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起源、人口、社会结构及地理分布
'匈奴'作为一个民族(或民族集团)的名称,正式出现在中国的正史里是公元前318年。公元431年,败逃到今天甘肃地区的大夏国王赫连定被吐谷浑人生擒,送给北魏,北魏将赫连定处死,大夏国灭亡,'匈奴'这个民族名称,从此不再出现于历史舞台。在匈奴存在于中国正史的这大约七八百年中,一直是中国历代王朝的心腹之患。
今天,老白就开一个系列专题:匈奴帝国,聊聊匈奴。
公元前318年,一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以'匈奴'的名字正式出现在中国正史中,《史记》载:'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和其他游牧政权不同,匈奴出现于中国史书不久,就变得非常强大,征服、兼并、收容大漠草原上的各个游牧狩猎部落集团,控制西域各'国',将'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形成一个空前强大的游牧政权。在战国时期,匈奴就成为秦、赵、燕北部边疆的巨大压力。又乘秦末战争'创痍未廖',争斗初得平息,将士们都不愿意继续拼杀,天下皆盼安稳度日的机会,以三四十万骑兵南下侵略。先是逼迫汉将韩王信投降,占据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后挥兵越过句注山,'攻太原,至晋阳下',不久又将西汉皇帝刘邦也围困在平城白登山,一连七天七夜,'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迫使西汉朝廷也变相地向自己纳贡,以求'和解'。
纵观秦汉时期的中国历史,可以非常明显而深切地感受到,匈奴对中原王朝的威胁,特别是两汉存续的四百余年,和匈奴的纠葛就持续了近三百年。中原政权制定、实施的很多政策、措施,大都与匈奴政权有着程度不同的关系。
匈奴的起源
对于匈奴的来历,坊间有多种关于匈奴人起源的说法:
第一种'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根据史记《匈奴列传》的第一句话,有人认为匈奴人是夏商交替之际,夏的后裔北上逃亡所形成的民族。
第二种'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这是《匈奴列传》中的第二句,却指向了和第一句截然相反的观点,即匈奴人本来就是北方山戎、猃狁、荤粥各游牧部族的统称。
第三种观点,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认为,商周间称为鬼方、混夷、獯鬻、狁,入春秋后称为戎、狄,战国时称为胡、匈奴者,其实都是对匈奴这个族群不同时代的不同称呼而已,不少知名学者赞同王国维的观点。
第四种观点则是几乎把史书中记载的先秦时期的众多北方游牧部族都划在了匈奴范围里,比如东胡、义渠、林胡、楼烦等等。
第五种观点则认为,上述所有北方游牧部族都和匈奴无关,匈奴是西边来的游牧民族,秦汉以后得以发展壮大。
但是,以上说法都有不能自圆其说的弱点,造成在匈奴起源问题上各家自说自话,又众说纷纭的局面。随着这些年,考古发现的不断增加,关于匈奴起源的问题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说法。虽然,这个说法还需要更多的考古发现印证,但是越来越被大家接受了。
匈奴的发源地大约在今天的蒙古高原北部,因为没有明确的考古证据不能确定具体的地点。当时的蒙古高原北部大约有一百多个部落或者部族,都是相对独立的存在。但是,鉴于严酷的生存环境和相对稀少的资源,部落之间争斗不断。大约在中国的春秋时期,蒙古高原北部的部落争斗开始发生了变化,由争夺资源和人口演变为部落或部族的吞并。于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争斗之后,一个多部落或部族融合的新部落产生,这里我们可以呼之为'原生匈奴'。鉴于没有明确的史料和考古发现,还不能确定'原生匈奴'形成的准确年代,但是一定早于公元前4世纪。
