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文苑】常军:我娘

娘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外祖父是方圆几十里很有名望的老秀才,解放后就在村里完小教书育人,伯父那个年龄段的很多村民都是外祖父的学生。后一直在安仁(过去叫白中)任校长。正是大半辈子投身祖国教育事业,家里的农活全是外婆和孩子们的。外婆养育了六个孩子,唯独老幺是个男孩,也就是我的舅舅,那时候农村生活都比较艰辛,大姨上学,小姨们年幼,舅舅还在怀里嗷嗷待乳,所以母亲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力。土方活,田间劳作,搅水,拉土,掐野菜,带弟妹是母亲一个十几岁姑娘的主要生活内容,五十年代的故乡,一个教书育人的先生尚且不能保证让一个孩子完成学业,作为老二的母亲上完二年级就因背不起馒头辍学了,虽为女儿身,常当男儿使。也就是这个原因,母亲直到出嫁针线活也不是特别得手。
图片仅为配图,与文无关
母亲嫁给父亲后,父亲是小学民办教师,多年辗转于几个村镇小学,每月8元工资,也就是这8元,让父亲心安理得的做起了刷手掌柜,母亲很知足的在带孩子,干农活,大包大揽着家里的一切脏活累活,那个年代,人们对于生活没有太多的追求,睁开眼就开始忙三顿饭,在那个吃饱都是一种奢望的年代,生产队每年分的小麦压根满足不了全年的口粮,记得有一年每人分的47斤小麦,但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母亲所表现出的吃苦,乐观的精神多年后我都难以想象,每天揣上几块钱,骑着那辆二八自行车,拿几个煮熟的红薯或者窝窝头,大约凌晨3点左右出发,在崎岖的小路上行至几十公里外的合阳路井一带,买些柿子回来,无法想象,两口袋柿子将近200斤,路况那么差,一个女人该是对生活有着怎样的执着和热爱才可以托得动。回来后,又是晚上烧几大锅水把柿子煮好,那口半截深埋在地面以下的瓷缸,缸周边围起的保温棉褥,母亲身弯捞柿子的画面深深的印在了我幼小的心灵上......
图片仅为配图,与文无关
母亲在第二天又起个大早装好柿子,驱车30公里又去县城周边兑换些玉米,在我的记忆里,玉米做的各种饭如搅团,凉鱼,窝窝头超级难吃,就是这玉米还是母亲这样的劳作下换来的,而最不可思议的是母亲还不怎么会算账,就是这样每天日复一日的劳作着也从未看到母亲脸上有任何忧愁。另外一项就是淀粉面,红薯洗干净,架子车拉到有机器的村子,粉碎成浆,回来后在屋檐下掉个十字架,绑上四角,形成一个包兜,不停的往里两加水,用特有的夹子夹挤。然后沉淀,第二天挂出来晾晒。晾晒完后又做成粉条,凉粉到县城周边换些糊口的玉米。这样劳作一天,晚上纺线纳鞋底,纺车飞快的转动着,伴随着线定子一点点圆滚起来的是母亲欢快的歌声,永远是《绣金匾》中那最熟悉的两句......儿时最清晰的画面是母亲有次去赶集,带了五元钱,结果弄丢了,母亲伤心的哭了一整天,在那个一元钱30斤胡萝卜,5元钱是父亲大半个月工资的年代,是母亲的眼泪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悔恨,什么是贫穷,于是,长大后要挣很多很多五元钱是我儿时第一次有了梦想......
