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书法这么多年,你知道楷书的书法结体原则吗?

.

字体形状的安排叫间架,字中笔画的组织称结构,二者统称结体、结字。用笔是研究怎样把笔画书写好,结体则是研究怎样把笔画安排好。隋代僧智果曾著《心成颂》,开楷书结体理论之先河;唐代欧阳询曾撰《三十六法》,对字的结体更不乏真知灼见:明代李淳曾写《大字结构八十四法》,对前人的结构理论作了规律性的总结;清代黄自元所著《楷书结构九十二法》,更是楷书结构集大成者。近人充分吸收了古代书论的成果,从中总结出更加贴近楷书结体实际的结体法。

楷书结体原则

字的结体有单体、合体、多体等许许多多的形式,似乎很难把握,但只要我们掌握结体的原则就容易多了。这些原则是:把握特点、工整平稳、疏密匀称、参差错落与点画呼应。

把握特点

每个成熟的书法家都有独特的结体特点,临摹碑帖时,必须掌握这些特点,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结构端庄,气势开阔,字大撑格,外密中疏。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结构瘦劲,欹側取势,中宫紧密,四围开张。欧阳询的《九成宫碑》结体劲峭,体势纵长,主笔突出,稳中寓险。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结体俊朗,清远萧散,风流绰约,遒劲温婉。赵孟頫的《胆巴碑》则结构匀整,精妙入微,遒美俊逸,温润娴雅。

工整平稳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这里所谓“平”,就是重心平稳;所谓“正”,就是字体工整。也就是说,初学者在结体时,要平平稳稳,工工整整。这里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重心平稳。有的字的重心在有形的笔画上,有的字的重心却在无形的空间里,如“十”字的重心在横画与竖画的交点上,而“口”字的重心却在四画的中心点上,因此,必须对古代碑帖中的字多看多练,才能逐步掌握重心,把字写得平稳。二是比例适当。因为中国字大多是合体字或多体字,各部分应占多少比例,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只有比例适当、各得其所,字形才显得美观方正、协调匀称。

一但比例失调,字形就会变得十分难看。有些人一味强调匀称,各部分所占比例一模一样,写出的字缺少变化,则状如算子;有些人一味强调变化,各部分比例严重失调,写出的字怪模怪样,则流于怪诞这两种现象都是必须纠正的。

疏密匀称

疏密是指点画与空白的关系,或者叫黑与白的关系,它是通过笔画的长短、开合、大小肥瘦来调节的。疏密匀称,至少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笔画少的字,布白要疏,笔画要粗要大;笔画多的字,布白要密,笔画要细要小。笔画与笔画之间的空白要匀称,单体与单体之间的空白要适度总之,该疏则疏,应密则密。“二”、“三”等字,疏可走马:“谢”、“腾”等字,密不透风,一定要使疏密适宜,修短合度,肥瘦得体,开合有法。其二,字的结构是有向背的。在左右结构中,有些字相向,如“妙”、“知”等字;有些字相背,如“兆”、“孔”等字。在书写时,要遵循“向不犯碍”、“背不脱离”

的原则。即相向的字做到彼此照应,相应不犯;相背的字做到笔势连贯,相背不离。做到不即不离,和谐共处。

参差错落

楷书结体最忌过于整齐,一定要使点画参差不齐,错落有致。相同的点画在一起要有长短、仰俯的变化,不同的单体在一起要有宽窄、大小的不同。如横画重并的,应有平有斜,有长有短,有主有宾,有曲有直:竖画重并的,应有伸有缩,有向有背,有粗有细,有藏有露。上下结构者,或上宽下窄,或上大下小;左右结构者,或左高右低,或左宽右窄。王虚舟在《论书剩语》中说“结字须整齐中有参差,方免字如算子之病,逐字排比,千体一同,便不是书”,这是一点也不错的。

点画呼应

点画呼应,主要为形连与意连。所谓形连,就是用有形的笔画或牵丝把点画连接在一起;所谓“意连”,就是用无形的气脉使点画之间互相顾盼、互相照应。楷书虽然偶尔也用形连,但那毕竟是个别的、特殊的结构形式,大多用的是意连。楷书的意连有两种:一种是前一笔收笔时出锋下引,后一笔起笔时露锋相接,利用锋与锋之间的关系眉目传情。另一种是前一笔虽收锋于内,却意引于下;后一笔虽藏锋于中,却暗接于上,笔虽断而意却连。如三点水旁,上点收笔时俯下照应中点;中点起笔时承接上点,收笔时笔意照应下点:下点起笔时与中点相呼应,收笔时挑出又与右边单体相照应。所以,从表面上看,楷书点画之间的呼应关系虽不像行草书那样明显,但决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