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古代军事战略》古希腊篇 第四讲 亚历山大东征(上)

西洋古代军事战略第一章 古希腊

第四讲亚历山大东征(上)

主讲人: 绮罗生

整理人:绮罗生

一马其顿王国

马其顿人很早就生活在希腊北部。马其顿人来源不清,可能是希腊人,色雷斯人,伊利里亚人的共同后代(杂种?)。由于僻处一隅,马其顿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基本被排除在希腊邦际生活之外。而马其顿人则粗犷勇武,被看作是非严格意义的希腊人,许多希腊人甚至称他们是异族蛮人。马其顿国家形成的过程极为模糊。它发展很晚,又长期处于希腊世界外围,没有史家专门以它为记载对象。早期的历史几乎一片空白。
约在公元前700年,马其顿的开国君主佩尔狄卡斯一世率领自称为马其顿人的一个民族从哈利阿科蒙(今天的阿利阿克蒙)河畔的故土东迁,定都埃盖(埃泽萨),创建了阿吉德王朝。后来迁都佩拉。希波战争期间,马其顿倒向波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后,趁希腊各邦自相残杀。马其顿开始崛起。

前359年,曾在底比斯做过人质的腓力二世称王,腓力二世在底比斯为人质期间,大力吸收伊巴密浓达战术的精华,上台后,临危受命,大力发展马其顿,他在内政方面,加强王权,改革币制,促进贸易,建立新城市,打开出海口,但更重要的是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作为。在他的统治期间,马其顿强大起来。威胁希腊各邦。

腓力二世(前359-前336在位)

腓力二世在位期间,模仿伊菲特拉克斯和伊巴密浓达的种种措施,创造了著名的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由步兵和骑兵共同组成,是一个合成方阵。步兵方面,与希腊方阵类似,步兵排成密集队形手持双手长矛作战(被称作萨里沙长枪,长13~14英尺(3-4米),双手操作,后期的超过18英尺(5-6米)。长矛末端有配重利于平衡,兼做长矛折断时之备用武器。)保持队形,徐徐前进。马其顿方阵正面密不透风。势不可挡。

马其顿方阵

然而,骑兵也是马其顿方阵必不可少的要素。(马其顿方阵不只是步兵方阵,这是与希腊方阵大多最大区别),骑兵通常在方阵的两翼。手持一根马其顿长矛(被称为绪斯同)。等待作战时,往往将长矛搁在肩上,矛头稍向下。冲锋时,长矛向下方刺出。刺中第一个敌人后,往往让长矛留在他的身体里不再拔出,然后,再用刀剑继续进行战斗。等到战斗胜利结束后,再去找回那些长矛。其中最著名的是产自希腊北部的色萨利骑兵和伙伴骑兵。后者在马其顿这是指国王的伴侍,这些成员来源可能是马其顿贵族或是拥有希腊血统的人,他们与国王有深厚交情并深受信任。在战时,他们组成精锐骑兵,装备铜甲头盔,手持绪斯同长枪进行冲击作战。鼎盛时总人数也不过2000,。一般认为,伙伴骑兵是欧洲乃至世界上最早的真正的冲击骑兵。

伙伴骑兵

除此之外,马其顿方阵还有不少轻步兵,伴随作战。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战术体系,经典的马其顿战术就是所谓锤砧战术,砧就是砧板。由步兵充当砧板,粘着敌军,骑兵充当锤子,绕后或者侧翼冲击敌军。两者夹击,粉碎敌军,马其顿方阵对指挥官的战术水平要求很高,但是,一旦灵活运用,只要军队足够精锐,几乎没有应对办法。

二马其顿称霸

依靠强大的马其顿军队,腓力开始南下希腊,夺取希腊霸权。腓力采取分化瓦解,先南后北的战略。与伊庇鲁斯的公主奥林匹亚斯结婚,斯巴达交好。逐步攻取希腊各邦。前346年,攻破著名的德尔菲神庙,前339年,兵临底比斯城下。

腓力二世与奥林匹亚斯的儿子就是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奥林匹亚斯怀孕时,曾梦见被闪电击中,因为闪电是宙斯的标志,所以当时就有传言认为亚历山大是宙斯之子。果然,亚历山大从小聪明机智,胆识过人。亚历山大小的时候,腓力二世聘请了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做他和其他马其顿贵族子弟在米埃札的导师。前344年,12岁的亚历山大看到一匹被他人认为不能驯服的马,名字叫布西发拉斯。他只是柔和的对马说了几句话便成功地驯服了那匹马。震惊四座。16岁时,亚历山大就能独当一面,独立镇压叛乱。

