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仁慈,成就李世民的野心

在当上皇帝13年后,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李世民向史官褚遂良提了一个要求:

“爱卿,朕想看看本朝的国史。

没想到褚遂良却说,按照史学界传统,皇帝不能看当代史,于是他严词拒绝了李世民,对此李世民有点恼火,他说:

“朕有'不善’的地方,你也会记下来吗?

褚遂良的回答是:

“秉笔直书当朝的历史,本来就是史官的职责。

一句话,呛得极力维护“明君”形象的李世民,一时无话可说。可他心心念念,对发生在13年前的一件旧事总是萦绕在心,那就是,发生在公元626年的:玄武门之变

多年来,李世民对于史官们如何阐述这件事,心里一直惦记得很。

▲唐太宗画像。图源:网络

在被褚遂良拒绝一年后,贞观十四年(640年),按捺不住的李世民直接给宰相房玄龄下了命令,要求观看国史。

这次,宰相房玄龄不敢违逆皇帝的旨意,于是,在经过万分紧急的删改后,两部记载唐朝初年国史的《高祖实录》、《太宗实录》被呈现在李世民面前。

在看到自己最关心的“玄武门之变”被写得比较隐晦后,李世民下令说,没关系,你们直接写啊,我当初杀某些人,就像周公杀管叔、蔡叔安定周朝,还有季友毒死叔牙安定鲁国一样,都是为了“安社稷、利万民”啊。

李世民指的某些人,核心人物,是说他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死的同父同母的亲大哥、大唐帝国原本的接班人:

太子李建成(589-626)

在李世民指示史官们应该怎么“写历史”之前一年,黄门侍郎刘洎向李世民建议说:
“天底下很多事,即使褚遂良不记载,史官不记载,天下人也会记载。
但李世民顾不得这么多,在他看来,他所极力维护的“明君”形象,容不得马虎,所以他需要在国史中为自己“润色”粉饰一下:一方面是为自己品牌包装;另一方面,则是要把政治对手们“有艺术的”践踏抹黑掉。
因为按照中国式的政治斗争哲学,不把对手彻底搞臭抹黑,怎能显出自己的伟岸和高大?
于是,在经过李世民的“修改指示”后,根据唐朝国史编撰而成的《高祖实录》、《太宗实录》,以及后来的《旧唐书》、《新唐书》,对于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杀的太子李建成,大概是这么写的:
“建成荒色嗜酒···骄态纵横, 并兼田宅,侵夺犬马···有禽犬之行···同恶相济,掩蔽聪明···昵近小人···信谗恳,疏骨肉”——按照史书的说法,李建成就是个人面畜生,言下之意,他被“英明神武”的弟弟李世民所杀,也是很有道理的,似乎李建成是咎由自取。
但拨开历史的迷雾,李建成,真的如此不堪吗?
▲影视剧中的李建成形象。

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年),农历六月,心急如焚的李渊,在晋阳(今太原)焦急等待着两个人的到来。

他等的,是他的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元吉。

尽管在此后的人生中拥有多达22个儿子,但李渊与妻子窦氏,却只有四个儿子,这就是后来的长子李建成、二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三子李玄霸早逝,所以李渊对于自己嫡传的三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非常爱护。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作为太原地区最高军政长官的李渊,也有意起兵反隋,于是他秘密派出自己的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到河东地区秘密招贤纳士、笼络人才,历经两年准备,起兵已势在必行,于是,18岁的二儿子李世民催促父亲李渊说,应该开始干了。

但李渊却坚持要等到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回到晋阳后,才正式举兵,他告诫李世民说:“你哥哥和弟弟都还没回来,我们此时举兵,他们岂不是将陷入险境?”

