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寺观壁画,晋北是当之无愧的重镇。佛光寺拱眼之唐代壁画,岩山、崇福寺之金代壁画,公主寺之明代水陆壁画,皆是其佼佼者。论及明代壁画,恒山脚下的永安,大云也是绝不容错过的精彩之处。大云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西南10公里的东坊城乡荆庄村。清乾隆《浑源州志》载:“大云寺,《旧志》大云禅寺。二,一在州西南四十里龙山为上院,一在城西荆家庄为下院,元魏时建”。由此可见,荆庄大云寺始建于北魏,可追溯的历史甚是久远。大云寺的历史沿革仅在志书上寥寥几句,目前尚未发现其他任何有关大云寺的文字史料。常学文等在大云寺进行了调查,通过对现存遗物、遗迹的勘测分析,结合当地老者对大云寺的回忆,大云寺原是一组基本完整的古建筑群。中轴线主要有山门、过殿、大雄宝殿、后殿,两侧有钟楼、鼓楼、配殿、厢房等。直到1971年,寺内其他建筑先后被毁,仅存大雄宝殿一座。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殿一直被县供销社占用,殿内增砌砖台,墙面、梁架被白土喷涂,直到2000年迁出,由文物部门接管。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雄宝殿是寺内中轴线上唯一幸存的佛殿。面宽3间,深4椽,殿顶单檐歇山式,殿内梁架四椽袱通檐用二柱,檐下斗拱四辅作。殿内有壁画,其题材和城内永安寺壁画用色,技法,题材基本一致,两侧为十大明王,为明代作品。后壁初步判断应为说法图。大殿拱眼壁内外,两山山花内壁均绘制壁画,画技为水墨山水。根据大殿的结构,推断为金代建筑。
此说法图局部残迹,看技法或为更早的作品,似与殿同期。
十大明王像,所谓“明王”,是指佛、菩萨受大日如来教令,降伏诸恶魔时而变现转化出的威猛忿怒形像。《真伪杂记》卷十三说:“明者光明义,即象智慧。所谓忿怒身,以智慧力摧破烦恼业障之主,故云明王。”明王的名称和数目因所据佛经版本不同,以及对梵文佛典直译与汉译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主要有“八大明王”、“十大明王”之说。
八大明王的实例主要是大理剑川石窟,大足小佛湾。唐达摩栖那译《大炒金刚大甘露军拿利焰髻炽盛佛顶经》所记,八大明王是:降三世、六足、大笑、大轮、马头、无能胜、不动、步掷明王。十大明王的范例主要见于大足宝顶山大佛湾,在壁画中浑源永安寺和大云寺皆是代表作。
大云寺的十大明王非常震撼,其设色鲜丽,人站在壁画前一种巨大的压迫感袭来,顿觉渺小。仰望壁画,色彩斑斓,形象狰狞,动人心魄,密宗的神秘尽显无遗。
荆庄很小,然其南面有山,山叫龙山,虽不名,却不可小觑。《元史·张德辉传》载“张德辉,天资刚直,博学有经济器……然性不喜嬉笑,与元裕、李冶游封龙山,时人号为龙山三老云。”当年,元好问与好友共游龙山,并在此处隐居,终不仕元。而大云寺的上寺便在龙山之上,下寺就在山下的荆庄里。或许,遗山先生也时常来到大云寺,远望恒岳,心怀故国,忧愤之情溢于笔尖,写下这首《登恒山》:“谁能借我两黄鹄,长袖一拂元都门。”诗以言志。遗山先生终究还是不愿意为元所用,唯愿终老恒岳。说起大名鼎鼎的元好问,估计好文之士,鲜有不知者。对我而言,元好问不仅为文学上的倾慕者,更是父母官。《元好问传》载:“中兴定五年第,历内乡令。正大中,为南阳令。”他在任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成绩斐然。所以河南志书称他“知南阳县,善政尤著”。《南阳县志》记载:“南阳大县,兵民十余万,(元好问)帅府令镇抚,甚存威惠”。如今,在南阳内乡县衙,还专门开辟有展厅,介绍时任县令元好问在宛的诸多功绩。而今,来到荆庄,追寻遗山先生的足迹。看到眼前的大云寺,就如同看到他一样,是否也在注视着眼前的明王,久久不肯离去。作为遗山先生曾治下的子民,临山缅怀,无限之情,只得寄以清风,与巍巍恒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