图片仅为配图,与文无关
改革开放后,我和姐姐在两地读初中,每周三,母亲要往返于家和两个地方两次,给我们姐弟俩送馒头。包产到户让缸里有了足够的粮食,但经济上农民还是不宽裕,很少给孩子有蔬菜,有时凉拌洋葱,有时生拌韭菜,没有菜了就是灰灰野菜,扫帚菜。母亲知道孩子们住校的不易,苦于没有菜,只能是每次尽可能蒸些花卷让我们带上解馋。所以每次周六回来再忙都会擀点面。苦难岁月让母亲懂得了粮食的珍贵,直到现在馒头偶尔发霉了也舍不得丢,更不用说剩饭剩菜。从不舍得扔掉,无论给她说了多少次剩饭不卫生,对身体不好,依然不管。
图片仅为配图,与文无关
高中三年,上学路上要下个陡坡,母亲叮咛我最多的就是下坡就推着自行车,别骑,学生灶的伙食也让我偶尔些许抱怨,母亲听后总是默默的做些石子饼让带着,在她眼里,那是孩子们可以换个口味的不二选择。89年,在那个录取率不到5%的乡村中学,我被一所普通高校录取,母亲高兴的设席摆菜,整了15桌。请村民,老师一起庆祝。一堆塑料皮本,一堆鸡蛋是乡亲们的礼物,却让母亲甜到了心里。赶开学是给我缝了新被子,让裁缝做了一件米黄色的西装,那是平生第一次穿西装。也是娘平生第一次阔卓的宴请乡邻。
图片仅为配图,与文无关
工作后,我面临成家,娘为了把老屋子刷白,给孩子在老家有个婚房,又是起早贪黑给别人家锄了几天草。换工让人刷白了墙......人人都知道母爱是无私的,但别人的故事充其量就是个故事,只有真真切切自己经历了,才知道孩子一尺一寸的成长都是母亲的事故。
图片仅为配图,与文无关
改革开放的春风让乡村日渐富裕,各家都修盖的红砖绿瓦,家里因为众所周知的变故依旧破瓦残垣着。每逢连阴雨,巷子里的水倒灌,娘除了挖开院子排水就是无声的泪水,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面对修房无望和阴雨连绵的无奈,那份无助深深的刺痛了我。2003年,我在一个连阴雨不断的秋季为母亲匆匆修盖了房子,当老墙被放倒,十几间厦房瞬间成了瓦砾,泡土,挖地基,砌墙,上大梁,瓦房,铺院子,装灯走线砌灶房......所有的所有就绪后,岁月从初秋走到了寒冬,阴雨变成了雪花。娘没等房屋干燥完就住进了魂牵梦绕的新居,那一刻,娘的心里乐开了花。有生之年住进了孩子修缮的房子,再也不用担心刮风下雨,再也不担心雨水倒灌了......
图片仅为配图,与文无关
孙子出生后,娘过了几天城里人的生活,对于大都市的生活万般不适,就执意回到了乡下,用她的话讲,哪里都没有自己屋子敞亮,我一进电梯都就嗡的一声炸了。
如今的娘已步入夕阳岁月,身体硬朗,知足豁达。早晚锻炼,适时助人劳作。偶尔电话,总是感叹农村生活的不易,农作物费用高,利润少,强度大,生活不易。所以每次问身边零钱几许时,从来的答复都是,有呢,别问,别担心我,在外好好工作,珍惜职业。我一个老太太,咋都行,赶紧督促孩子们找媳妇,给娃攒钱,现在娶媳妇贵的很......啥时候这三个娃(含姐家两个)不成家,我心都放不下......
这就是我娘。一个心思任何时候都在儿女身上的老太太。
作者简介:常军,笔名蓝色海洋,陕西大荔人,文学爱好者。现为北京奥信化工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职工。
(0)

