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李之藻年表
【徐光启年表】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徐光启出生于太卿坊(今上海市黄浦区乔家路)。
少年时代的徐光启在龙华寺读书。
嘉靖四十六年(1565年),李之藻生于浙江仁和(杭州)。
万历九年(1581年),徐光启应金山卫试中秀才。后在家乡教书,娶本县处士吴小溪女为妻。
万历十年(1582年),乡试不中。
“弱冠补诸生高等,食讫学宫,以家贫,故教授里中子弟。”
万历十二年(1584年),祖母卒。遇水灾,徐光启家遇困。
万历十三年(1585年),李之藻作《中国十五省地图》,甚精确。
后在利玛窦处见到《世界全图》,即翻译刻制《万国地图》屏风。
万历十六年(1588年),徐光启与同乡董其昌、张鼎、陈继儒一起到太平府(今安徽当涂)应乡试,徐光启落第。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徐光启赴广东韶州任教。结识耶稣会士郭居静。
万历二十二年(1594)李之藻中举人。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徐光启转广西浔州任教。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徐光启因考官焦竑赏识,而以顺天府解元中举。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徐光启会试未中,回家教书。
本年李之藻中进士。会试中名列第五,为五魁之一。授官平禄寺少卿、知州、太仆寺卿、南京工部员外郎等职。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赴南京拜见恩师焦竑,经介绍与耶稣会士利玛窦晤面。
万历三十年(1602年),据《明实录》,李之藻本年作为副考官前往福建。
1602年,利玛窦与李之藻合著《坤舆万国全图》。
序中说:“缮部我存先生,夙志舆地之学,自为诸生,编辑有书”。利玛窦称李之藻为“缮部”,说明李之藻已就任工部营缮司员外郎。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李之藻任福建学政期间,将天文题目纳入科举。
利玛窦获准居住北京,并与李之藻相见。李之藻跟从传教士利玛窦学习西方知识,他对于天文、地理、军事、水利、音乐、数学、理化、哲学、宗教,无不研究。
徐光启在南京由耶稣会士罗如望(Jean de Rocha)受洗加入天主教,获教名保禄(Paul),即保罗。开始学习拉丁文。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徐光启中进士,考选翰林院庶吉士。
李之藻从福建主持乡试结束后,“升郎中,济宁管河”。他的正式职位是工部都水司郎中,正式上任是在1604年。《北河纪》记李之藻“万历三十二年任”。时任总河侍郎的李化龙在奏章中也提到了下属李之藻:“即南阳连堤,臣亦檄行司道李之藻、傅良谏等勘估修整矣。”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开始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前6卷(原书15卷,拟翻译9卷)。
次年春刻印刊行。《几何原本》刊行后,徐光启根据利玛窦口述,翻译了《测量法义》一书。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三年翰林馆期满告散。徐光启被授予翰林院检讨。
李之藻与利玛窦同译《浑盖通宪图说》2卷。
本年徐光启父在北京去世,回乡丁忧守制。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邀请耶稣会士郭居静至上海传教,此为天主教传入上海之始。
李之藻任开州(今河北濮阳)知州,兴水利,治州城。用西洋算法查核隐匿钱谷之弊,政绩斐然。
徐光启守制期间,整理定稿《测量法义》,并将《测量法义》与《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相互参照,整理编撰了《测量异同》。作《勾股义》一书,探讨商高定理。
开始潜心农学,在家乡辟地,开辟双园、农庄别墅,进行农作物引种、耕作试验,作《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图说》。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徐光启回京,官复原职。
李之藻在赴南京上任前,于1610年初在北京病倒。
他在生病期间受到了利玛窦的悉心照顾,深为感动,最终受洗成为天主教徒,取名良(Leo)。
这一年的5月,利玛窦去世。
因钦天监推算日食不准,徐光启上书朝廷,建议修历。入司天监与西洋传教士研究天文仪器,撰写《简平仪说》《平浑图说》《日晷图说》和《夜晷图说》。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四、五月间,在南京任职的李之藻把欧洲传教士郭居静(Lazare Cattaneo,字仰凤)和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字四表)请到杭州开教。他们到杭州后不久,李之藻因父亲去世,丁忧离官。
