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有勇气说出这样的话?

“情人眼里出西施”,我们很多人、很多时候都会受到自己的主观情绪控制。爱屋及乌就是一种很普遍的主观情绪,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人,就感觉他(她)哪里都好,这就是所谓的粉丝情结。这样的人通常会有意无意地忽视一些偶像身上的缺憾,甚至会扭曲地用放大镜去给偶像找优点,最悲哀的是为偶像去人为“创造”优点。他们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黑化那些知名度更高的名人来抬高自己的偶像;二、创造一个虚拟的环境来美化自己的偶像;三、用“田忌赛马”的逻辑去对比偶像的优点和缺点。不管多少种方式,归根到底就是他们在美化自己偶像的时候避重就轻、不负责任、自以为是、封闭自我。

由于现在出现了很多关于历史和文化的另类解读现象,所以很多历史人物被重新抬出来作为旗帜和工具,被很多人当作“不走寻常路”和“不做附声虫”的理由或工具。比如在解读三国那段历史中,就有很多人不停地发出新的声音。比如说诸葛亮和关羽这样已经享誉千年的人名不副实,比如说乐不思蜀的刘禅是大智若愚……

其实这种另类解读,只要不是为了刻意标新立异,其实都是挺好的。因为文化和历史本身就应该鼓励从多角度去思考,历史也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但是,我们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不要随意用错误去暴露自己的肤浅和固执;第二不要把自己一些没经验证的说法强加于人。历史需要我们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却不欢迎我们“任意编排、刻意歪曲”。

近些年来,郭嘉这个英年早逝的谋士,就借助于人们对三国历史的另类解读和虚拟游戏的自我安慰,突然成为三国历史中最炙手可热的人物,拥有很多拥泵,也挑起了很多口水战!比如“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说法和如果郭嘉不死、曹操早就统一天下了的推断。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客观地探讨一下,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抬高郭嘉?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之所以现在有很多人越来越主观地抬高郭嘉的形象和地位,主要还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郭嘉这个人有想象空间

因为郭嘉一直表现得很高光,却又英年早逝,也就是说荀彧的人生留下了很多遗憾和想象空间。靠脑补去意淫那些历史遗憾一直都是很多历史爱好者的兴趣和乐趣所在。比如周瑜不死,东吴能否统一天下等等假设都是相似的逻辑。在人类的心理和情感上来讲,这也并不奇怪和突兀,因为有些现实的遗憾无法弥补的时候,人都会不自觉地展开精神遐想。这也算是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吧!

而郭嘉这个人有给人遐想空间的条件,如果郭嘉本身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那么关于假设他不死的种种猜想都毫无意义。因为明眼人都知道那是精神错乱的幻想。但是郭嘉一直表现很突出、成绩很优秀,他值得人们去进一步推断。郭嘉能错乱时空地拿来诸葛亮等人比较,本身就是对郭嘉的一种肯定。

二、很多人缺乏严谨的历史观

那些吹嘘或者信奉“郭嘉不死、诸葛不出”的人,很多都是《三国演义》或者相关的衍生小说的中毒者,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情绪或者表面认识在做历史判决。还有很多人在一些网游的虚拟人物设置中,去寻根自己的历史认知。总之一句话,这些人是因为错误的方式或者片面的认识而主观地想当然,认为郭嘉因为早死而被低估。

但是,真正的历史观的形成是有逻辑的,也必须要有客观依据的。一个严谨的历史爱好者永远不会根据演义小说去谈历史感受的。因此,要真正理解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还是要去读《三国志》那样的正史的,还是要去梳理那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和内在逻辑的。以主观感受去判断真实历史,很容易有失偏颇,甚至大相径庭。

三、郭嘉能感染人

郭嘉这个人长得帅,在各种影视剧里、动漫设计中的形象都很招人喜欢,这就很能牵动人的情绪,很容易让人找到共情。一个被喜欢的人,是很容易被放大优点、忽视缺点的,比如正史里荀彧清雅、荀攸忠厚,但这都不如郭嘉的不拘小节显得有魅力。

另外,郭嘉英年早逝,很能感染人的遗憾情绪,总觉得历史欠了郭嘉什么一样。而且作为主公曹操,偶尔也会感慨一下失去郭嘉的遗憾,这些都成了郭嘉粉抬高郭嘉的理由。

四、很多人把现象等同于本质

郭嘉确实帮助曹操打了很多胜仗,但这不等同郭嘉能够帮助曹操永远打胜仗。曹操有郭嘉的时候发展得很顺利,但并不是说没有郭嘉曹操就会打败仗。这在数学逻辑上来说,是把充分条件当成了必要条件了。

