时将 S 捻经轴放在经轴架的前半部分,通过后浆槽上浆,且在后浆槽中加入适量食品红着色。纱线出浆槽后分成上下层两个不同颜色纱层,上层红色为 S 捻,下层白色为 Z 捻。
2.2.2.2 浆纱操作要点
浆纱起机时为防止纱线左右游移,经轴退绕后纱线要排列均匀,用胶带纸双面固定。胶带纸出浆槽后撕掉再往浆槽中注入浆料;染色的 S 捻纱要保证在湿区烘干,以防止在干区污染 Z 捻纱;浆纱起机时上下层纱要均匀排列,防止因浆纱时织轴纱线排列不匀导致穿经时出现上下层斜拉、交叉现象。处理断头和穿分绞棒时车速逐渐降低,严禁突然刹车,值车工操作速度要快,起机排筘时稍微抬起上层纱,把伸缩筘半抬起插入下层纯棉纱片中,再适当摇伸缩筘,调整片纱宽度,慢慢完全抬起筘齿,使上下层纱平行对齐。浆纱下轴前 1 m 和 3 m 分别在上下层纱间穿入 1 根绞线,方便穿经和织造分层。
2.2.2.3 浆纱张力和浆纱工艺
浆纱张力偏大控制,以防止纱线打扭;回潮率偏大控制,防止纱线脆断。另外,为增加浆纱平滑性,改善浆纱毛羽,减少断头,浆纱时在出烘筒的干区对纱线后上蜡,上蜡量控制在 0. 2%。浆液黏度和上浆率偏小控制,浆液黏度 6 s~8 s,上浆率 9%,回潮率 8%。浆 纱 工 艺 :采用 TTS10S 型 浆 纱 机 ,车速40 m/min~60 m/min,双层烘纱路线,退绕张力350 N,烘筒温度 120 ℃,合并烘干温度 90 ℃,卷绕张力 1 300 N,织轴加压 300 N。
2. 3 穿筘与结经工序
针对该品种经纱按一定规律循环排列,为方便手工穿经操作,穿经上轴时在两种经纱之间穿入一根分绞棒,将两种纱分成上下两层。穿分绞棒时拉直绷紧纱片 ,防止上层纱片产生移位拧绞。穿好分绞棒后再转动织轴,放出一定长度纱片,保证纱线顺直,夹紧夹板。穿经时上下层纱按顺序排列,防止斜拉,严格按照两根 S 捻纱、两根Z 捻纱顺序穿经。地经纱穿综顺序为:(1、2、3、4)×14+(1、2、 3、5)+(1、2、3、4)×14+(1、2、3、6),经纱每花120 根,每筘 4 入。边组织采用两页综,其中一页借用接结经;同时,为了防止织造时紧边断边,边组织采用重平组织,边纱综丝双穿,即每个综丝内穿两根纱,边纱穿综顺序为 5、5、7、7,每筘 4 入。这种穿法使布边和布身松紧一致 ,且平整光滑 ,边组织如图2所示。
织轴了机后不结经,重新上轴。因为结经时两层纱分别结经,上下两层纱的张力不容易控制,容易出现绞头和上下两层纱张力不一致、开口不清现象。

2. 4 织造工序
选用 OMP⁃190 型喷气织机,两种纬纱输入比例为 2∶2,纬纱每花 116 根,纹板图如图 3 所示。
纹板图比较长,在织机上输入纹板图时用子循环输入,电器故障或大坏车修复后,必须输入纬纱比例和纹板图,防止花形或纬纱排列错误。上轴后,在上下层两种纱之间穿一根绞线。处理断头时,分清上下层,正确使用接头纱颜色,红色接红色,白色接白色,上层接上层,下层接下层,两层纱平行顺直,严禁上下层乱拉,影响织机效率。因为纱线细且7页综框织造 ,车速控制在600 r/min。由于强捻纱及织物组织特点 ,采用“大张力,大开口”的工艺原则。开口时间 290°,后梁高度 8 cm×4 格,停经架高度-1 cm×5 格。最终织机效率达 88. 5%,下机一等品率达 95%。
3 结语

针对当前面料功能化、多元化、高档化、舒适化的发展趋势,单一纤维、普通组织已经难以满足人们求新求异的新需求,为此我们开发了棉绢丝双层巴厘纱,经纬纱均采用两种强捻纱,结合双层组织。在生产中,要控制好细纱和络筒结头质量,防止结头不良在布面形成竹节样疵点;减少整经断头,提高经轴质量;浆纱合理设置两种纱的张力和伸长,并做好两种不同经纱的区分;穿筘上轴要穿好分绞棒,两种纱要平行顺直;织造工序要注意纬纱输入比例及纹板图子循环设置,防止花形错乱。通过各工序的共同努力和攻关,使该品种得以顺利生产,赢得了用户一致好评。
资料来源:《棉纺织技术》
轮值编辑:沙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