在等到李建成和李元吉归来后,万分焦虑的李渊这才放下心来,最终,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年)农历七月,李渊率领三万军队宣布起兵、直扑长安。

▲真实的李建成,是否如史书所写的一样不堪?图源:影视剧

接下来的历史,李建成隆重登场。

从大业十三年(617年)农历七月在晋阳起兵,到农历十一月就攻入长安,短短三个多月时间,作为李渊军队的左路统帅,28岁的李建成,显得英才勃发。

在进军长安的路途中,李建成治军严整,对于军队沿途经过的田园瓜果蔬菜,“非买不食”,对于百姓“秋毫不犯”,出兵仅仅9天时间,李建成就率兵攻克西河,这让刚开始还担心李建成太过年轻不懂行军打仗的李渊大喜过望。

攻克西河后,李渊的军队一度由于遭遇大雨被困阻途中,当时,兵粮缺乏,军心一度动荡,有的人甚至建议李渊应该退守晋阳,此时李建成又力主应该继续前进,最终在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的力排众议下,李渊决心继续进军长安。

最终,在李建成的协助指挥下,李渊率军突入关中,李建成则率兵扼守关中地区的要塞潼关,并击败隋朝名将屈突通,随后,李建成的部下雷永吉又率先攻入长安城中,为李渊部队攻克长安立下了当之无愧的第一功。

从公元617年农历七月在太原起兵,到农历十一月就攻克长安,短短三个多月、一百多天时间,李渊就在李建成的主要辅助下攻克了关中地区,从而为第二年建立大唐帝国一举奠定了军事政治经济基础,在这方面,可以说作为李渊部队的左路统帅,28岁的李建成当居首功。