受李之藻的影响,杨廷筠受洗成为天主教徒。
万历四十年(1612年),徐光启向耶稣会教士熊三拔(P. Sabbathino de Ursis)学习西方水利,合译《泰西水法》6卷。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因所议违忤朝中大臣,徐光启告病去职。
徐光启在房山、涞水两县开渠种稻,进行新农业实验。先后撰写了《宜垦令》《农书草稿》《北耕录》等书,为《农政全书》的编写打下了基础。
李之藻改任南京太仆寺少卿。上疏请译西洋历法、开馆局以翻译西学。
徐光启与利玛窦译《几何原本》。是以克拉维乌斯(Clavius,C.)的书和程大位算法统宪为基础编写,在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李之藻迁高邮制使,治南河,成绩显著。
万历四十四(1616年),礼部侍郎沈榷连上三张奏疏,请求查办外国传教士,是为南京教难。
徐光启上《辩学章疏》为传教士辩护。
同年徐光启回京复职,次年任詹事府左春坊左赞善。
后因病,退居天津,作《粪壅规则》。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努尔哈赤发兵进犯关内,徐光启以精通西洋火炮技术,应召星夜入京。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萨尔浒之战明军战败。徐光启多次上疏请求练兵。
后擢升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在通州督造西洋炮械,督练新军。但由于军饷、器械供应困难,练兵计划并不顺利。
天启元年(1621年),徐光启上疏回天津养病。
六月辽阳失陷,徐光启再次奉召返京,力请使用红夷大炮帮助守城。
但因与兵部尚书意见不合,十二月再次辞归。
以徐光启荐,李之藻任光禄寺少卿兼工部都水清吏司事。上疏力主仿制西洋铳炮,以固防务。
李之藻与葡萄牙人傅汛际合译亚里斯多德名著《寰有铨》6卷、《名理探》10卷。《名理探》为逻辑学在中国最初之译本。
此外,尚译著《经天盖》、《简平仪说》(熊三拔著)、《坤舆万国全图》、《天文初函》等10余部,撰有关于数学、历算等的序、跋、奏、疏30余篇,对介绍西方科学作出重要贡献。
天启三年(1623年)二月,李之藻遭劾,以太仆寺少卿调任南京,寻罢官回籍。从事译述。
徐光启擢升为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等职。称病未就任。
天启四年(1625年),徐光启遭谗劾去职。
徐光启回到上海,编撰成《农政全书》。
徐光启与传教士毕方济一起合译《灵言蠡勺》。他还把自己关于军事方面的文章辑录成书,刻印刊行了《徐氏庖言》。
天启五年(1625年),西安郊外出土“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当地举人张庚虞当即认为这可能与基督教有关,因他曾在北京见过利玛窦,对基督教有所认识。于是他便搞了一个碑文拓本寄往当时住在杭州的李之藻。
同年4月16日,李之藻就写了《读崇教碑书后》一文。这是最早阐述景教来华的一篇文章。
崇祯元年(1628年),徐光启奉召回京,官复原职。
崇祯二年(1629年),徐光启擢升礼部左侍郎。
七月,因钦天监推算日食失准,崇祯皇帝命新设历局,以修正历法。
命徐光启、李之藻督修。他们吸收欧洲历法计算,补《大统历》之所失,编撰新历《崇祯历书》。此历法因李之藻、徐光启先后去世,由李天经、汤若望于崇祯七年最后完成,奠定中国现行农历的基础。
崇祯三年(1630年)六月,李之藻到局视事。旋病卒于任所,终年65岁。
[李之藻(1565-1630),明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振之,又字我存,号存园寄叟、凉庵居士。万历进士。历任南京工部员外郎、开州知州、南京太仆寺少卿。万历三十二年(1604)结识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从其学习天文、历算、地理等西学。主要著作还有《浑盖通宪图说》等,均收在自辑的《天学初函》五十二卷中。]
同年,皇太极率领兵数万人进逼京畿,崇祯帝召集大臣平台议事,徐光启奏谏言战守之事。
崇祯三年(1630年),升任礼部尚书。
崇祯四年(1631年),进献以西洋天文学为原理推算节气之新历书,此即《崇祯历书》。
崇祯五年(1632年),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要。
崇祯六年(1633年),加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土。
本年11月8日,以病逝于北京,谥文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