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周边形势补考,兼论最早“中国”地望------《山海经》系列研究
本人前撰文《上古“流沙”与三代前“周”始居之地望考,兼论孟州得名》(为便于论述,下称前文),对上古“流沙”进行了考证,认为“流沙”为“大禹治水”前之黄河,大致不谬。唯有一些论述尚有瑕疵,更有未尽之言,特撰此文,以作补正。
“子”氏本人认为其为“商”人先人,其地居于北狄而居于“周”人之北,又以《大荒北经》有关“相繇”的记载,认为其地即“河亶甲”所都,以证“共工”在辉县而居之不远,此结论细节上是有问题的。“相”之地望,有内黄一说,又有安阳洹水一说,皆未能于考古证实,无法落实,本人以之为据,不免仍拘于旧说。其实《海外北经》有文:“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明言“共工之台”在“相柳氏”(即“相繇”)之东,以此度之,“相”应在辉县之西,而内黄、洹水皆于辉县之东。再则,《大荒西经》所载此地形势,首作“不周、负、子”,而后接“禹攻共工国山”,以地图观之,是按地理次序述之,“子”氏显然居于“负”与“共工”之间,当处于“共工”之西、之南,且如居于安阳方向,则不当为“昆仑”之北,而应为东北且距离甚远。以此,“子”氏之居当处于今天焦作周边为妥,在“共工”之西南。“流沙”周边形势当如下图:
作此补正后,本人以之于《山海经》的研究中发现了更多的问题,其最大的问题还是《山海经》所述的地理范围及地望,到底经中所述之“海内”、“海外”是以什么标准来划分,其核心区域到底在哪里?所述到底包括哪些区域?这些问题都是《山海经》研究的基本问题,也因为这些问题无法解决,而导致《山海经》的史料价值大打折扣,而派生出众多奇谈怪论。本人已撰文多篇对此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但仍然无法通读全经,也是因这些基本问题未能得到完整的结论。前文我认为已涉及了这些问题核心,提供一个解决这些问题的契机。现将后续研究所得所惑详述之,以求教方家。
《孟子·滕文公》记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水逆行,泛滥于中国。”如前文所述不谬,我意此“流沙” 所及区域 之“不周、负、子”及“共工国”当即“当尧之时”的“中国”,可称为最早中国。而“中国”历来又多作“海内”,此称呼无疑正来自“流沙”泛布之意,《山海经》中海经部分正是以此为核心区域而撰。这也为解开了经中的一些迷惑之处提供了一把钥匙。
《海外南经》有文:“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一曰在歧舌东,为虚四方。”,《海内西经》却载为:“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两者方位大相径庭,前贤学者常大惑不解。为解决此一矛盾,或以《淮南子.地形训》所载“昆吾之丘”证之,认为经中字误;或以“昆仑”为通名非专名,认为有多处“昆仑”而曲解之。现以“流沙”为“中国”,则很明显,浮戏山及荥阳正处于“海内”南方。《海内西经》所谓“在西北”,本人前已撰文《“海内四经”中“昆仑”地理方位混乱的一种解释》以证其非,此因上古地图与战国时人对上下、南北解读相反而误作,按实际方位应作“在东南”,正与地形相符。《海内西经》所载“昆仑”周边:“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前贤及此,种种曲解,矛盾重重,皆不可据。如按前文所述,方位作上下颠倒,则当为“赤水出西北隅,河水出西南隅,洋水、黑水出东南隅,弱水、青水出东北隅,昆仑北渊深三百仞。”(此论详见本人《“赤水”、“黑水”方位再考》、《“赤水”、“黑水”补考,兼论“昆仑”地望》诸文),以此按图对照,若合符契。
前文本人认为孟州得名于夏启之臣“孟涂”而居于“巴”,如此论不误,则上古时巴、蜀皆当位于“海内”,而非今天的四川。又据此可知,“海内”之南界为洛阳北部的邙山,而洛阳及更南之登封、禹州为夏启属地,经中记入“海外南经”西南隅就是比较合适的。此结论是非常重要的,说明夏都起码在禹、启时确实处于伊洛,为“有夏之居”,而非晋南之安邑。 此处还与上古文献记载的丹水有关,《海内南经》此节如下:“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是请生,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属也。”,此节丹山在丹阳南,显然丹阳非因丹山而得名,当有“丹水”。
“丹水”也是上古著名地标,《吕氏春秋·召类》记载:“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舜却苗民,更易其俗。”,汉学堂丛书辑六韬云:”尧与有苗战于丹水之浦。“,可知此“丹水”之南蛮即苗民,苗民于《大荒北经》有载:“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苗民出自驩头,驩头又在《大荒南经》有载:“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头。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琰融,生驩头。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维宜芑苣,穋是食。有驩头之国。”可见驩头本在北,后又迁于南方,而其他文献也揭示了此史实。《大戴礼记》之《五帝德》记载:“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驩兜即驩头,又称为丹朱(童书业于《丹朱与驩兜》一文中考辨甚明),这揭示了尧舜时,把驩兜从北方驱逐到南方而为苗民,处于“丹水”之间的史实。而“丹水”后世大多以为即今天的丹江,但此皆为后人意测,于诸多文献记载存在矛盾。
苗民于《海外南经》有载:“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一曰三毛国。”,与前述文献记载对照,可知此“丹水”即“赤水”。按前文可知,赤水当处于今天荥阳,正处于“海内”之南。其实有很多文献正确地记载了上古“丹水”地望,可后人都拘于成见忽视了。《古文孝经》汉孔安国传中记载:“崇山,南裔”,崇山即今天的嵩山,其地与荥阳相邻,《五帝德》记载:“放驩兜于崇山。”,这是明明白白地提示了丹水所处,后人却强作种种曲解来作附会而无视文献。《山海经.南次二经》所载:“南次二山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𣬈,东望长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此节所载“赤水”,“多丹粟”,可知其又命为“丹水”之原由,下文“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剥去神话的外貌,显然记载的正是“尧放丹朱”的这一段史实。此处所载“西临流黄”,正当“流沙”之东,显然上古“丹水”、“三苗”都处于今天的荥阳,南临“昆仑”和“崇山”。上博简《容成氏》:“昔尧处於丹府与藋陵之间。”,此处丹府也当源自“丹水”而得名,更可证尧时之“丹水”处于其统治区内,绝非后世江汉之间。
行文至此,我们可知:1、《山海经》所述“流沙”区域的河内之地正是最早“中国”,又称为“海内”;2、《山海经》中所载“海内”之地南界即洛阳北的邙山和荥阳的浮戏山;3、上古巴、蜀皆居于今天河内,而非四川;4、《山海经》中所载“昆仑之墟“即今天的浮戏山,实处于“海内”东南,而非西北;5、文献所载尧时之丹朱奔南海,处于丹水,其地即在今天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