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劝之以学,诱之以禄”

每天读国学 08-02 16:56

高考是现代中国教育制度最重要的一项考试,这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的科举制演变而来的,并且中国现在取得的成功也是在古代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开始发展的。

“劝之以学,诱之以禄”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最主要的指导思想,那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本文将谈谈,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

一、古代教育制度从推荐选才制度发展为科举取士制度

中国的教育从原始社会就有了,五帝时期就出现了古代学校的萌芽——成均、庠等,奴隶社会早期的时候也就是夏朝,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就是庠、序、校,前面这个几个朝代教育制度仅仅是雏形并没有真正形成。

而从西周开始,教育制度开始比较完善,有了确定的选才方式,也有了确定的选才标准,并且还跟随着时代的发展加以转变。

(一)以阶级为选才标准,以贵族为教育对象,以官吏为直接学习对象

夏商西周的教育都是面向王公贵族的子孙进行教育,面向的人群是以后的王朝有本质上的不同,西周的学校是官府开办的,只提供给王公贵族的孩子学习,本质上就是“学在官府”。

学习的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根据内容培养的是文武兼备的人才,西周后每个朝代都有了符合自己王朝需要的教育制度。

秦朝时,是中国历史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这种辉煌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这时候仍然是以官学为主,皇帝禁止私学的发展,“以吏为师”的风气就这样形成了。

在进行学习教育的同时也是在选拔适合王朝发展的官吏人才,教育的性质就是那么纯粹了,政治和教育从最开始就相融合在一起了,而“以吏为师”的风气也影响到了隋唐以前的王朝。

首先是两汉时期,这时候的教育选才制度是察举征辟制,学习的内容仍然是如何做官,跟秦朝学习的内容是一致的,只是选才的方式有所不同,另外还有一点是比较看重人的性格和品性。

察举是从下到上,由地方官员开始,在管辖区内寻找符合王朝统治需要的人才,进而向上层阶级报备人才进行推荐,然后进入王朝做官;而征辟是从上到下,由统治者下达命令寻找什么样的人才,进而面向全天下寻找人才。

这样的选才制度就造成了一个弊端,举荐人和被举荐人之间存在一定的贿赂关系,造成被举荐人徒有其表,进而危害到王朝的统治。

其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时候的选才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同样跟秦朝甚至秦以前的王朝有所相同,看重的是贵族血脉,即使有所考试,也仍然是在阶层内部调动为主,从来都不会出现寒门学子成为上品官员的情况。

这几个朝代都是以阶级为教育的选才标准,以贵族子孙为教育对象,以官吏为直接学习对象,确实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制度,但是仍然产生了许多的弊端,也为后来科举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以考试为选才标准,以全民为教育对象,以书籍为直接学习对象

中国教育制度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事件就是科举制的创立,其次是科举制在各朝各代的完善。科举制的创立直接打破了原有教育选才制度的弊端,使得更多的人才可以被公正公平的选拔出来,减少了腐败风气的发展,大大推动了王朝的发展,也现代的高考提供了借鉴和基础。

隋代创立了科举制,直接将以前的教育选才制度摧毁,建立了一个对后世产生非常大影响的科举制,这真正的使得教育开始变成所有人都可以触及的,成为人人可以改变命运的途径,不再是只局限于一小部分人。

打击了当时的门阀旧势力,打破了官学的垄断,打破了贵族的垄断,使得教育扩大到每一个天子统治的地方,读书成了改变命运最重要的方式,考试也成为了天底下最公正地获取功名的方式,只要考试成绩好,只要对政事有独特的见解,符合王朝的需要,就可以有官位,就有机会改变命运。

科举制同时也改变了教育和政治的关系,将教育和政治的关系拉远了一些,虽然最后的结果仍然是服务于政治,但还是将教育内容扩大了,不局限于国家规定的范围,读书也成为了个人的事情。

因为科举制的建立,大多数人都是在以做官为目标而读书,当然也会一些人是真正愿意学习的人,就是喜欢书中的世界,喜欢书中的精神。隋代以后的王朝都在不断调整着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为了让科举制更加符合王朝的需要。

中国教育制度中选才制度的转变,从推荐选才到科举取士,体现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体现了教育开始真正为全国服务的意识萌芽,这样能够普及全国读书人的意识给后来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也有所支持。

二、古代教育制度从官学为主发展为私学兴盛,官私并行

现代中国教育制度最大的一个优点是面向全部人群的,而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在早期的时候,只面向王公贵族,就导致自古以来就有了一个认知是读书人都是比普通百姓阶级更高,这不仅仅是因为后世的教育选拔制度,还因为读书一开始就是为有钱人、有地位的人提供的。

(一)以官学为主

在隋唐之前,每个王朝在教育制度上都是以官学为主,都是国家出资开办的书院、学校,政府对教育学习是相对比较控制的,垄断性比较强,只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候,孔子大肆宣传教育的情况下,私学才有了小小的兴盛,总体来说还是以官学为主。

(二)私学兴盛,官私并行

私学在以官学为主的隋唐之前的时期,只有在孔子的大力推动下,私学开始有了小小的兴盛,但是也很快就被压制下去了。

隋唐之后,由于科举制的建立,很多读书人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越来越多的人都尽力开始选择读书,除了官府组织的学习机构,例如国子监等,既然是官府组织的学习机构,能够进入这里学习的人是很少的。

但是私学就不一样了,例如书院、私塾的发展,都是民间组织建立的学习机构,虽然还是要有一定的金钱支撑,但还是增加能够读书的机会,实在是很贫穷的人家,也有机会接触到了各种书籍,独自寒窗苦读也成为了常态,私学兴盛的程度,逐渐就跟官学持平发展。