郭嘉确实是一个有能力也有成绩的人,但是他的能力和成绩只是某种特殊状态下的表现,只能作为一个参考,不能作为一个标准。比如很多人喜欢用北伐失败来轻视诸葛亮,并用韩信曾成功从汉中入关中过来做论据。这就是把现象当本质的表现,成功了就是能耐,没成功就是不行?可曾考虑到客观条件的变化?把两个本不相关的人或事强行绑到一起来比较,而又没有找到对比标准,那么这种比较很难客观公允。难道我们能因为秦武王举起过鼎,而韩信没有,就说秦武王比韩信会打仗?很多人只看到了郭嘉的绝对表现,把这种绝对表现进行时间、空间上的扩散,觉得郭嘉无比厉害。类似于,一个人读高中时一直名列前茅,结果高考前去世了,而平时几个和他成绩差不多的同学都考上清华北大了,那么一定会有人津津乐道地去讨论:假如他还活着,他是不是也能考上清华北大,甚至高考状元。

综上所述,郭嘉这个历史人物在民间的热度持续上升,归根到底是因为他身上的话题性十足、想象空间够大,而大多数的老百姓喜欢抱着游泳圈浮在水面上,然后让人感觉自己真的学会游泳了。

真实的郭嘉是一个怎样的人?

郭嘉最近在民间有点逐渐被神化的感觉,在郭粉的言论中,郭嘉几乎成了那个时代的最强智者、无所不能,所以才会有“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样的言论流传开来。那么,真实的历史上,郭嘉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首先,我们要肯定郭嘉是一个非常有能力、有智慧的人,而且他是一个被历史留白了的人,也就是着墨不多、很有想象的人。历史上对他的介绍并不详细,只介绍了一下他是颍川人士,就安排他出场了,然后就在历史中留下了几件“技惊四座”的事情让大家瞠目结舌,然后就突然病逝,给世人留下了无数想象空间。

最能表现郭嘉的真实能力和真实形象的事情,主要有以下几件事。当然,这几件事也是郭粉们对郭嘉赞不绝口的主要依据。

1、弃袁奔曹

公元191年,21岁的郭嘉先是投靠了当时风头无两的袁绍,后来突然辞官归乡,原因就是郭嘉觉得袁绍不是一块做大事的料。

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於是遂去之。——《三国志·郭嘉传》

直到196年,曹操的谋士戏志才早亡,荀彧便把郭嘉推荐给了曹操。结果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郭嘉说“真吾主也”,曹操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此后,郭嘉变成了曹操的司空军祭酒——一个类似于参谋的没有实权职位。这一段佳话后来也成了郭嘉有眼光的铁证。

2、劝杀刘备

公元198年,刘备投奔曹操,有人劝曹操杀掉刘备以绝后患,而郭嘉则以收买人心为由劝阻曹操。

刘备来奔,以为豫州牧.或谓太祖曰:“备有英雄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太祖以问嘉,嘉曰:“有是.然公提剑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仗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太祖笑曰:“君得之矣.”——《魏书》

但也有一些史书记载,郭嘉是看出了刘备的英雄之志,所以建议曹操提前下手以绝后患,但是曹操起了爱才之心,有担心有损名声,便犹豫了一阵。结果见机不妙的刘备就抓个空子跑了,曹操因此后悔不已。

这件事前后矛盾的版本中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郭嘉看出了刘备是一个英雄,说明郭嘉有识人之明。

3、生擒吕布

公元198年9月,曹操征伐吕布,吕布打不赢便躲到下邳城里不出来了。曹操各种努力没有效果之后,便打算放弃了。这时候荀攸和郭嘉跳出来给曹操打气了,说:“吕布有勇无谋,陈宫虽有智谋但反应迟缓,所以现在应该趁热打铁,保证可以拿下吕布!”曹操从了他们,于是挖开沂水、泗水,水淹下邳,生擒吕布。

《三国志·荀攸传》:攸与郭嘉说曰“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乃引沂、泗灌城,城溃,生禽布。

4、料敌身死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僵持阶段,孙策想趁机偷袭曹操的大本营许昌。曹操知道消息后,忧心忡忡,准备撤退。老曹与袁绍正在官渡刚正面,突然传闻孙策想趁机捅老曹菊花,偷袭他大本营许昌。此时郭嘉又站出来了,说:“孙策吞并江东得罪人太多,而孙策和他老子一样只知道杀戮、不知道防备,把自己当天下无敌、百毒不侵的神人看待,必定会被人暗算!”后来孙策果然被许贡食客所杀。这件事后来成了郭嘉料事如神的主要依据之一。

