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到鹅叫与想得喉哼

中国语言真的丰富,尤其是网络时代,新词频出,让我们这些上了岁数的人跟不上节奏。

年轻人经常在网上发“笑到鹅叫”,估计是指特别开心的意思。我查了一下,这个词具体的意思是说,大笑时,因为嗓子倒气儿的频率快而发出“咯咯咯”的声音,听起来很像鹅的叫声。

年轻人觉得新鲜的东西,其实稍微往前追溯一下,就能找到“词源”。

我老家有句俗语,说某人想吃一个东西,夸张的说法是“想吃想得喉哼。”这是一句老桐城话,估计80后出生的孩子都没有听过了,因为,到他们出生后,好像就没有了这种急迫吃一个东西的心情,宛如现在的中年人,理解不了笑到了鹅叫,因为,中年人都相对矜持一些,不会像年轻人那样放声大笑。

最早听到喉哼的,其实不是人,而是鸬鹚(我们家乡叫鱼鹰)。

秋凉后,无为县的捕鱼人就来到州上。

他们的行头是,一头挑着独木舟一样的小船,一边是笼子里装着几只鸬鹚。

刚一下轮船,捕鱼人看见一片水域,就直接把担子挑到塘边。他们先是将小船放到水边,迅速地换上皮裤之后,就开始将鸬鹚从笼子里抓出来,鸬鹚开始还有点不适应,紧张兮兮地张望着,看见水喝船之后,它们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位子,快速地站到船舷上属于自己的地方。

鸬鹚都放出来后,捕鱼人用竹竿将船撑离岸边,一边撑船,一边用竹竿使劲地敲打着水面,目的是将水中的鱼儿惊醒,让鱼儿在水里到处乱撞。

船行至开阔地带,捕鱼人用竹竿轰鸬鹚下水。开始的时候,鸬鹚似乎还不是很适应,不愿意下去,捕鱼人便拎着它们的翅膀扔进水里。

接触到水后的鸬鹚感觉有点欢快,它们迅速地在水中伸头、弯脖子,直到水扑弄到全身,它们在水面上欢快地张着翅膀。感觉它们像人一样,下水之前,先撩点水到身上,让身体提前适应一样。

捕鱼人开始用竹竿按着适应了水的鸬鹚的头,意思是让它们开始潜水抓鱼,鸬鹚也比较配合,一头扎到水里,开始在水中潜水。

鸬鹚的潜水能力真的很厉害,抓鱼的能力更厉害,不一会儿功夫,就有鸬鹚冒出水面,它们嘴里叼着鱼,鱼头已经进了它们的喉咙,它们尽力地甩头、张嘴,想把鱼儿吞进肚里。

捕鱼人将船撑到它们边上,从水中将它们抓进来,从下往上挤压它们的脖子,含在嘴里的鱼就掉进了船舱里。鱼人将鸬鹚使劲地扔到远方的水中,直到它们中间有抓到鱼的,捕鱼人再重复着这个吐鱼的动作。

鸬鹚在吞鱼的过程中,我真的听见了它们嗓子眼里发出的“咯咯咯”的声音,那是喉腔发出的回声,也许这就是我们方言中“喉哼”一词的由来吧。

昨天写了一篇文章叫《山粉圆子》,我们很多人回味的,其实不是这道菜的味道,而是吃它是的感觉,那也是一种“喉哼”的感觉,滚烫的圆子,迫不及待地吞咽下去,以满足期待已久的美味,那时候,除了喉哼,身体好像不会再有过多的反应了。

《山粉圆子》一文发出后,勾起了很多同龄人的回忆,他们大多的反应是,可惜现在吃不出当时的感觉了。这也是正常的,一者因为养殖和种植技术的变化,食材已经没有了当时原始的香味,可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没有了当年那么想吃的急迫心情。

坐在高档酒楼的宴席上,围着一圈都有点身份和地位的人,谁还会没等山粉圆子凉下来就“饿茬茬”地吞食山粉圆子呢?没有了喉哼的伴奏,山粉圆子一定没有了当年的味道。

鸬鹚在抓鱼的过程中,慢慢地也不再那么兴奋了,有些小鱼小虾会通过喉部的空隙进到胃里。几次被挤出含在嘴里的大鱼,它们估计也知道,抓再多的鱼也吞不下去,所以,它们也就不再潜水抓鱼了。

捕鱼人看见鸬鹚没有了积极性,也准备收工了,他们解开脖子上的卡扣,将个头小的鱼,或者卖不上价钱的鱼,扔到鸬鹚所在的水面上,让鸬鹚填饱肚子。这时候的鸬鹚已没有了开始下水时的兴奋劲,只是默默地将鱼吞到肚里。

“想得喉哼”这个词一定不会再被人记住,因为,实在没有食物能让人如此急迫地得到,在吞食过程中还会无意发出这样的伴奏。“笑到鹅叫”听起来好像不雅,联想“想到喉哼”,还是希望年轻人能“笑到鹅叫”,那是一种无拘无束的开心状态,这是生命最需要追求的一种状态。

但愿,我们不会像“想得喉哼”一样,忘记“笑到鹅叫”。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