从以官学为主转变为私学兴盛,官私并行的发展局面,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优势更加明显,也为现代的高考制度做了基础。

三、古代教育制度实质为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附属品

从古至今,通过学习后选择从政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尤其体现在古代的教育制度中。古代教育制度的建立目的就是为了选拔适合王朝发展的人才,从本质上来说,中国古代教育制度都是为了政治的发展,都是为了经济的发展,都是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附属品。

不管是小说还是影视剧,在经过各个朝代的教育制度选拔后,一般都会选择去做官,为国家效力,几乎没有别的职业去发展,这不仅仅是教育制度的创立目的,还是当时社会氛围决定的,毕竟所有人读书都是为了做官,能够为天子服务,是最能扬眉吐气的方式。

所以政治和教育制度的关系就是非常密切的,难以分离的,所以说古代教育制度为政治的附属品是不为过的。

四、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名人——孔子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有名的人物,很多教育制度构建的指导思想都多多少少的会受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影响。

首先是有教无类,意思就是不用有色眼镜看任何人,认为任何人都是可以接受教育的,不分阶级,都有权利受到教育,这也在科举制度中有所体现,面向所有人,所有人都可以参加考试。

其次是因材施教,意思就是要根据每个人的性格天赋来进行个性化的教育,这就体现在科举制会设立不同的科目,给每个人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这两种教育思想,都大大影响到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促进每个王朝的发展。

五、结语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中心思想就是“劝之以学,诱之以禄”,即使各个朝代是不同的教育制度,但体现的核心都是这八个字。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从推荐选才制度发展为科举取士制度,打破了阶级的禁锢,从官学为主发展为私学兴盛,官私并行,打破了机构的限制,本质上是为政治服务,但很多制度中体现的思想都给了现代教育制度很大的借鉴。

(0)

相关推荐

  •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宋代书院文化为何如此繁荣?

    引言 又到了一年一度家长们择校的季节,都说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给孩子们选择一个好的学校是父母们对孩子的期望.而在古代,父母也对自家的孩子有很高的期许,有能力的家长也会选择一个不错的学校. 学校制度由来已 ...

  • 从几千年来的私学变迁简略史谈幸福文殊院

    可以这样认为,孔子是私学名义上的开创者,自孔子始,开启了私学之风.孔子提倡有教无类,这让寒门子弟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私学对应的是官学,官学之门掌握在士大夫阶层,就是各种世家手里,几乎没有给寒门开放的 ...

  • 传统书院如何走向未来?朱汉民纵论中国书院前世今生

    8月28日,由江西临汝书院.前行科创.政邦智库联合策划的2021首届临汝书院高峰论坛隆重启幕.中国书院学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院长朱汉民教授,以<继承·创新- ...

  • 【悦读】私塾的由来及演变

    私塾的由来及演变 私塾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私塾有多种:有塾师自己办的教馆.学馆.村校,有地主.商人设立的家塾,还有属于用祠堂.庙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兴办的义 ...

  • 教育三国(1):三足鼎立

    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随时势而生,随时势而灭,教育亦如此. 远溯夏商之时,官学亦已萌生,斯时,教语言,传天文,授历法--育人建成规模.然所学之人,皆为世家子弟,庶民之子,登教堂之门,难于上 ...

  • 浅谈中国古代厕所卫生制度的演变,看古人优秀的卫生传统

    对于21世纪的中国人来说,似乎西方的城市和街道环境远比中国要强很多,甚至于说日本人怎样怎样注意卫生,从来不乱丢垃圾等等.但中国自从近代以来给国人和世界其他民族的印象是贫穷落后,城市脏乱差的一副景象,人 ...

  • 2021吉林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浅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作为人文历史常识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选拔标准由家世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和客观,它的演变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形式: 一.世官制 ...

  • “死者为大,入土为安”----浅谈中国的丧葬制度和礼仪

    "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和居丧制度,居丧制度还可分为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无论是埋葬制度还是丧礼制度.丧 ...

  • 浅谈中国古代玉项饰文化,古人比你时尚多了

    新石器时代颈饰 我国祖先在很早就开始佩戴颈饰,考古发现几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就已使用兽骨.兽牙.贝壳等串成的串饰,并用染料染成红色.据推测,当时人们在与猛兽的搏斗中发现失去鲜血就等于失去生 ...

  • 浅谈中国古代玉璧各时期的风格特征

    玉璧的作用一般来说有几种,一祭天,二殓葬,三朝贺,四纳聘,五馈赠,六装饰.祭天和殓葬往往密不可分.后面四点其实从成语"珠联璧合","卞和献璧","价值 ...

  • 从东非蝗灾浅谈中国古代的“治蝗观”

    据12日<华盛顿邮报>中描述: "从远处看,它们就像一股浓烟,随着它们不断靠近,数十亿只呈现在你面前,像暴风雪一样汹涌,像雨滴一样难以计数,像贪婪的怪物一样令人惊恐地扑来.它们猛 ...

  • 画中有诗——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历史文化渊源

    什么是文人画?"文人"即"士人",古代时早期的"士"特指有职称的官员,后来也用以泛指知识分子,他们集文化和人格修养于一身,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 ...

  • 干货!浅谈中国古代玉雕动物造型与工艺

    中国玉器历史悠久,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玉器是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环等,距今大约 9000 余年.在这近万年的玉器发展历程中,玉器不仅是实用品和装饰物,而且在宗教.礼仪.政治道德观等诸多 ...

  • 浅谈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模式——朝贡模式

    古代中国并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在进行民族区分的时候是以文化而不是血缘作为划分的标准,即"诸夏用夷礼则夷之,诸夷用夏礼则夏之".具体来说就是看是否接受中原的礼乐文明,接受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