5、胜败高论

对于与袁绍的对决,荀彧围绕“度胜、谋胜、武胜、德胜”为曹操提出了“四胜四败”,贾诩也提出了类似的“四胜”论。后来在曹操问计郭嘉时,郭嘉更是扩充为“十胜十败”。所以,后来曹操先败后胜,赢得了官渡之战这场关键性胜利。很多人都把功劳往郭嘉身上套,说他战略规划做得好。至于具体是怎么回事,后面会解释的。

6、北征乌桓

公元207年,曹操想要征讨袁绍儿子袁尚和三郡乌桓,众人都反对,认为关外的事是小事,当务之急是要防备刘备偷袭后方。只有郭嘉说:“此次征讨肯定是出其不意,必胜。且袁氏与乌丸交好,不除必为大患。主公放心,刘表就是个草包,肯定不会任用刘备的”。行军到易城时,郭嘉又提议兵贵神速,不如扔掉辎重,轻兵前进,曹操同样予以采纳。

然而悲剧的是,7月发大水,大军行进受阻,还好有当地人田畴当向导才走出去。行进到离柳城还有约200里的时候,对方就已经发觉了,派出几万骑兵迎击。8月,曹操登上白狼山,突然与敌兵遭遇,而当时曹操的物资都在后面,穿战甲的人很少,还好曹操临危不乱,先锋张辽张郃超神,最终击溃了敌军。

很多人认为曹操这次胜利是因为郭嘉战略眼光长远,因为曹操也重赏劝他当初劝他出兵的人。

7、二度被哭

公元207年,也就是北征乌桓的时候,郭嘉病逝于柳城,时年38岁。曹操一哭郭嘉:

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三国志·郭嘉传》

后来曹操赤壁战败,二哭郭嘉,叹息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曹操这两次哭郭嘉,也被很多人解读为“郭嘉太优秀,曹操离不开”。

上述七件事就是郭嘉在历史上主要高光场面,历史上关于郭嘉的种种讨论和衍生话题也基本上是以这七件事为依据的。大家也可以根据这七件事对郭嘉形成一个客观印象,这样我们才能在后面的环节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说法合理吗?

个人认为这种说法十分不合理,简直就是贻笑大方。虽然我知道这么说的人,只是想突出郭嘉的智谋,但是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方式是幼稚可笑的。

首先说说逻辑上的不合理。其实前面已经说过,郭嘉和诸葛亮的比较本身就是一个“关公战秦琼”的话题,没有可比性。这里再举一个反例来驳斥一下这种逻辑的荒谬性,看看把两个不相关的因素强行关联到一起是多么可笑!一个恰好在解放前夕出生的人好意思说:“自己不出生,中国不解放”吗?

再来说说事实上的不合理。首先我们还是要承认郭嘉这个人是有一定水平和能力的,但是他绝对没有到达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的高度,就是在曹操集团内部的谋士序列中,他也要排到二荀(荀彧和荀攸)和贾诩之后了,详情可以参考《三国志》。也就是说并没有郭粉所吹捧的那么厉害。我们还是实事求是地从郭嘉的七大高光时刻来讨论这其中的误区在哪里?

1、弃袁奔曹这件事确实能够说明郭嘉有先见之明。但是这里面有几点是需要说明的,第一袁绍没有郭嘉事后说的那么不堪,人家水平、威望都很高,否则你郭嘉也不会去投奔他!郭嘉离开袁绍还有一个隐形的原因是他在袁绍那里得不到重用。袁绍是士族代表,他得拉拢士族集团。所以他不把郭嘉当做神仙供起来是正常的。而曹操不一样,他缺的就是资源和人才,他对郭嘉见面时那句话当不得真,类似的情况,在曹操得到荀彧说他是“吾之子房”和赤足迎许攸等许多场面都可以看得出。曹操做样子的成分居多,否则也不会只给郭嘉安排一个没有实权的职位了。当然,这并不影响郭嘉的才能评判,因为一个能认准主子本身就是一种才能,韩信、诸葛亮都是这样的人,但是没有必要过于去夸大郭嘉的智慧。

2、劝曹杀刘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有争议的事,但不管怎么说,郭嘉都算看出了刘备是个英雄,也算是有识人之明吧!但这也并没有什么值得可夸的,因为当时看出刘备非常人的人多得去了。不能说其他人就是靠蒙,郭嘉就是见识不凡。

3、生擒吕布其实是荀攸和郭嘉两人共同促成的,而且主要功劳还是荀攸的,把光环套到郭嘉身上有点不合适。而且这种给主公打气的劝谏历史上不胜枚举,虽是亮点,实不足夸。

4、预测到孙策的死,这件事确实说明郭嘉深谙人性。但还有一个运气的成分也很重要,要是孙策晚死两年,那可能就变成了一个笑话了。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有人背后说某个坏人“这人迟早会遭报应的”,结果那个坏人果然没多久就遭报应了,那么我们能说这个人料事如神吗?

