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国内】百鸟朝凤
早年間汪涵寫了一本《有味》,記錄的全是即將消逝的民間匠人、民間把戲。上次看電影心靈為之一振的還是賈樟柯導演的《山河古人》,這一次是昨晚吳天明導演的《百鳥朝鳳》。關於嗩吶的記憶,大抵停留在兒時鄉間的紅白喜事中…很久沒在影院看到對一個“普通人”的禮讚了,這是一代現實主義電影的一曲輓歌,凝聚了太多關於民族文化和理想時代的情緒。
《百鳥朝鳳》作為吳天明電影生涯的最後絕唱,雖未必一定會有時下電影動輒幾十億的超高票房,但,它飽含了中國電影最為重要的工藝傳統及文化堅守。《百鳥朝鳳》與正本清源無關,穿插其中的主題是傳統藝術何去何從?電影的情節很簡單,關於嗩吶傳藝的故事:一個資質平平卻用心堅守,一個天賦異稟卻半途而廢——導演並沒有對這兩個角色給予道德高下的評價,都是孤獨的、悲愴的。
《百鳥朝鳳》提出了一個令人矛盾的命題:傳統文化中保守、封閉的一面,究竟值不值得讚揚?和武術、戲劇、雜技、手工製作等行業一樣,焦三爺的嗩吶技藝,只能有一位接班人,只有這唯一的一位接班人才能夠有機會學到嗩吶技藝的頂端傑作——百鳥朝鳳,其他徒弟,只能在一桿旗幟的帶領下去把這門手藝發揚光大。導演這樣的處理方式雖然保持了技藝的純粹性,但也誘使了它的凋零與衰頹。
“百鳥朝鳳”作為一首嗩吶曲子的名稱,在電影裡具有鮮明的符號作用,之餘學藝人而言頗有“寶刀屠龍,號令天下”的風采。“百鳥朝鳳”的最後吹響,只不過是天鳴吹給墳墓裡的焦三爺一個人聽的。電影用了超乎一般應有長度的篇幅深情書寫了嗩吶的“光輝歲月”(嗩吶匠受著接師禮,坐在太師椅吹“百鳥朝鳳”的好日子可能只是在文革結束到流行文化大潮湧入之間的八十年代才有,那是精英文化被一掃而光而又娛樂貧乏的日子),終於還是不情願地進入到禮崩樂壞的時代場景。
無論是嗩吶班明知必敗還硬非要跟西洋樂隊“比武”,還是嗩吶王焦三爺蠻橫地阻止因生活所迫不得已要外出打工的徒弟,都在急迫而無奈地表達著“守舊”的訴求。總體而言,這是一部守舊的電影,像一位老人憂心忡忡地抱守殘缺,也哀傷地注視著勉勵而活、隨波逐流的人的悲劇。影片最失敗之處就是對聲音的處理,觀眾最想聽到的是地道的“百鳥朝鳳”而不是西方管弦樂、交響樂融入的電影配樂;還有結局的開放式處理以及前三分之二學藝的張弛有度與後半部分進入現代部分敘事的斷接。
但瑕不掩瑜,我還是要推薦這部真誠的充滿誠意的優秀作品。就中國電影的整體來說,吳天明是一個時代的標誌,或許還是唯一的。吳天明的電影時代已先吳天明而成為歷史…有人說過,中國電影從沒有輝煌過,但是我還想說,在迎合時代與時俱進的同時,怎麼能讓中國電影重新走進上世紀末的輝煌,是必須喚醒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