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百家)蓝 天/女人的衣柜
女 人 的 衣 柜
蓝 天(广东佛山)
朱自清先生曾这样描述女人:女人有她温柔的空气,如听箫声,如嗅玫瑰,如水似蜜,如烟似雾,笼罩着我们。她的一举步,一伸腰,一掠发,一转眼,都如蜜在流,水在荡……女人的微笑是半开的花朵,里面流溢着诗与画,还有无声的音乐。但我想,这样的女人,一定是穿着得体的服装佩戴合适的首饰,还过着有爱的日子,否则,无论如何她的笑靥都不会如花的,你说呢!
--题记
女人的衣柜总是缺少一件衣裳。不知道是谁说出的这句经典,也不知道有多少女人把它当成了为自己添衣加衫的借口,更不知道有多少男人为这句经典差点“倾家荡产”。
不知何时,屋外有雨淅淅沥沥,于是乎,瑟瑟凉意悄然来袭,毕竟,已是深秋,一场秋雨一场凉的道理,虽说在南方不成立,但有时也不是绝对不可能。
今年的秋,仿佛来得特别快似的,你还没来得及回顾夏的热烈,便与多情的秋便撞了个满怀。记得昨天还吵闹在夏的闷热里,今天便又嚷嚷着秋意阑珊秋情难却。
对于季节的更换,女人尤为敏感,你自然也不例外。身体偏寒的你,对于夏天倒是多几分偏爱,论起冬天,竟是一百个不欢喜。
走出门外,阳台外细雨飘零,竟让你湿了衣襟,哆嗦了一下,你退回房间。打开衣柜,你开始搜寻适合今天天气出门的衣衫。彻底地,你把衣柜从上到下,从外到里搜寻了一遍又一遍,可是,从柜底到柜顶你却没有找到一件可以穿出门的合体而又不过时的衣裙。
记得夏天来临时,你曾经淘了不少转季的宝贝,计划着秋天到来时可以潇洒地穿出去走一回,可是,说来也奇怪,衣柜里,你翻来覆去地却怎么看它们都不如当初选它们时合自己的心意。
上衣不是嫌它大了,就觉太过短小,让人感觉轻浮不成熟;裤子,一会觉得颜色太暗,一会又说颜色太艳,连衣长裙嫌它太单,套裙又觉得上下搭配总是不太合体。回头再看看堆了一床试了又试的裙和衣,怨怨地说了句:春天我是怎么过来的。然后又大声地朝外喊了句:“没有衣服穿了,晚上下班回来陪我买衣服去。”
“你那满柜子的衣服都不合身?”屋外,传来了疑惑不解的声音。
“这件不是很好吗,你看看,标签都还没拆呢,买的时候你怎么说的?”伴随着脚步声,屋外那个声音走近,并随手从床上拿起了一件春末夏初那个热辣辣的日子里他忍着感冒初愈的不适陪你一起买下的那件风衣。
那天,试衣间里,你兴奋地换上那件薄薄的风衣,试衣镜子前你转来转去,欣赏着自己曼妙的身姿。
“买了可要穿啊,别到时候三分钟热度过后又对它没了兴趣。”试衣间外,他双手抱胸无精打采地看着你。
“放心吧,买了我一定会穿的,看看,好看吗?”转个了圈,你愉快地脱下风衣,交到售货小姐手里,买单,收衣,他用心地帮你提着风衣。
可是,一个夏季一过,怎么就觉得它不合适了呢?喜新,可你还没添新衣呢,厌旧,但它也并不旧呀,难道真是夏风吹走了它的繁华,夏雨打湿了它的灵气,激情过后就只有平淡了呢?然而,这一切又似乎有些令人难以置信。
“将就着先找件穿吧,上班要迟到啦。”屋外的那个声音不停地催促。唉,女人怕换季,换季的女人总是找不到合身的衣,不禁感慨,那句:“女人的衣柜里总是缺少一件合身的衣裳。”真的说中了女人的心。
傍晚时分,几滴细雨仍是瑟瑟飘落,一片片秋叶雨中摇曳着枯槁的黄,走出办公室感觉阵阵薄凉,此时才发现,浪漫的秋或将离去,一场秋雨必将带走夏的气息。雨滴扬起地面浮尘形成白烟一团团,灰蒙蒙的尘烟里,满满的都是刺鼻的泥土味。抬头仰望,梧桐树的叶子,或绿里泛黄,或干枯卷曲,雨中的街道上行人三三两两,车辆仿佛也感觉比平时少了许多,秋来了,天凉了;恍惚间似乎真的感觉到了身体的微凉,裹了裹那件风衣,加快了脚步朝人流中走去。
此时,霓虹闪烁,绵绵细雨中,人如潮,伞如花,湿漉漉的街道上,人伞混合,灯影下朦胧美好,感觉车在时间的流里穿行,人在空间的潮里涌动。不觉中放慢了脚步,一边欣赏着迷人的街景一边朝着那个温暖的地方走去,尽管那里没有一盏灯的守候;但,那里却是灵魂踏实安放的寓所。
“快到家了吗,饭已经煮好,吃了饭我陪你去买衣服去。”伸手从包摸出了不停震动的手机,你看到了一条暖心信息,心中暗自窃喜。这,或许就是奔波劳碌了一天的人们,行色匆匆着急归家的原因吧。
“雨天,路滑,不要太急,要不要我出去接你。”手机再次震动,低头,我看到了他关切的眼神,不知为何,竟有泪充盈眼底。结婚这么多年,他不是一直都是这么对你的吗,怎么突然间就变得这么矫情了呢?更年抑或是生理期?
不知为何,这个秋天,总爱端坐在秋的门楣,看时光流去,回忆那些曾经欢喜于心的记忆。没曾想过,与你的一场邂逅,会明媚了我的一生。你是懂我的,我想秋也是懂我的,不必说欣喜,也不必说感激,就这样静静地把秋拥抱在怀里,尽情地享受这个季节赋予我们的美丽,仿佛它是我久等的归人,其实你一直都是我要等的那个人。
--后记
蓝天,又名蓝天蓝,西方家的,一个柔弱感性的南方女子,工作之余喜欢用简单的油盐酱醋装点味蕾。用心记录生活,用情书写人生。江山文学网轻舞飞扬社团执行社长,文章散见于《江山文学网》《中国业余文学网》《当代作家》《简书》等文学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及当地部分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