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茄子:遥远的夏日当家菜|原乡
日前因故归故乡,弟弟做了一份戳茄子,一个大饭盆,一大盆,几乎被我一个人就着酒吃掉了。
戳茄子,是我故乡乡村夏日一种古老的茄子食用方法。
戳茄子做法很简单,就是将茄子在饭锅上蒸熟,加盐,酱油和猪油,然后用筷子把茄子划拉成条,浸泡在由不多的酱油、猪油和盐构成的汤汁里。
茄子有很多做法,南北方各有胜场,但戳茄子的做法,想来并不大众流行,在我故乡之外,我从没有见过甚至听过故乡这种食用茄子的方法。我出生在北京的女儿很喜欢吃茄子,但她从来没有吃过她父亲故乡的戳茄子。
我也很久很久没有吃过戳茄子了。但这戳茄子,曾是我童年少年时期,夏日的当家菜之一。
我故乡多种茄子,小时候祖父曾育茄苗卖与四邻八村的乡民,而这一育种栽培乃至看着茄苗成长,到给茄苗用小竹竿支撑以防风雨的记忆,至今历历在目。
不过,故乡过去的茄种,都为长条形。长条形的茄子,正适合故乡的那种茄子食法,戳茄子。
过去人民公社,一切都要小心打理,才能勉强度日,戳茄子,其实就是精细度日的产物。
过去夏日菜少油盐少,甚至连烧火的柴火也少,怎样高效合理安排饮食,是个挑战。
夏日故乡茄子盛产,紫色光滑的条形茄子,挂满了菜地。但茄子吃油,烧茄子没油不好吃,而那时农村,油是最金贵的东西之一。于是,戳茄子就成了最经济合理的做法之一。
煮米饭时,把洗净的茄子放在饭盆里,搁在蒸格上蒸,饭熟茄子也熟,一举两得,先省了烧茄子的柴火。
饭煮熟后,把蒸格上的茄子端出来,滴上几滴菜油——注意,过去戳茄子加油,是以滴计,然后从盐罐里捏几粒粗盐——过去烧菜用的都是粗盐,粒大,然后用筷子划开蒸熟的茄子,让油烟与汤汁化在一起,而汤汁便慢慢渗进了划开的茄子,一盆戳茄子于是成了夏日全家午饭桌上的主菜。
有时也会蒸茄子之前,先把油盐加在盆里,都可以。但许多人家在蒸熟后加,是怕蒸茄子的过程,油盐会被饭锅沸腾的汤水带走。
在我记忆之中,彼时的戳茄子,味道并不好吃,但胜过豇豆。不好吃的原因,就是油太少,而且过去都是菜油,菜油不加热,有股特殊的味道,我不是很喜欢。比豇豆好吃,是因为划开的茄子,油盐比豇豆更容易渗进,入味。
虽然戳茄子并不是美味,但总胜于无菜,或者就着咸菜吃饭——今天的年轻人是无法想象鱼米之乡也曾有过的苦难日子的。但架不住每个夏天每天都吃。别说是油水很少的戳茄子了,就是山珍海味,每个夏天每天都吃,也会厌倦的啊。所以,我小时候其实并不喜欢吃戳茄子。
1980年代我北上求学,“惊见”圆球如地雷的茄子,觉得开了眼界。写信回家报告北方的茄子长得像地雷战里的地雷,家人都不信。祖父种了一辈子茄子,也只种过长条形的茄子,没见过地雷般的茄子。
地雷般的茄子,自然不能像故乡似地做戳茄子,只能切丁切块炒着吃。不过,我对这些切丁切块炒着吃的茄子还是很喜欢的,其实,故乡也会把茄子切块炒,但北京的大食堂里与少年时故乡小灶最大的区别,就是油水足,所以味道好了。
后来故乡经济条件大有改善,夏天依然吃戳茄子,但加的不再是有特别味道的菜籽油,而是用猪油。猪油是故乡人的大爱,茄子加了猪油,酱油,其味道之鲜美,是当年用生熟菜籽油所无法比拟的。此番回家,我一人几乎吃了一大盆的戳茄子,用的就是自家熬炼的猪油,那味道,真是┅┅
弟弟做的戳茄子,一下子勾起了我诸多回忆,也唤醒了我的味蕾,唤醒了我远去的记忆。以后,我在北京,也可以用猪油、酱油一起做个戳茄子了。
关于老朱煮酒
更多分享,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