而在后来经过篡改的史书描述中,攻克关中地区,被描写成了,是当时仅仅只有18岁的李世民的首倡和功劳。

在这场后世称为“晋阳兵变”、为期三个多月进军长安、建立大唐帝国的伟大战役中,28岁的李建成立下了不世功勋;鉴于李建成出色的军事政治才能,在夺下长安后半年,618年5月,李渊正式建立唐朝,并将长子李建成立为太子。
公元618年的中国仍然四分五裂,此时隋炀帝刚被叛军所杀,各路军阀鼎立,为了完成国家统一及下一步的建国任务,李建成责无旁贷地协助父皇李渊开始经营大唐帝国,并掀开了唐朝初年大规模统一战争的序幕。
在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中,尽管天纵英才,但李渊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当时,大唐虽然建国,但是周边仍然强敌环伺:李密、窦建德、王世充、宇文化及等各路势力错综复杂、交织纵横,身处这种危险的局面中,出生贵族世家的李渊却天性爱玩,不顾帝国风险,四处外出陕西华阴、终南山等地狩猎,甚至还到华山、老子庙等地到处祭祀、谒拜,完全不顾帝国草创的安危。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太子的李建成也时常被赋予了“监国”重任,并坐镇长安主持朝政日常工作——可以说,唐朝初期无论是组织大规模统一战争、坐镇后勤,还是劝课农桑、发展经济,协助建立大唐帝国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政权建设,李建成都是此中除了李渊之外,最为关键的角色。
由于作为太子坐镇后方的特殊职责,使得建国初期显露出不凡军事才能的李建成,无法继续率兵打仗,历史也由此成就了率兵出征的李世民。
唐朝的建立,李世民当然具有很大的功劳,但对于李建成坐镇后方、运筹帷幄的指挥,以及对前线功不可没的倾力支持,这些历史的事实,在经过李世民的指示篡改后,在后世的史书描述中,李建成却成了一个安享其成的窝囊废。
▲唐高祖画像。图源:网络
这里面,有一件事很能显示出李建成的功劳和谋略。
公元621年,李世民率军击败窦建德夺得河北地区。然而,只注重一味军事镇压的李世民却无法真正平定河北。窦建德被俘和处死后,他的部下刘黑闼等人起兵反抗,并在半年时间,便全部恢复了窦建德原先的地盘,河北震动。
眼见李世民无力降服河北,李渊于是又派出自己的四子、齐王李元吉前往平叛,没想到李元吉也被刘黑闼痛击惨败,无奈下,李渊只好派出作为皇太子的李建成领兵亲征。
历史给了李建成青史留名的机会。
在分析李世民和李元吉失败的原因后,李建成认识到,光靠一味的军事高压政策,并无法真正平定河北地区,于是,李建成采取了攻心战,将军事打击与笼络人心并重、双管齐下,最终彻底平定了整个河北地区,而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军事策略高低优劣,在河北争夺战中也显露无遗。
尽管天纵英才、聪慧睿智,但李建成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
仁慈
对于一个治国之君来说,仁慈不失为一大优点,但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仁慈却经常会造成致命的伤害。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在杀死李建成、李元吉后,又将李建成的5个儿子和李元吉的5个儿子全部斩杀进行灭门,随后,李世民又下令大规模搜捕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属,于是,当时作为李建成主要谋士的太子洗马魏征也被捕了。
李世民见到魏征,第一句话,劈头盖脸就训斥魏征说:
“你为何离间我们兄弟?
李世民说这句话,是指魏征此前一直建议李建成,应该对李世民先下手为强,没想到听到这句话后,后来成为贞观名臣的魏征却强硬地回击说:
“太子(李建成)就是性格太过仁慈,一直不忍心对你下手,不听从我的建议,才会有今日之祸!
没想到李世民听后却哈哈大笑,命人释放了魏征,后来,李世民下令任命魏征为詹事主簿,此后又改为谏议大夫。
在李世民看来,他就是抓住了大哥李建成宅心仁厚这个“缺点”,才最终得以成功发动政变,铲除了李建成,最终夺得帝位。
▲在魏征看来,是“仁慈”害了李建成。图源:影视剧
尽管在后来篡改的史书中,记载李建成曾经试图用毒酒谋杀李世民,但事实上,为人宽厚仁慈的李建成有很多下手的机会,却根本没有动过手。
因为在李建成看来,李世民,始终是他的亲弟弟。
武德七年(624年),看到秦王李世民依托秦王府部将、势力日益膨胀,支持自己亲大哥的齐王李元吉,派出手下潜伏在一个卧室内,试图谋杀李世民,临发动前,李元吉才告知了李建成,没想到“建成性颇仁厚,遽止之!
在李建成看来,尽管李世民有谋夺帝位的野心,但作为同父同母的血肉兄弟,李建成并不愿意骨肉相残,因此,尽管李建成后来也采取措施削弱李世民的势力,但却从来没想过要谋杀李世民。
就在玄武门之变前一天,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三(公元626年7月1日),李世民耍了个阴谋诡计,在父皇李渊面前诬告兄长、太子李建成,和自己的弟弟齐王李元吉,说他们“淫乱后宫”,试图以此引诱李建成、李元吉进宫对质,进而发动政变击杀李建成。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支持太子的张婕妤命人火速通报李建成,让他多加提防李世民;齐王李元吉当时也觉得事有蹊跷,主张应该“托疾不朝,以观形势”,但史载“性颇仁厚”、“亲慈”的李建成却觉得,虽然李世民诬告自己,但应该也不至于怎么样,毕竟在李建成看来,李世民终究是他同父同母、一奶同胞的亲弟弟。
这种对于亲弟弟的仁慈和疏于防备,最终在第二天,在玄武门,要了李建成的命。

在李世民看来,太子李建成才华横溢,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领兵打仗都很有一套,而且作为父皇李渊的嫡长子,兄长李建成从一开始就被立为太子,按照嫡长制的传承,作为秦王的李世民根本没有机会问鼎帝位,所以除了政变,已别无他法。

而在李建成看来,自己本来就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所以尽管谋士魏征以及弟弟李元吉等人一直劝他要除掉李世民,但碍于骨肉亲情,李建成却一直不忍心下手,但出于提防,李建成也步步为营,并将李世民秦王府的文臣武将们逐步调离:

李建成先是试图收买李世民的猛将尉迟敬德,在收买不成后,李建成又转而将忠于李世民的程咬金外派到偏僻的康州(今广东德庆)担任刺史;随后,李建成又借助唐高祖李渊的支持,将李世民身边最重要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驱赶出秦王府,并严令他们不准私下接触李世民。

