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盗分赃,因瓶误宴

“千佛名蓝、中兴百年”南京栖霞古寺

BAI YU JING GU SHI

百喻经故事

第八十七喻

强盗分赃

【经文】

昔有劫贼共行劫盗,多取财物,即共分之,等以为分,唯有鹿野钦婆罗色不纯好,以为下分,与最劣者。下劣者得之恚恨,谓呼“大失”。至城卖之,诸贵长者多与其价。一人所得倍于众伴,方乃欢喜踊跃无量。

释义

有一群强盗合伙打劫行窃,偷了很多财物,就按照功劳大小来分赃。其中一件鹿野钦婆罗衣服,看起来色泽不纯正,就把它划为“下等”,分给一个地位最低的强盗。这个贼得到这件衣服后愤愤不平,大喊“吃亏”。他拿这件衣服到城里去卖,一个长官竟出很高的价钱来买它,这个贼得到的钱是其他盗贼所得钱财总和的两倍。于是,他喜欢得跳起来。

寓意

看事物要看本质,而不能只看表面。表象往往是虚假的,不应被表象迷惑了眼睛。中国有句成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讲外表美好,而本质差劣;相反的,好的东西不一定有漂亮外表,这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BAI YU JING GU SHI

百喻经故事

第五十九喻

因瓶误宴

【经文】

譬如二人至陶师所,观其踏轮而作瓦瓶,看无厌足。一人舍去,往至大会,极得美膳,又获珍宝。一人观瓶而作是言:“待我看讫。”如是渐冉,乃至日没,观瓶不已,失于衣食。

释义

有两个人,共同去参加一个集会,路上,看见窑工们在做瓦瓶,就停下来看了很久。后来,一个人赶去参加集会,在会上吃到了十分丰富的饭菜,还分到了珍贵的物品。另一个人,只顾看着窑工做瓦瓶,总是想:“等我看完了这个再走。”可是窑工做了一个又一个,他也看了一只又一只,一直到日落,他还在看,终于没能去参加集会,还失去了一顿美餐和珍贵的礼品。

寓意

世人往往为世俗事务,虚度时日,丧失毕生光阴,把切身的生死问题和珍贵的佛法,都蹉跎了不去修学,一生空过。及时努力,进修佛法吧!

(0)

相关推荐

  • 少年说||小乔(47):打劫的故事

    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强盗,看见父亲和儿子在一边和一只小狗玩游戏,于是他就要开始干坏事了. 强盗把枪对着父与子的爸爸,强盗说:"打劫啦!把钱包交出来!"父与子正在和狗狗玩游戏,就没理那 ...

  • 两个“强盗”的分赃战争:日俄战争

    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的争霸第一战,日俄两国为了争夺殖民地所进行的肮脏战争.战争的主战场.受害者中国却无能为力,只能"置身事外".这场战争也并非 ...

  • 曾庆雨:长路漫漫,一身骄傲——金莲误(读《金瓶》说女人之二)

           是谁使潘金莲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是谁造成了潘金莲的悲剧人生?有人认为,就是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武松.也有人认为,潘金莲本性淫荡轻狂,心肠狠毒,自己作孽,与人何干?更不能把英雄武松与她拉扯一 ...

  • 灵素之问 | 阳旦汤千年误(上)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3月8日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判断< ...

  • 灵素之问 | 阳旦汤千年误(下)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3月10日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第三,两 ...

  • 行书 误笔牛赋 (黄滔)

    杨敬科书法工作室 误笔牛赋 王献之缋画弥精,变通可惊.失手而笔唯误点,应机而牛则真成.用是饰非,既擅一时之妙.持功补过,爰垂千载之名.当其围扇羽轻,素缯薄.搦金管以如涌,露秋毫而似削.莫不伫思翔鸾 澄 ...

  • 嘎子继续卖红酒,1块9一瓶包邮,他还能赚几十?

    最近"潘嘎之交"这个词,在网络上一直很火,本来明星卖货不是奇事,如果东西确实好大家买了反而会感谢他的推荐,可卖假货就是第一次见了.嘎子哥因为假酒一事,被官方点名批评,本以为他会改邪 ...

  • 老农民误入期货 倾家荡产 有家不敢回

    说一说十几年前我亲历的一件事情. 老董是个农民. 我最初见到老董,是在我的交易室.一个朋友带他来找我,说想做期货,咨询一下我.当时见他面黑衣糙,胳膊夹着把大雨伞,长筒雨鞋,完全是一副农民模样,便有轻视 ...

  • 聪明易被聪明误, 那些真正成事的人, 看起来都有点“傻”

    中国人有句话叫"聪明反被聪明误".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说过:"自作聪明的人是傻瓜,懂得装傻的人才是真聪明." 不难发现,生活中那些看起来"聪明&quo ...

  • 纠正“床前明月光” 千年之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由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五言诗,人人儿时早已学过,而且朗朗上口,三岁孩童也烂熟于心.但是,能够正确解释它每一诗句意思的,却为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