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荐读】让宅家的日子成为收获的季节/马 达
正是天寒地冻的时节,新冠病毒疫情吃紧,辽宁、北京、河北、黑龙江等地许多的人们,又过上了宅家的生活。尤其是石家庄,在核检开始闭门3天后,政府又要求人们继续宅家7日。我已经听到来自朋友圈里的各种议论:“唉,这几天把头都睡扁啦!”“烦死了,没班上也不能出去游玩的日子怎么打发?”“仨饱一个倒,啥时候是个头儿啊!”……烦躁和厌倦情绪溢于言表。
我历来赞成对生活应该有“随遇而安”的态度。宅家,自然与我们以往的生活形态大相径庭,确实有些难以适应。但既然是疫情防护需要,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也就只能“逆来顺受”。回想起去年大半年宅家的日子,现在回想起来干了不少事:许多以前没有干过的家务活儿学会干了,许多以前想读而未读的书可以读了,用于写作的空间显然能够很大,书法临帖的时间变得充分,画画也有足够的光阴可用。因此去年修订了自己前年出版的《1976.红星在唐山闪耀》一书,由13万字扩展为20多万字,于6月份再版发行,据花山文艺出版社讲没到年底几千册书籍就销售一空;写了60多篇与战胜疫情有关的文章,结集《疫期笔记》,内部付梓印刷,留作纪念;在各类报刊、网站发表了百余篇散文、诗歌、杂文、报告文学和美术作品;书法作品写了近1500幅,有不下五六次参加京内外各类题材的展览。宅家的日子成了收获的季节,幸福感和收获感满满。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其实,我这要与人家真正的作家比起来,还是差距很大的。近日看到老作家王蒙在《新民晚报》上刊登的“2020年盘点”一文中披露,过去的一年中,这位已是86岁高龄的老人将原来8万字的中篇小说《笑的风》扩充为10余万字的长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录制了《红楼梦》讲解视频80集,每集30分钟,每天录3集,6月份集中27天录完;创作了小说《夏天的奇遇》和一些诗歌、散文作品;完成了历时4年的有关荀子的写作;在中华文学基金会建立了“王蒙青年文学专项基金”;录制视频参加广西大学举办的“漓江之夜”活动。此外,他还与家人在微信群中每晚唱歌交流,每天要坚持“日行万步”。看看人家这节奏,真可谓“只争朝夕”、“惜时如金”。
自然,将宅家的日子变成收获季节的方式与内容有许多,并非只有文学艺术创作一条路。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兴趣和需要的路子,力求宅有所获,不虚度光阴,不碌碌无为,当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在抖音上看到一个段子。一个村干部模样的人挡住一位行色匆匆村民的路,问:“你能上抗疫一线吗?”
村民答:“不能。”
村干部又问:“你能研制新冠疫苗吗?”
村民答:“不能。”
村干部再问:“你要去捐款捐物吗?”
村民答:“不是。”
村干部怒气冲冲地推了村民一把:“那你还不老老实实回家呆着去!”
笑过之后,一想,是啊!既然帮不上人家什么忙,就别出去添乱了。宅家,就是对当前疫情防护这件大事的最好贡献。如果自己再利用得好,把宅家当作修身养性、学习提高的好时机,善莫大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