5、十败十胜这件事更要客观看待。虽然曹操最后如郭嘉所预测的那样打赢了,但第一过程并不是如郭嘉所预测的那样,曹操先被教训得很惨:

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众大惧。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三国志·武帝纪》

太祖与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三国志·袁绍传》

而且,郭嘉的《十胜十败论》: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都是一些空洞的鼓舞士气的套话,并没有切合实际的方案,还是在荀攸和贾诩的基础上扩充的,这跟诸葛亮的《隆中对》不是一个级别。

关键是,郭嘉在官渡之战全程隐身,而荀彧战前准确预言审配、逢纪逼反许攸,颜良文丑临阵授首,战时坐镇后方,力劝曹操不要退兵,把握天下之大机;荀攸画策,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烧千乘粮车;贾诩与荀攸力劝曹操信任许攸,火烧乌巢,收降张郃;程昱以七百兵守鄄城,不惧南渡的数万袁绍大军,并募精兵数千人支援曹操于黎阳。对比之下,郭嘉在官渡之战中的表现确实乏善可陈。

6、北征乌桓这件事对于郭嘉来说本身就备受争议,第一事情没有如郭嘉所预料的那样;第二郭嘉半途病逝退场,功劳其实主要是曹操自己的;第三,差点把曹操折腾得不成样子。成功是最好的遮羞布,也算郭嘉过关了吧!

7、曹操二哭郭嘉这件事跟郭嘉本身的才能关系并不大,曹操在历史上虽然没有刘备那么爱哭,但是他哭过的人不少。而且曹操两次哭郭嘉都是有目的的,第一次是要树立他爱才惜才的光辉形象,第二次是甩锅战败的责任。所以,我们不要错误地认为参加死者追悼会的人都是跟死者感情深厚的人。

毛宗岗曾说:“曹操前哭典韦,而后哭郭嘉;哭虽同,而所以哭则异——哭典韦之哭,所以感众将士也;哭郭嘉之哭,所以愧众谋士也!”

经过对上述七个节点进行逻辑梳理后,我相信大家对郭嘉的历史定位应该会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了。当然,重申一句,这并不是在说郭嘉不厉害,毕竟陈寿将二荀、贾诩同传,程昱、郭嘉等成一传,也可见郭嘉配得上曹魏前期五大谋士之一的荣誉。只是大家没有必要过于去抬高郭嘉,特别是牵扯上不相干的诸葛亮。要知道,诸葛亮是《三国志》中单独列传的两人之一(另一个是陆逊),他在《蜀书》中排第五,前四都是帝王家谱;而郭嘉的列传排在《魏书》第十四,和他并列的是程昱、董昭、刘晔、蒋济等。

余味:假设郭嘉不死的漏洞和趣味

在文章开篇时,我已经解释过了那些喜欢假设郭嘉不死的人是什么心理和逻辑了。最后为了帮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这种心理和逻辑,我们选取马谡这个人进行一下场景模拟:

因为:

诸葛亮说:哀哉幼常,痛哉幼常,惜哉幼常!若马幼常在,安有街亭之失!

陈寿说:谡少有异才,好谋断,能攻心。世之奇士也。

罗贯中说:死去元知万事空,犹能遗计定南中。英才自古遭天妒,鼠辈偏偏到老终。

易中天:马谡,这个史书上并不重要的人物,可能是三国历史上最聪明的人。在马谡死前,诸葛亮用马谡之计平南蛮一帆风顺,而马谡死后,诸葛亮北伐中原却寸步难行,因此,我们说,马谡的死,令蜀汉从此开始走上了下坡路。马谡和郭嘉这两位天纵奇才的去世,分别是蜀汉和曹魏的大不幸。

很多网友说:蜀汉真正的谋主,前有法正,后有马谡,诸葛亮根本不行。

部分网络评论家:诸葛亮其实被三国演义神化了,三国最厉害的军师其实是马谡

网络小说作家说:马谡不死,三国尽归蜀汉。

游戏《三国杀》里人物属性:马谡,智力98,特技百出。

所以:

马谡不死,司马懿不出!

通过这样的场景模拟,大家直观地看出了什么问题?是否是有很多人都喜欢主观地截取一些历史片段或者一些人物语言,然后进行放大,甚至扭曲,从而历史开始在以讹传讹中逐渐失真?甚至很多人对历史的判断就是依赖于虚拟的想象。

所以,这也是我对于很多历史爱好者的担忧,我担心他们把这种逻辑漏洞当做了阅读历史的乐趣!真正的历史乐趣和意义是来自于能经得起推敲的严谨逻辑和真实善良的基础上的。谨以此文和大家共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