大约在春秋末战国初,'原生匈奴'开始南迁,寻找适宜游牧的水草丰美之地。而此时,中国北部的戎、狄各部因持续受到中原政权的打击,已经不能完全控制蒙古高原的南部。于是,'原生匈奴'来到了对匈奴影响深远的阴山、河套地区。这里不仅水草丰美,物产丰富,而且山川险峻,是天然的堡垒。'原生匈奴'在这一地区,得以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同时,'原生匈奴'开始吸收被中原政权击溃的戎、狄各部,并通过这些部族吸收中原文化和鄂尔多斯文化,走上了强盛之路。《史记》中关于公元前318年的这条记载,应该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反映。也就是说,在公元前4世纪'原生匈奴'完成了蜕变,'匈奴'作为一个强悍的民族,正式粉墨登场;而阴山、河套地区就是匈奴的龙兴之地。
不久之后,燕击破东胡、秦灭义渠,为匈奴的强盛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匈奴的社会结构与地理分布
匈奴本身的人口构成,学界的研究较多,主要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匈奴单于为核心的匈奴上层社会,包括匈奴单于,二十四长,以及与其联姻的呼衍氏、须卜氏、丘林氏、兰氏四大贵族;第二部分则是管理国家及军队的各级官员,包括千长、百长、什长、裨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等各级官员;第三部分则是普通民众。这三层划分是较为明确的。
从传世文献来看,匈奴对其他民族人口的管理也可以分为三类:首先,对于勇武的、有才能的,或者是身居高位的外族投降人员,单于往往予以高官厚禄。既包括如李陵这样的中原降将;也包括像乌孙王子这样的其他部族首领。其次,战争中俘虏的人口会被直接充作奴隶,为私人所有。'其攻战,斩首虏赐一卮酒,而所得卤获因以予之,得人以为奴隶。'战争中的俘虏会被直接分配给私人。同时也可以想见,这些奴隶的地位是非常低的,是不具备人身自由的。最后,对于归附的部落,匈奴会保持其整体性,同时向这些部落收取一定的赋税,或者直接派遣官员进行管理。向匈奴投降的部落和民族,有些是因为战争的失败,有些是因为国家弱小不足以对抗强大的匈奴,还包括一些汉朝逃向匈奴的诸侯王。虽然匈奴对他们的管理方式不同,但都会保持其部落的整体性。
匈奴人口的地理分布与匈奴的疆域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匈奴人口的地理分布与匈奴的疆域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关于匈奴政权建立的时间,传统观点认为是在冒顿单于时期。
近年来也有学者指出早在头曼单于时期,甚至在头曼单于之前,匈奴政权已经建立,头曼城(应在今包头市固阳县西北的阴山中)就是头曼单于时期匈奴的统治中心。《史记》中虽未记载头曼单于时期匈奴疆域的具体范围,但在这一时期,阴山西南的河西走廊地区是乌孙和月氏的领地,东方为东胡所在,南面是刚刚统一的秦帝国。在这种环境下,匈奴需面对来自三个方面的军事压力,其统治范围必然是有限的。并且,河套南部地区为秦帝国所夺,迫于月氏的军事压力,头曼单于也曾以冒顿为质。从这些迹象来看,此时的匈奴政权统治范围有限,人口自然也是极少。王明珂在《游牧者的抉择》中将匈奴的主要统治区域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个区域包括南方的阴山及鄂尔多斯,以及固原,贺兰山以东地区,此区域为农牧混合带。
第二个区域为东北方的漠北草原,约在乌兰巴托以东、肯特山(汉代文献称之为狼居胥山)之南,有鄂嫩河、克鲁伦河流经。此一区域为浅山,大河草原之游牧地带,亦有少量农耕地带。
第三个区域为西方和北方的山岳、河湖地区,由北至南有萨彦岭、杭爱山(燕然山)、蒙古阿尔泰山(涿邪山)、隔壁阿尔泰山(浚稽山)等东西向山脉,色楞河、鄂尔浑河、土拉河等河流源出于此。是山前、山麓、河湖岸草原牧区。
第四个区域为西南方的山脉地区,自天山山脉东段的巴里坤草原(蒲类海)延伸至内蒙古西部的额济纳旗(居延泽)此一区域为山前、山麓草原地区。