当时,李世民以洛阳为基地,在洛阳暗中培养自己的军事势力,谋划一旦与李建成决裂,将以洛阳作为未来与李建成决战的基地;另一方面,李世民又于武德四年(621年)设立文学馆,招徕了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等“秦府十八学士”作为谋士;武将则以秦王府的尉迟敬德、秦琼等人为基础,暗中培养了800名死士,试图一旦有变就秘密出击、政变夺权。

▲夜幕下的西安钟楼。

对于李世民的暗中谋划,唐高祖李渊也心知肚明,对于自己几个儿子之间逐渐势同水火的局面,李渊也显得痛苦犹豫、不知如何是好。
武德五年(622年),李渊对宰相裴寂评价儿子李世民说:
“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试图夺权),非复我昔日子也。
此前,李渊还曾经当面训斥李世民说,你秘密培养文人武将、蓄养死士:
 “皇帝自有天命, 不是靠智力可获得的 , 你何必那么急着想要呢?
尽管已经预感到李世民可能要行不轨之事,但李渊对于这场即将到来的家庭和皇族斗争悲剧,却仍然从亲情的角度出发,没有充分预料到事情可能发展出的严重后果。
在李渊看来,李建成自始至终表现都非常优越,且英才聪慧,是一个合格且优秀的帝国接班人,所以他从没有想过要将太子之位传给李世民,对于李世民的这种骚动,他看在眼里也急在心里,但也仅仅只是表现出忧虑和训斥而已,却没有采取足够的防范措施。
兄长的仁慈与父亲的迟疑,最终给了李世民先发制人的机会。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最终在玄武门成功发动兵变,杀死了兄长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并软禁了父亲、唐高祖李渊。
而在艾公子看来,评价一个人,不仅仅要看他生前,也要看他死后,还有多少人愿意为他死力卖命。
李建成被杀后,消息传来,太子东宫的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在听说主公被杀后,感慨说,“太子生前,我蒙受他的大恩,如今他不幸被杀,我岂能因此逃难,不去为他复仇?于是,冯立和太子东宫的副护军薛万彻谢叔方等人,率领着太子东宫和齐王府的2000多名精兵迅速赶到玄武门,与被李世民买通的玄武门守军展开了激战。战斗中,冯立将支持李世民的云麾将军敬君弘斩杀阵前。
当时,支持李世民的玄武门守军逐渐不支,就在这千钧一发时刻,尉迟敬德割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并将两个人头直接出示给支持太子的军队观看,于是,支持李建成的“宫府兵遂溃”。
即使如此,有感于李建成人品和恩德的冯立仍然不愿意投降,于是解散亲兵逃亡到山野,临走前,冯立说,“我为太子而战,如今杀了敬君弘,才算稍稍报了太子的恩德”;薛万彻则与数十名骑兵,逃亡进入终南山避祸。
玄武门兵变当天,李世民的军队也控制了整个皇宫,当时,“擐甲持矛”浑身是血的尉迟敬德杀气腾腾、直接冲进了李渊的寝宫,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剧变,李渊只能恐慌地询问说:“今天到底是谁作乱?你又来这里干什么?”
尉迟敬德对此的回答说:“秦王(李世民)以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尉迟敬德名为宿卫,实际则是软禁控制了李渊,随后在李世民的授意下,尉迟敬德又强迫李渊颁布敕令,声明将所有的军政大权全部授予李世民。在这道由李世民强迫授意的诏书中,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训斥、指成是罪行累累、死有余辜的罪恶分子。
在玄武门兵变当天,另外一道李渊被迫颁发的《立秦王为皇太子诏》中,李世民则在这封借“父皇之口”的诏书中,极力赞扬自己、秦王李世民是“气质冲远、风猷昭茂”、“遐迩属意,朝野具瞻”。以求把这场弑兄、杀弟、逼父、夺权的宫廷政变,尽可能包装得美好一些。
