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陈旭:【探访陶寺龙山文化遗址】(随笔)

征文,请点击关注:

《三秦文学》第二届 “情满中秋●月满圆”征文启事

探访陶寺龙山文化遗址

作者丨陈旭

探访陶寺龙山文化遗址

陈旭

前几日去山西时途径襄汾县,突然想起鼓楼上的鼍鼓,它就是出土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龙山文化遗址。鼍鼓的鼓框很特别,用整个树干掏空做成,鼓面蒙制上鳄鱼皮,敲击时声音就像鳄鱼的鸣叫声,传说这是上古战鼓。由于我对鼍鼓的了解仅限于此,尤其是龙山文化更是一知半解,遂打算去它的出土地——陶寺,一探究竟,好好了解一下龙山文化。奇怪的是地图上根本搜不出陶寺龙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只能找到陶寺村,带着疑惑我们驱车前往这个充满未知的领域。

在车上我查阅了有关陶寺龙山文化的资料才知道,此处竟是尧舜时期的活动地,是尧舜之都,也是历史上“最早的中国”。传说中尧又称陶唐氏,发祥地在今河东地区也就是山西的运城和临汾,现临汾市的“帝尧茅茨土阶”碑、尧庙、尧陵、神居洞可为证。舜又称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传说他曾在历山(中条山别称)耕田,在雷泽(今山西芮城北)捕鱼,在河边的陶城(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北)制陶,后来尧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陆西南),后定都蒲坂(今蒲州镇)。他的活动中心在现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运城市安邑镇还有舜帝庙、舜帝陵。

我们一家对尧舜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我们全家曾经痴迷于一部电视剧《大舜》。这部剧作讲述了尧舜淳朴的治国理念和一切为民的治国策略,进而推动了整个部落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文明的产生。无论是制陶、治水、治人,尧舜用他们的仁爱征服了部落中的所有人,更征服了千年后的我们。

史载龙山文化,又被称为金石并用时代,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之所以命名为龙山文化,是因其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已有约4000多年悠久历史。此时石器、骨器、陶器等手工业创造性出现,甚至在有些地方还有青铜器的出现,这个时期正是尧舜生活的时期。

尧舜时期所有的工具都是为农业服务,所以多为样式简单,纹饰单一的陶器。但是色泽精美、工艺纯熟,细腻独特,代表了中国陶艺制作的顶峰,主要以磨光黑陶为主,尤其是蛋壳黑陶最具特色,考古学家将这类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也叫它“黑陶文化”。龙山文化又分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类型龙山文化,统一称之为龙山文化。我们要去的是陶寺类型龙山文化。

本以为迎接我们的是一个巨大的石器博物馆,没想到只有无尽的黄土和零星的标牌,走近细读才发现,原来这偌大的遗址博物馆才刚刚破土修建,失落的同时一个振奋人心的想法涌上心头:既然博物馆未建,那当时考古的遗迹现场是否还在?我们重拾信心再度出发,在乡间小道上徘徊、蜿蜒、逶迤。四周除了黄土高坡,并没有城郭和坑洞的出现,失望之感油然而生,39度的高温下让人有点头脑发晕。就在我们即将放弃的时候,工地上突然出现的一个加油车师傅告诉我们,遗址复员正在建设中,现在去能看到最原始的样貌,还能看到一些留下来的考古坑洞,他热心地带我们过去。

爬上山坡看到遗址的瞬间,我们三人突然热泪盈眶,这不单单是激动,更是对伟大古人感叹、向先人智慧的致敬,今生何其有幸能来到一个考古挖掘现场,虽然有些坑洞已被掩埋,但大体的样式轮廓犹在,对于我现在这个半吊子文博工作者来说,顷刻之间血液里有了新的使命感,我跑上跑下,想踩一踩尧舜踏过的土地,我睁大眼睛仔细搜寻,想找到尧制的陶器,虽然知道这些并不可能,却总是不忍放弃。泥土里有些许陶瓷碎片和兽骨化石,父亲总会大声唤我说快来看,他捡到了尧烧的水波纹陶器,一会又说他找到了舜4000年前的脚印化石,一会又说这三个碎片是同一个陶罐,可明明纹路都对不上。虽然如此每个人依旧抱着憧憬雀跃着。我们也不知道这些陶瓷年代为何,却忍不住来回摩擦,小心翼翼的用水冲洗,有的碎片见水顷刻炸裂,让人忍不住攥紧手心一阵唏嘘。