影视作品中的奥林匹亚斯

奥林匹亚斯与小亚历山大

马其顿势力的扩张引起希腊各邦恐惧,雅典和底比斯联起手来,组成联军,共同对抗马其顿。两军于通往北部希腊平原的门户喀罗尼亚决战。

喀罗尼亚会战前338 重点必考

兵力对比:马其顿步兵3万骑兵2000

希腊联军 35000

双方势均力敌

两军布阵如图所示。联军方面雅典军位于左翼。底比斯位于右翼。著名的底比斯圣军位于最右侧。马其顿方面,方阵兵在中军,左翼是亚历山大率领的色萨利骑兵。右翼是腓力二世和马其顿骑兵。腓力二世见希腊联军严阵以待。率部佯退,雅典军不知是计,蜂拥而上,队伍一片混乱,与底比斯军队脱节,出现缺口。方阵兵进攻底比斯军,亚历山大乘机亲率骑兵,穿过缺口,冲击底比斯侧翼,腓力也率军杀了个回马枪。雅典,底比斯联军各自为战,大败。残部狼狈逃走,马其顿大获全胜。此战中,著名的底比斯圣军拒不投降,战至最后一人,最终全军覆没。腓力二世怜惜他们时好汉,下令厚葬,并在附近树立一个狮子雕像一纪念。

伤亡:马其顿 轻微

雅典 1000 被俘2000

底比斯 1000余 被俘2000

评析:此战是一个经典的锤砧战术与斜线战术的结合,体现了腓力二世的高超的指挥艺术,腓力二世运用手段,调动雅典军队,使得雅典军队与底比斯军队脱节。客观上创造了一个有利于马其顿的斜线队形,在对抗底比斯军时,方阵兵先从正面缠住,底比斯步兵,而后亚历山大亲率骑兵侧冲,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此战也非常鲜明地体现了马其顿战术的运用。

喀罗尼亚会战基本粉碎了希腊各邦的抵抗意图。此役后希腊城邦再也没有军队可以阻止腓力前进,很快便决定这场战争结果。在雅典和科林斯,记录显示当时人们有意修复城墙,来因应可能来到的攻城战。然而,腓力二世并没有有意围攻任何城市,也没有想要完全征服希腊城邦,他只是想要希腊人能在他远征波斯时做他的盟友,并确保那时希腊人不会在他远征敌境时,在后方做乱。此战后,腓力接着朝底比斯进军,底比斯随后向他投降。雅典也向他屈服。腓力二世不愿意赶尽杀绝,更希望希腊各邦与他并肩作战。在前337年,纠合希腊各邦成立了科林斯同盟,除了斯巴达以外,所有的希腊城邦都加入这个联盟。同盟的主要条文中,所有的成员彼此间和马其顿都是盟友,成员中被保证免受攻击的自由、航海自由、免受干涉的自由,而马其顿部队以“和平守护者”的名义驻扎希腊。在腓力的旨意下,若与波斯开战后,全同盟将会举腓力二世为全希腊统帅,率领希腊人作战。
在前336年初期,一支马其顿先头部队送往小亚细亚,准备开战事宜,腓力预定他会在那年年尾率大军展开远征。前336年,腓力二世决定要与伊庇鲁斯续盟,并准备让女儿克丽奥佩脱拉嫁给伊庇鲁斯的亚历山大一世。这场盛大的婚礼在马其顿旧都埃格举行,身为丈人的腓力二世自然出现在婚礼现场,然而他的近身护卫官保萨尼亚斯趁著在腓力没有其他护卫保护下刺杀了他,刺客本人逃跑途中被侍卫杀死,腓力二世出师未捷身先死,亚历山大继位。
亚历山大

三 亚历山大东征

亚历山大继续父亲未完成的事业,积极准备远征波斯。此时的波斯由大流士三世统治(前336上台),是著名的薛西斯的侄孙。此时,波斯已经走向衰落。国内各地诸侯割据一方,不从王命,一片混乱。东征时机十分有利。