随后,李建成、李元吉分别被灭门。短短一天时间,李渊的两个儿子、十个孙子全部被杀,凶手,则是他的另外一个儿子。
在完成这些杀戮之后,李世民才出现在李渊面前,然后假惺惺地扑到李渊怀里“痛哭”。
▲唐太宗画像。图源:网络
在对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进行灭门屠杀后,李世民还想接着对太子东宫和齐王府的臣僚们展开屠杀。
没想到,亲手割下李建成、李元吉人头的尉迟敬德,却站了出来拼命阻止,尉迟敬德说:
“罪在二凶,既伏其诛;若及支党,非所以求安也。”
于是,李世民才停止了大规模杀戮,平复心情后,李世民马上借李渊的名义下令说,对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臣属和党羽“一无所问”。由此才逐渐平复了局势。
玄武门之变后,与李建成关系密切的幽州大都督、庐江王李瑗也被迫造反,但很快被部下所杀;而李建成在边境的部属们则放弃抵抗,以致突厥迅速入侵,直接攻到了长安城附近。
尽管边境危机相继化解,但考虑到李建成的巨大人格魅力和感召能力,李世民在收服李建成的谋士魏征后,随即派出魏征前往河北等地,巡视李建成的老部下,以求安抚人心。
玄武门之变后两个月,武德九年(626年)农历八月,李世民正式逼迫父亲李渊“禅位”,自己取而代之,是为唐太宗。
又两个月后,武德九年(626年)农历十月,李世民在多番考虑后,决定将李建成和李元吉“以礼改葬”,对于李建成,李世民下令将这位被自己所杀的亲大哥,追封为“息王,谥曰隐”,是为“隐太子李建成”。
所谓“隐”,则是指:“隐拂不成曰隐,明不治国曰隐,怀情不尽曰隐”,在政治斗争中取胜,并将兄长李建成灭门后,李世民考虑到各种势力的均衡和安抚,最终给了兄长李建成一个相对较为中性的谥号。
▲剧照:李世民很会“演戏”。
在给兄长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发丧这一天,李世民甚至命令原来东宫和齐王府的部将旧属都去送葬,李世民自己则亲自到了长安城的宜秋门,“上(李世民)哭之···甚哀。
在最爱君看来,不管他是真哭还是假哭,样子做得貌似还是很足的。
然而他终究按捺不住心情,担心史书记载对他不利,于是终于发生了本文开头一幕,他先后向褚遂良和房玄龄要求查看国史的事儿。
在李世民看来,在政治斗争的哲学里,从肉体到灵魂,都是不可宽恕的需要消灭的对象。
但李世民终究有所疏漏,没有彻底清查和销毁各类记载玄武门之变前后的论著和史料,以致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等部分记载了真相的史料还是流传于世。
尽管血腥不择手段,但偶尔,他也会闪过一丝不安。
就在“指示”篡改玄武门之变史料后三年,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李世民在看了一篇文章后,似乎被触痛到了某个心结,对此他潸然泪下,独自哭了很久,他对身边的近臣们说:
朕昨天看了徐干(东汉“建安七子”之一)所写的《中论·复三年丧》这篇文章,义理甚深,恨不早见此书···人情之至痛者,莫过乎丧亲也···但知自咎自责,追悔何及?
对此,他是在怀念被他亲手所杀的兄长李建成,还是怀念玄武门之变后一直被他软禁的父皇、后来孤老至死的李渊?李世民没有直说,只能说,他心有戚戚焉。
六年后,公元649年,52岁的李世民猝然长逝,身后,他给大唐留下了一个伟岸的帝国,和自己用“贞观之治”塑造起来的“圣君”名声。
只是不知道,他临死前有没有想起来那个,被他指示在史书里极力抹黑诬陷的皇兄:李建成?
政治之下,真相,早已不足为道。

全文完。

参考文献:

《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

刘树友:《试评李建成》

王觉仁:《唐太宗篡改史书想隐瞒何事》

葛剑雄、周筱赟:《玄武门之变真相推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