奇怪的是本来艳阳高照的天,当我们开始满怀敬意在现场的坑洞里来回奔走时,太阳却变小了,微风徐徐,我们也顾不上任何防晒工具,一心只想与先人近一点更近一点,尽管汗流浃背却满心欢喜,后来细想或许这抹清凉正是尧舜心疼他的子民所赐……

虽然此刻除开我们外再无一人,可正是这寂静与苍茫让我们见识了真正的黄天厚土,清流细扬。那丰厚的黄河淤泥带,那缓缓流淌的汾河,那苍翠的东西两山,那平展开阔的河谷平原在阳光下正熠熠生辉。我们仿佛看到祖先们正在开荒种田,正在治理滚滚黄河,看到尧帝正观天制历,看到娥皇,女英正在濯洗陶罐,看到千千万万个尧舜子民正手敲陶片与土鼓跳起欢快的围猎舞,他们向我们招手、呐喊,我们不禁加入其中……

临走之前母亲对着这里深深鞠了一躬,我们三人眼里闪耀着光芒,那光璀璨生动、充满活力与激情。或许下次再来的时候,这里已经不是今天的模样。但我坚信这片遗址会是中国人的圣堂,就像伊斯兰教的朝圣一样庄严肃穆,前来寻根问祖的子孙后代,带着虔诚之心、怀着崇敬之情,跋山涉水、不远万里、络绎不绝的前来……

回到鼓楼,再见鼍鼓,我竟有了非比寻常的亲切感。

部分图片作者提供

作 者 简 介

陈旭,汉滨区作协会员,文学爱好者,有文章在行业官网发表。

点击征文链接,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三秦文学第二届 “中秋”征文01号作品】孙传志:【中秋赋】(附诗6首)
【三秦文学第二届“中秋”征文02号作品】张喜云:【月亮走,我也走】(散文)
【三秦文学第二届“中秋”征文03号作品】张会鸽:【心中有一轮明月】(散文)
【三秦文学第二届 “中秋”征文04号作品】李国徽:【情满中秋·月满圆】(古诗词九首)
【三秦文学第二届 “中秋”征文05号作品】刘鹏:【总有一种期待】(散文)
【三秦文学第二届 “中秋”征文06号作品】朱同武:【月是故乡明】(诗歌)
【三秦文学第二届 “中秋”征文07号作品】许双福:【妈妈为我做月饼】(散文)
【三秦文学第二届“中秋”征文08号作品】荒城布衣:【又见中秋】(散文)
【三秦文学第二届“中秋”征文09号作品】宋银良:【月撒中秋】(诗歌)

【三秦文学第二届 “中秋”征文010号作品】李收顿:【中秋,那一轮明月】(诗歌)朗诵:王迎旭

【三秦文学第二届 “中秋”征文011号作品】雷奎:【中秋节赏月】(散文)

【三秦文学第二届 “中秋”征文012号作品】董岳峰 :【中秋望月倍思亲】(散文)

【三秦文学第二届 “中秋”征文013号作品】张琼:【我寄相思于明月】(散文)

【三秦文学第二届 “中秋”征文014号作品】邓汉章:【中秋咏月】

【三秦文学第二届 “中秋”征文015号作品】何少波:【月 光 曲】(散文)

【三秦文学第二届 “中秋”征文016号作品】踏雪闻香:【记忆河上的月亮】(散文)

【三秦文学第二届 “中秋”征文017号作品】杜撰:【月 是故乡明】(诗歌)

【三秦文学第二届 “中秋”征文018号作品】涟漪:【圆月殇】(诗歌)

三秦文学投稿须知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多投有风险,投前需谨慎

坚决支持原创,打击一稿多投

其他公众号转载,需本公众号授权

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1、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投稿即默认授权发表,题材不限。要求5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投稿后请关注《三秦文学》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15705450195),以便稿酬发放。

3、本平台读者赞赏功能中,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赞赏低于五元者不予发放,稿费于微信平台发放后三日内发放。

4、由平台主播诵读的作品,赞赏发放比例为:作者30%,主播20%,余50%为平台运营费用。

5、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

                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总 顾问:边士刚

顾  问: 鹏   鸣    段恭让    白忠德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李爱霞    胡遵远    顾盛杉

                  崔启昌

策  划:李书忠   任武德

平台讲师:方 天

平台主播:梦锁清秋   英子   王迎旭

主    编:岭南鱼(鱼儿姐姐)

副  主 编:徐萱波   杨洪民

编    委:守   望     吴亚妮    唐桂英

       李华磊    王发茂     谷   雷

       余 晨     慧 子    米兰花

       水云天  毕廷娟  霍文宝

       张云峰  王敬军     谢 雷 

本期编辑:水云天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