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富到只剩理想,我们穷到还有房子
还记得你上一次谈论理想是什么时候吗?这恐怕是很多人都会瞬间沉默的一个话题。什么是理想?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理想与限制之间该怎么选?这些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逐渐的变成了问题,最后变成了“不是问题的问题”,因为他们都有了一个准确的不准辩驳的答案,现在很少有人愿意遵循理想了,因为现实就是现实,现实就是冰冷的,再没有人谈论理想,因为觉得不切实际,我们注重现实,因为现实足以让很多人臣服。然而理想就不珍贵了吗?
青年人的理想问题,青年人对于社会的参与问题,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中有答案。百年之前,他们的现实跟当今社会相比很不堪,然而他们依旧对于理想心怀向往,不断前仆后继的憧憬着美好明天。
《我的1919》是一部记录了巴黎和会上,中国使团据理力争的一个故事片,本片聚焦了一个历史事件,从而给后来的另一个历史事件埋下伏笔。最终展现给我们的主体是一种思想或者是思考。年轻人究竟该为了什么而努力,没有国家去支持的时候,家庭理想该从何谈起?
1919年,一战结束后,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作为战胜国获邀参加。然而就在这本不该是问题的问题中,本不该发生的一幕发生了。西方列强在处理全球事务的时候,并没有考虑中国的诉求,原来日本侵占中国的山东却被告之拒绝归还。时任大使团成员之一的顾维钧,此时此刻义愤填膺。他与其他国代表们舌枪唇剑据理力争,然而他的一番演讲赢得了掌声,却没有对当时的时局有任何的改变。
会场内明争暗斗,会场外,一群热血青年开始了自己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不惜以牺牲自己来换取别国的同情,然而很遗憾,这种牺牲却并没有被西方列强所认同,他们改变不了当时世界格局的事实,却催生了国内的另一场声势浩大的青年运动。
《我的1919》记录的是一个事实,同时承载的是一场暴风雨之前的紧张局势。陈道明演绎之下的顾维钧,或许从角色的角度去看,是一次成功的,精彩的演绎,然而对于当时的历史事件来说,这种精彩背后承载的是一种心酸。真正站在顾维钧的角度去看,即使是自己有一身的本事,然而后面的国家却没有权利支持的时候,那种孤单又有谁能体会。
当一次正当的理由被忽视,当一次次正当的要求被拒绝,这个时候,同为战胜国,顾维钧面临的那种屈辱感恐怕不是陈道明能完全表达的了的。我们对于顾维钧这个角色以及在《我的1919》中扮演他的陈道明这个演员更多的留存印象是这个角色的风流倜傥,潇洒自如。然而现实中,然而在几十年前,这样的角色不仅仅是外表光鲜,内心的挣扎才是真实的一面。
当一个国家积贫积弱,当一个国家没有任何外交颜面的时候,任何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人如何将自己的一腔热血给与寄托,他们该为谁寄托。回想百年之前,西方列强气势汹汹,他们在我们的国土上横行霸道,然而我们自己却无力抗争。即使华夏儿女们不乏有识之士,然而在面对一个根本不想去理会这种诉求的政府的时候,那种愤怒却只能是愤怒,他们无处发泄,他们只能用自己的肉体做着极端的抗争。
本片中的顾维钧毫无疑问是一个正面形象,他代表着某种团体内的无可奈何,面对国际形势,他们并不能完全的匡扶这个国家的命运,即使是拥有绝佳的口才,也仅仅能收获一些赞许,或者是异国他乡的爱慕的眼光,然而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顾维钧想要的是法国闺女贵族女孩的爱慕,想要的是巴黎和会主席的赞许?还是美国代表团的赏识?都不是,他仅仅想要中国作为战胜国的尊严,想要中华民族作为战胜国的尊严。然而这种尊严能获得吗?毫无希望可言。
当我们觉得肖克俭莽撞,当我们觉得他用极端的方式去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是不冷静,然而我们却忘记了,谁能给他一个冷静的环境?谁能给他一个放弃极端方式的理由。当顾维钧面对国内政府施压后展现出无可奈何,当顾维钧拒绝签字后被大书特书,然而肖克俭又有谁会理会,除了一个死心塌地爱着自己的女子,谁会觉得肖克俭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热血的青年,谁会理会肖克俭这样的年轻人究竟该不该成为一场风暴来临之前的牺牲品。他们也想为这个国家出一份力,他们没有想到个人的安危,然而却没有人在当时给他们一个简单的安慰。但他们最后依旧牺牲了,这恐怕就是理想的魅力吧。
当今的我们有了房子,有了物质,然而却无从谈及理想,曾经的他们理想充沛,却没有物质做任何支撑。我们剩下什么?他们还有什么?这个问题没有答案,这个问句却能经得起考验。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