大流士三世

然而,听闻腓力二世死讯,希腊各邦蠢蠢欲动,准备摆脱马其顿的统治,首先掀起叛乱的就是底比斯。当亚历山大登位时,马其顿的国库紧缺。前335年,在科林斯重新得到除斯巴达之外的希腊城邦同盟支持的亚历山大出征马其顿北部色雷斯,为东征小亚细亚稳固北部防线,并报复公元前338年当地特里巴利部落对腓力二世部队的偷击和战利品的盗窃。在多瑙河打败特里巴利后,他进军并打败威胁马其顿西北的伊利里亚,补正了腓力二世执政时的重要失败。
与此同时,雅典和当地强权底比斯,把亚历山大死于多瑙河的谣言看作新的机遇。底比斯再次起义后,亚历山大从伊利里亚不经马其顿只用14天便到达底比斯。他与希腊同盟国彻底摧毁了底比斯,消除了威胁马其顿的三大希腊势力之一(其余为雅典、斯巴达),把其国境分给盟国,并把大部分底比斯邦民售为奴隶。亚历山大杀鸡儆猴,让希腊各邦魂飞魄散,再也不敢反对马其顿。前334年初,亚历山大留下部将安提帕特留守后方。正式率马其顿希腊联军步兵4万,骑兵5千出发东征波斯。轰轰烈烈的亚历山大东征拉开序幕。
由于波斯军人多势众,马其顿海军不强,马其顿希腊联军战略企图是以陆制海,先攻占小亚细亚,沿海岸线前进,不断摧毁波斯海军基地,再进攻波斯腹地。为了应对马其顿人的入侵,波斯军企图在陆地上与希腊联军进行主力决战。阻止希腊联军前进。在海上骚扰其补给。在外交上通过贿赂,策反等方式分化瓦解希腊联盟(实际效果有限。)
希腊联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进入小亚细亚。大流士三世非常信任希腊雇佣军首领门农,已经下令他作为小亚细亚全境的最高长官,率军抵抗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东征路线(图片来源于网络)

出生罗德岛的门农,曾在之前击败过小股东征的马其顿先遣队。所以,他对马其顿人的军事实力有直观认识。他敏锐的察觉到,无论是善战的希腊雇佣兵还是波斯其他亚洲地方部队,都很难在决战中击败马其顿新式军队。加上亚历山大继位前后,已经获得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军功,更坚定了他采取间接战略的想法。门农决定坚壁清野,一砖一瓦都不留给希腊人,并花钱收买分化希腊各邦。但是,他的策略遭到当地波斯贵族的一致反对。波斯贵族决定与希腊联军进行决战。率军拦截希腊联军,两军于格拉尼库斯河遭遇。

格拉尼库斯河会战 前334年6月 重点必考

兵力对比

波斯骑兵20000 步兵20000(希腊雇佣军1万征召兵1万)

希腊联军骑兵5000 步兵 35000(重步兵22000 轻盾兵11000 轻步兵2000)

两军隔河对峙。

两军布阵蓝色为希腊联军红色为波斯军

波斯军以骑兵充当一线部队。希腊雇佣军在后压阵。但由于两者沟通不畅,波斯骑兵先到达,实际上各自为战。波斯骑兵扼守河岸,亚历山大与副帅帕曼纽商议,决定强渡格拉尼库斯河。随即,亚历山大率兵展开战斗序列,整个阵势分左中右三部分。马其顿长枪方阵配置在中心位置,精锐的近卫步兵、骑兵和弓箭手被交由帕曼纽指挥。他们罕见地出现于左翼位置,主要是为了向波斯右翼发起仰攻,吸引对方的注意力。亚历山大亲自指挥最好的伙伴骑兵和各希腊城市的同盟骑兵,在全军右翼展开,负责真正的雷霆一击。他们的侧翼也同样有大量的轻装射手进行掩护,并得到来自色雷斯等边区的贵族骑兵分队加强。

格拉尼库斯河会战

战役中,亚历山大命令先锋的骑兵部队开始渡河。当这些人刚要到达对岸时,就遭到波斯骑兵的大量标枪和弓箭射击。地方骑兵的盾牌也无法遮挡全身,很快在激战中被对手击溃。但更多马其顿骑兵分队却开始依次渡河,给河岸上的波斯人以很大压力。虽然波斯骑兵的标枪如沱大雨,铺天地而来。但马其顿骑兵的长矛更适合近距离厮杀。更要命的是,马其顿先锋部队吸引了大部分波斯人的中央和右翼骑兵。以至于在战线的其他地方,因兵力不足而寡不敌众。最终,顾此失彼的他们被亚历山大突破了整条河岸防线。大败

在阵后的希腊雇佣军方才赶到,见骑兵退败,退守一个小山丘,随即被马其顿大军包围。要求投降,被亚历山大拒绝,因寡不敌众,最终全军覆没。马其顿军首场获胜。向小亚细亚腹地进发.