相关推荐

  • 三年级满分范文《这儿真美》两篇,篇篇经典,建议收藏

    为什么说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分水岭呢?其实这句话并不完整,因为"分水岭"一说只针对部分孩子,那么什么样的孩子会在三年级的时候成绩"一落千丈"呢?一二年级成绩还不错 ...

  • 【大荔文学·散文·王小鱼】又到柿子成熟时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338 又到柿子成熟时 文/王小鱼 在我的家乡,以前很少有柿子树,偶尔一两棵,长在一些人家的门口.不过总是等不到通红,大家天天惦记,主人也就早早地摘了.关 ...

  • 黄建平 || 想念一个“小偷”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文字爱好者的摇篮★ ---------------------------------------------------------- [新朋友]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字&quo ...

  • 【大荔文学·诗歌·冯立红】雨的情愫(外一章)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105 雨的情愫(外一章) 文/冯立红 01 雨的情愫 雨 打湿微尘 涤荡心灵 带走了喧嚣 宁静着我的心情 独坐窗前 听雨的声音 闻雨的气息 莫名的 对雨 ...

  • 【大荔文学·散文·王小刚】父亲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659 父亲 原创/王小刚  我的父亲是农民.        我的父亲出生在商州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父亲十一岁那年,家中遭遇了巨变,爷爷被土匪枪杀.奶奶怕 ...

  • 【山西】成秀芳丨散文/漫步故乡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成秀芳:山西垣曲县人,1964年出生.曾在中条山有色公司比矿子弟学校任教,现在北京朝阳实验二小供职.曾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一些小散文. 漫步故乡 成秀芳 漫步是惬意的,漫步故乡之上 ...

  • 【大荔文苑】常军:快乐到底是什么?

    曾几何,"祝你开心快乐每一天"成了我们和家人,朋友书信,邮件,短信里常用的祝福语,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工作的压力.家庭的烦恼,生活的迷茫使得芸芸众生不堪负重,君不见有多少白领,学生 ...

  • 【大荔文苑】常军:母亲的晚年生活

    母亲老了,再也不是哪个身板硬朗,健步如飞的农村妇女了,74岁的她在同龄人中算是比较健康的,然而七十年沧桑岁月让母亲俨然成了标准的的农村老太太了.身板少许弯曲,步履略显蹒跚.只是性格还是一如既往的爽朗, ...

  • 【大荔文苑】王成军:看,塬上总干渠在开放的杏花里遇见春天

    看,塬上总干渠在开放的杏花里遇见春天 文/王成军 塬上总干渠,一条横卧在铁镰山南麓上的巨龙,源源不断地输送黄河之水,把十年九旱的"旱腰带"改造成了"白菜心".塬 ...

  • 【大荔文苑】李冬花:喜欢穿军装的“绿军花”

    喜欢穿军装的"绿军花",军人的峥嵘岁月穿越时空. 我拿起一本集邮册,看见有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人民支援朝鲜回国邮票,让我思绪万千,心情久久陶醉在这些邮票的故事里-- 一个国家的强胜 ...

  • 【大荔文苑】彭拥军:农场要通天然气了

    儿时在澄县的新城村老家,从记事起到上完小学四年级,每天放学回家,母亲她们若没把饭做好,坐在地活前拉风箱的事,无疑就是我的了!干锻工的父亲,为了补贴家用,在我儿时起,就支起炉子,和伯父.叔父他们一起烧火 ...

  • 【大荔文苑】秦金平:战友情缘

    战友情缘 文/秦金平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5月1日,艳阳高照,天气炎热.吃过中午饭,我独自骑着电动车到沙苑湖观景游玩,骑到创业路口,等待红绿灯的间隙,手机铃声响了,打开手机接电话.电话是战 ...

  • 【大荔文苑】黄远青:祭礼

    在去西汉村家访的时候,偶然遇见村民们正在出殡埋人.在灵车经过的村头.巷口.路边,有一些年龄长者摆了一张张饭桌,上面放着四碗菜肴.四个馒头.一柱香.一卷烧纸.灵车经过时,老者点燃了烧纸,插上了清香.他们 ...

  • 【大荔文苑】王成:乡村道路,越来越好

    5月中旬,下寨镇街道附近的龙池村利用麦收前机会,准备将几段总长有2000米左右的生产路改成水泥路面.我们为这个村的发展叫好. 平常情况下,下寨镇街道的群众早晨锻炼经常会沿着通往龙池村的南北街口(即刀削 ...

  • 【大荔文苑】刘玉丰:“积福之说”不是无稽之谈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的话语从我记事起就一直在听.那时生活在农村,照看我和同伴的都是太奶奶.奶奶以及相同年龄的农村老太太或者妇女.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