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史话

沐浴习俗在我国历史悠久,甲骨文中就有沐浴的记载:“沐”指洗脸,“浴”指擦洗全身,沐浴在古代人眼里,是一种郑重、诚恳的表示。
在远古时代,人们就有沐浴的生活习俗,当时只能到河边洗澡。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人们用淘米水来洗澡去污,据说不光可以去污,而且保健功能奇佳,这是古代廉价而又普遍的早期洗澡水。
“浴兰汤兮沐芳”,屈原在《九歌·云中君》一诗中,说在洗澡水里煮上兰草,人浴其中,洗了之后周身会散发香气,可见当时沐浴已经很讲究。秦汉之时,已形成了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
《汉宫仪》云:“五日以假洗沐,亦曰休沐”。汉代皇帝每五日给官吏放假一天,让他们回家去洗澡浣衣,并作为法定的假日被固定下来,足见汉代非常重视仪容整洁。
古人讲,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汉代,皇家浴池中也常用香汤。汉伶玄《赵飞燕外传》谈到,成帝皇后赵飞燕洗澡用的是“五蕴七香汤”,她的妹妹赵合德入宫被封为婕妤,亦颇受专宠,洗澡用的是“豆蔻汤”。
据载,三国时期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之前,曾“斋戒三日,熏沐更衣”,以此以显示自己的恳切赤诚之心。
在隋朝,当时人们视沐浴为一种重要的仪式,如皇帝授予有功之臣称号的人,就必须事前沐浴更衣,清除污垢,以表示自己纯洁无邪之意。唐玄宗在陕西临潼骊山造华清池,以沉香在池中砌成假山,为贵妃杨玉环洗浴专享。

清 费丹旭 1828年作 《出浴图》

不仅画家笔下有《出浴图》,大诗人白居易也写下了:“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的《长恨歌》。唐、宋时,称端午为浴兰节,人们这一天,有用兰草洗澡的习俗。
十七世纪时期的中国,沐浴之风非常兴旺,当时江南一带出现了大量的民间公共浴室,池与池相通,水沸之后,有专人将冷热水搅动调和,名曰“混堂”,此名流传至今。
在北宋时期,沐浴之风俗更是多种多样,无奇不有。居住在汴梁(今开封)的居民,婴儿出生后,父亲先要抱着走到河边,用艾叶汁蘸着河水给婴儿洗澡,据说长大后能经得起任何风浪的考验。
而在北粤(今广东韶关)一些山村,客人光临,第一件事情就是招待客人沐浴,客人沐浴的时间越长,就越显示对主人的尊敬,有时候主人还会和客人同处一个浴室,一边洗一边谈,悠然自得,很是融洽。
其中肇庆一带还有一种“鲜花浴”,青年恋人订婚时,必须一块步入浴室,一边洗澡一边用鲜花来擦洗身体,他们认为水是纯洁的、鲜花是幸福的象征。
当时著名诗人王安石不好洗沐,身上长虱,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他的联姻好友吴充却极喜爱沐浴,他为培养王安石沐浴的好习惯,便与王安石、韩维三人相约,“每一两月即相率洗沐定力院家”,三人既已约定,王安石不得不去公共浴堂,沐浴更换新衣,从而王安石变得讲起卫生了。
另一大诗人苏轼也喜好上公共浴堂沐浴,有一年,他在公共浴堂沐浴后,身心畅快,诗兴大发,专门写了二首《如梦令》词,记述他沐浴的感受,写得非常诙谐:“水垢何曾相爱,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的9月3日,是我国藏族民间的沐浴节,从这天起的七天中,藏族同胞几乎家家倾巢而出,大家穿着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涌到大河边、小溪畔沐浴,姑娘们还要在水里跳“沐浴舞”。
《说文》曰:“澡身曰俗”。还有“日落荷锄务农归,温泉清水洗汗秽,如沐神仙甘露泉,百病不沾长命岁”。这些我国古代的沐浴民谣,不仅唱出了沐浴与社会的关系,而且还道出了与健康的关系,通过沐浴,可以去除汗垢,清洁皮肤,打开气孔,调节体温,从而使人神清气爽,通体舒畅。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