马其顿方阵大战希腊雇佣军

伤亡:马其顿 500

波斯 10000 被俘2000

战后,小亚细亚各城纷纷向亚历山大投降,门农率部坚守不出,但是不幸得病死去。他的继任者放弃门农的计划,亚历山大进入通过奇里乞亚门,威胁叙利亚地区。大流士三世决定,御驾亲征,拼凑主力,痴汉尾随马其顿军队,占领伊苏斯,切断希腊联军的补给线。亚历山大决定与波斯主力决战。

伊苏斯会战 前334年10月 重点必考

兵力对比

波斯 12-13万

希腊联军 22000重步兵,13000轻步兵 5000骑兵

希腊联军处于明显劣势

波斯军左翼是山地,右翼是海湾,两军隔河对峙。尽管波斯军两翼受到保护,但是地形十分狭窄,海边到山地近2.6公里、使得波斯大军施展不开,拥挤一起。

波斯军布阵如图所示,(实心方块为步兵,空心为骑兵)大流士身边簇拥着2千骑兵禁卫军,前面排列3万希腊雇佣军,组成中央阵营。由于战场狭窄,希腊雇佣军密集方阵的纵深达到24行。左翼阵营由4万的卡尔达克步兵(仿希腊式重步兵)和2万马迪亚弓箭手组成,弓箭手部署在步兵方阵的后面。大流士特别派遣2万步兵在皮纳罗河以南依山列阵,对马其顿军队的右翼形成包抄之势。波斯右翼有2万卡尔达克步兵压阵,而事先渡河担任屏障的3万波斯骑兵在部署完毕以后全部退到右翼,占据皮纳罗河的下游河段。波斯骑兵统帅是纳巴扎尼(Nabarzanes),他麾下的6千铁甲骑兵是大流士寄予厚望的突击部队。在波斯阵线后面,还有数量不详的藩邦部队组成的第二道防线。

马其顿军队的战斗队形由3部分组成:右翼是马其顿王亚历山大指挥下的重骑兵,中央是重步兵方阵,左翼为色萨利骑兵、伯罗奔尼撒人等盟军。两军隔河对峙。兵力部署都是左弱右强,突击部队都放在右翼。亚历山大看到马其顿的左翼远端过于薄弱,立刻将右翼的1,800色萨利重骑兵调到左翼。这里亚力山大展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他命令特萨利骑兵悄无声息地贴着马其顿密集阵的后面向左移动,大流士的视线被竖立如林的马其顿长矛遮挡,对这个调动毫无察觉。亚力山大并没有把特萨利骑兵部署在马其顿密集阵的左侧,而是让他们藏在方阵后面作为一支奇兵,接受帕曼纽的指挥。

两军交战,马其顿骑兵冲锋,首先消灭了包抄马其顿右翼的波斯步兵。马其顿右翼骑兵发起冲锋,击溃波斯军左翼弓箭手。弓箭手溃败。冲垮波斯的卡尔达克步兵的阵型。与波斯右翼混战一起。与此同时,波斯右翼骑兵发起冲锋,冲垮马其顿左翼的先头部队。在这关键时刻,亚力山大部署在密集阵后面的1,800色萨利重骑兵发动反击,猛攻波斯骑兵的右侧,一举冲散了敌军的队形,逼迫波斯骑兵后退重新集结。色萨利骑兵以连为单位组成菱形战术队形,可以轻易调整进攻方向,他们向忙于集结的波斯骑兵连续发动短促突击,最后将波斯人驱逐到河对岸。色萨利骑兵乘胜渡河追击,同波斯骑兵的主力部队发生激战,由于兵力悬殊,战况胶着起来。

马其顿中军步兵过河,但因地形影响,出现许多缺口。与波斯中军的希腊雇佣兵混战一起。难解难分。此时,马其顿右翼重要击溃波斯左翼,波斯左翼溃散以后,马其顿的右翼步兵在亚历山大的率领下向左旋转,攻击希腊雇佣军的左翼,而亚历山大率领近卫骑兵从侧后方直扑大流士。波斯希腊雇佣军抵挡不住来自两面的攻击,不久阵形就瓦解,但是顽强的雇佣军士兵们依然三五成群,和步步逼近的马其顿密集阵殊死搏斗,因为他们都知道格拉尼克斯战役希腊雇佣军的下场,于是人人抱定必死的决心。

亚历山大挺矛冲在最前面,完全不顾自己的安危,近卫骑兵在主帅身先士卒的感召之下奋勇向前,很快马其顿骑兵就冲到了大流士的两千禁卫骑兵阵前。大流士魂飞胆丧,狼狈逃走。波斯大军见主帅逃走,纷纷溃逃。希腊联军乘机反攻,波斯军大败,因地形狭窄。自相踩踏,死者无数。连大流士的母亲,妻子,女儿都被俘虏希腊联军大胜。

亚历山大亲率全军冲锋

伤亡:

波斯 几乎全军覆没

希腊联军 7000

评析:伊苏斯会战是西方著名的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两者都采取一翼突破的战术,只不过,亚历山大技高一筹,左翼秘密布置的色萨利骑兵发挥了关键作用。马其顿右翼在冲破波斯左翼后,与中军部队一起夹击波斯军中军的希腊雇佣兵,构成了锤砧战术。而大流士三世的临阵脱逃是波斯大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