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的处世忠告:沉默是金,多言招祸
老祖宗的处世忠告:沉默是金,多言招祸
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说过:从小到大,凡是话太多的人,第一个伤元气,身体不会好;第二个,人家听了就讨厌。其实,这就是话多的人,容易招致的两种不好结果。
我非常赞成他的这个观点,因为从多言到少言,是一个人心智成熟的标准。就如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最后一句话所写: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老祖宗留下的处世忠告,也告诉我们:沉默是金,多言招祸。为什么说话多伤元气,还讨人厌呢?下面我们来一起分析分析!
第一:寡言养气
中医非常讲究“气血”,而精气神又是人体的“三宝”,若是其中一方亏损了,就会影响人整体的精气神。所以说,养气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比如说,孟子说自己善养浩然之气。
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欲养精。人少说话就可以养气,少用眼、少看东西就可以养神,节制欲望就可以养精。平时话很多的人,表达欲望很强,图了一时的口舌之快,但大伤元气,不利于身体健康。
曾国藩早年的时候,话很多,还爱开玩笑,其实这也是心性浮躁的表现。他经常参加各种交际应酬和饭局,还与朋友促膝长谈,经常一聊天就是一晚上。这样一来,他的元气大伤,没多久就生了一场大病,卧床不起。
吃一堑长一智,他之后很注意养生养气,还特别在“修身十二条款”中写道: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如果某一天说话多了,曾国藩也会在日记中记录下来,然后提醒自己以后要“戒多言”,进行深刻地自我批评,最终慢慢改掉了话多的毛病,变得大智若愚。
《易经》云: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即:贤明多福的人,往往话很少;急躁少福的人,往往话很多。可见,少说话,就是养气血、养精神,积累福气;反之,不断说话,就是丧失元气,最后折损福气。
第二:祸从口出
古人云“口者,心之门户”,口占据着两种欲望——吃东西、说话。但是物极必反,吃太饱、说话太多,都会给自己招致祸患,所以古人说:饭吃七分饱,逢人只说三分话,还告诫世人: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一个人,能够管控好自己的嘴巴,少生病、少招祸,这样就会减少很多麻烦。所以,《醒世恒言》告诫大家:舌为利害本,口是祸福门。
老祖宗留下的俗语,说得更加严重:人生丧家亡身,言语占了八分。即:家破人亡的灾祸,说话不当心往往是主要祸根。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去翻阅一下历史就可知晓:苏秦能说会道,最后也是因为能说会道丢了小命;韩信在刘邦面前夸夸其谈、居功自傲,最后被诛灭三族;杨修老爱在曹操面前显摆小聪明、话很多,最后被诛杀,等等。
曾国藩一辈子爱读历史书,他得出一个结论:自古以来,凶德导致失败的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长傲,二是多言。丹朱不像他的父亲尧,一是骄傲,二是奸诈好讼也就是话多。古今有名望的权贵,大多是因为这两方面家败身亡的。
可见,多言就是滋生祸患的温床,也是招人讨厌的根本原因。有句话叫:“你不说,没人把你当哑巴”,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话粗理不粗!
讨人嫌离不得一个骄字,话多就是骄傲浮躁的主要表现。沉默寡言的人,招惹的是非少,也不令人讨厌,所以他们沉默是金。
结语:
老子《道德经》:“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即:一个国家的政令名目繁多,朝令夕改,劳民伤财,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还不如保持虚静。
同理,个人也是如此:说话太多,伤元气,言多必失,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所以说,聪明人都应该牢记老祖宗的处世忠告:沉默是金,多言招祸!您觉得老祖宗的话对吗?欢迎在下方留言互动。
关注“国学新导航”,用国学开启属于你的人生新导航!和琢磨君一起,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 联系删除。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国学文章,欢迎在下方点赞、评论、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