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拍到几张手工织花边的图片,感觉好多年没见了

按照节气而言,现在已经是秋天,不过在八月底这段时间,中午前后还是比较炎热。
此时在胶东半岛,虽然嘎啦苹果、丰水梨等水果已经开始采摘,但大规模的秋收还没正式开始。当地农村的街头上,还是有不少人在坐着乘凉、休憩。
说是“休憩”,但人们一般也都不闲着,有的组团打打牌,有的则独自做点小零活(择菜等)。
组团打牌的场景,可能几十年都没怎么变过;但零活的内容,前后却有明显的不同。
退回三十年前,在胶东农村街头,纸台布和织花边,可能是最常见的零活种类。而如今,这一场景已经很少见了。
“织花边”这门手艺,严格来说,与“大樱桃种植”相似,都是近代的“舶来品”。根据《烟台市志》的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初,花边、发网编制技艺传入境内。”
从西洋传入胶东半岛之后,这门手艺非但没有水土不服,反而很快传播开来。很多心灵手巧的劳动妇女,都逐渐成为织花边的高手。而她们做出来的产品,也很快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成为出口之大宗。《烟台市志》载:“1914年,仅出口缕空花边额达白银143639两,占当年直接出口总额的4.27%。”
此后,一直到上世纪末,“织花边”都是当地农村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儿时就曾亲眼见过身边此景,而在记忆中,花边纺锤碰撞发出的那种叮咚声,留下的印象也相当深刻。
不过,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花边”行业可能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笔者这些年来在胶东乡村走访,只拍到过两次手工“织花边”的场面。
第一次是在莱阳的一处村庄,当时织花边的是一位八旬开外的老奶奶,她用的是那种传统圆盘纺锤式的工具,可惜拍的图片后来找不到了
第二次,也就是最近一次,是在龙口一处村庄偶遇到的。这次,花边的主人用的工具是针,比起纺锤,似乎多少还是差些感觉,因此拍的图片也不多(如下所示)。
图片的数量少是少了一些,但毕竟聊胜于无。点到即止,能唤起大家对过去的记忆,也就可以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