第五个区域为东方草原地区,自呼伦贝尔草原向南至锡林郭勒盟一带。
冒顿单于即位后,依靠着其个人能力和强大的军事实力,积极向外扩张,逐步击败了东胡,楼烦,白羊,丁零,月氏等部落,在其子老上单于时期,形成了一个东至辽东,南至长城,北至贝加尔湖,西至西域的辽阔版图。疆域的扩大意味着单于统治下的人口增加。因此,冒顿单于也采取新的制度来进行封地的划分,匈奴的两翼制度也应是在右贤王征服大月氏后完全形成。此外,须指出的是,匈奴诸王各有分地,所谓的'逐水草迁徙',指的也是匈奴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内,带领民众游牧的这样一个过程,而并非进行大范围的游牧。
匈奴人口的变化
虽然,公元前4世纪匈奴就出现在中国史书之中,但是关于匈奴早期的文字资料少之又少。关于匈奴早期人口的记载几乎不可考。
冒顿单于利用秦末中原内乱,无暇北顾的时机,带领匈奴迅速扩张,并完成了由部落向政权的转变。匈奴逐渐由一个发源于阴山地区的部落,形成了一个东至辽东,南至长城,北至贝加尔湖,西至西域,幅员辽阔的国家。冒顿单于晚年的匈奴人口大约在 115~125 万,由于相关史料为匈奴后人追述,这一数据并不十分可靠。
白登之战后,匈奴在汉匈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西汉通过和亲政策维持着边境的和平,匈奴也通过和亲以及关市得到了必要的物资。接替冒顿单于的老上单于以及军臣单于,均未改变这一政策,匈奴人口在这种和平状态下一直保持着稳步的增长。至元光二年西汉反击匈奴前,匈奴人口应达到 150 万人左右。
元光二年后,西汉政府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恢复,汉武帝开始反击匈奴。首先通过河南之战以及河西之战,清除了包括右贤王、休屠王、浑邪王在内的匈奴右方王的主力部队,切断了匈奴与羌族之间的联系。此后,发动漠北之战,大规模出击匈奴,卫霍二人率军10万,取得了对伊稚斜单于以及左方王的决定性胜利。漠北之战后,漠南无王庭。在这几次大战中,匈奴人口急剧减少,根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卫霍二人的军功为 16 万余人。虽然这一数据包括俘虏匈奴普通民众的数据,但依然体现出匈奴政权人口和兵员损失惨重。汉匈间战争虽然在卫霍二人死后有所减少,但此时的匈奴政权不仅丧失了汉匈关系当中的主导地位,更是逐渐丧失了对周边民族和政权的影响力。丁零,乌桓逐渐摆脱匈奴的控制,与羌族的联系被西汉切断,西汉的屯田政策以及乌孙的发展也使得匈奴逐渐失去对西域的控制。再加上天灾不断,漠北之战后匈奴人口依然持续下降。直至匈奴内乱前,匈奴政权的总人口数已降至不到 75 万。相较于伊稚斜单于时期的匈奴人口,减少了一半以上。
郅支单于败亡后,匈奴政权仅剩下附汉的呼韩邪单于部。呼韩邪单于附汉时,虽无兵员数量的记载,但从'郅支单于以为呼韩邪降汉,兵弱不能复自还'一语来看,呼韩邪单于部众已然不多。即使在郅支单于败亡,呼韩邪单于北归后,其人口数量也不会很多。但由于呼韩邪单于已经向汉称臣,和平的条件给了匈奴休养生息的环境,匈奴人口才又逐渐增加。
五单于争立时期,匈奴各派势力互相争斗,为了取得胜利,当动用自己所能掌握的大部分兵力。汉宣帝五凤元年,乌籍单于、车棃单于被屠耆单于击败,与呼揭单于汇合,兵力共四万人。随后屠耆单于派左大将、都尉率军四万在东边防备呼韩邪单于,屠耆单于本人则率四万骑兵向西攻打车棃单于。第二年,呼韩邪单于率四万骑兵,击败屠耆单于。此前匈奴的情况是:呼韩邪单于占据匈奴左地,而车棃单于则在屠耆单于的西边,屠耆单于则控制单于庭一带的匈奴中部地区。因此这三位单于的兵力总和,即是当时匈奴政权的全部兵力。因此,这一时期匈奴约有15万军队,据此估算匈奴人口约为到70万人。
灵帝中平四年,前中山太守张纯反,率鲜卑寇边郡。灵帝诏发南匈奴兵讨之。'国人恐单于发兵无已,五年,右部醯(xī)落与休著各胡白马铜等十余万人反,攻杀单于。'反叛的匈奴就达10余万人,则匈奴总人口仍不会少,恐怕仍有70余万。
之后,一直到东汉末年,再没有匈奴人口的具体记载。恐怕仍然维持在70万左右的规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