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升级:记叙文的叙事如何步步升级,形成精彩看点?
文 陆九奇
陆九奇:写作教练 “作文跟我练”实训主讲人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个道理对青少年而言,不写一段时间的记叙文,是绝难深刻体会到的。叙事文是如何步步升级,形成读者喜欢的看点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涉及到“叙事结构”这个概念。虽然对中学生来说,这个概念不大常见,但理解并不难。
所谓叙事结构,可以理解成叙事过程中,对事件中各种因果关系即情节,在叙述先后、详略等方面的精心安排。这样做的好处,可以将一件事写得更精彩,体现更强大的叙事能力;即使是一件小事、平常的事情,也可以因叙事结构的精心安排,而给读者带来更精彩的阅读体验。
比如叙述一件事,常见的叙事结构是因果式,沿着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时间线去写,以完整地向读者交代整件事,在这种叙事结构中,事件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将其中的关键性情节、最大的冲突呈现出来,形成了一种稳步向前、情节逐渐升级的过程。
但是,这一叙事过程本身,是容易造成平铺直叙的印象的,尤其对初学习作的人来说,所以想要步步升级,需要融入一定的描写,做一定的渲染,从而减缓行文的节奏,以降低叙事的速度,为后续即将到来的精彩情节做缓冲;或增添一些铺垫性的情节、设计悬念,来增加文章的起伏。
1.融入描写,控制节奏
和叙述相比,描写会让文章的节奏很快降下来。
当你在叙事的时候,每一句话都体现一种变化,而作者的笔触停在某处,进行精心细致的描摹时,读者的阅读速度也会相应降下来,体现一种不变。
除非读者选择对描写视而不见,选择跳读,而直奔故事情节,否则作者以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是最容易控制行文节奏,进而控制读者的阅读节奏的。就像我们在爬山时一样,如果只是以攀登的速度为目标,那么腿脚快的人可以很快登顶——这是叙述的手段可以完成的,快速讲完一个故事还不容易吗?
但是,在登山过程中,偶尔停下去环顾一番,欣赏不同高度时的周身风景,将周围的花草树木纳入眼中,去欣赏——放在文中,就是以描写的手段去展开,甚至以新奇的比喻等修辞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或以联想、想象等来充实文章的内容,那么读者阅读到核心情节的时间就会延后,就像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中的首尾一样,开始时作者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这是因为被眼前的景致所吸引,才做了这种意外的停留;文章的主体主要写出的是作者观赏盛开的藤萝时的所思所想,甚至涌起对往事的回想;而在结束时,“我不觉地加快了脚步”——看,正是对风景的欣赏,让作者的脚步做了一次较长时间的停留。
2.增添铺垫性情节,或将一悬念贯穿到底
除了第一点中的“加入描写”,以降低节奏之外;我们还可以在全文的核心情节揭示之前,给出一些相对次要的情节,来延迟读者与核心情节的见面——对一篇600字的文章来说,如果开篇后100字,读者就对全文的关键情节了然于心了,文章势必失败。
道理很简单,一旦读者见到了最渴望见到的情节,他的阅读就宣告结束了,不会再给你多少时间去看后面的内容。就像我们看一部90分钟的电影,最精彩的高潮部分如果在前30分钟就出现,那后面的一个小时,你让观众怎么忍受?当然,制作精良、用心制作的电影,肯定比一篇记叙文要复杂很多,内设的精彩情节可能不时出现,以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但最大的看点,一定是延后的,不会很早出现。
所以,在六七百字的叙事文中,我们也可增加一些枝叶性的情节,如铺垫性的文字,来拉长整个事件的进程。
此外,则是对悬念的巧妙使用。初学者对悬念的使用是简单的,比如在文章开头以问题出现,如“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这样的悬念显得简单,作文高手会将一种悬念式贯穿到全文中,就像萧乾在《枣核》一文中那样,将“枣核到底有什么用”这个悬念,延伸到文章快要结束,才告诉读者。读者也带着这样的问题,一直去文中查找,直到作者的朋友细致交代,读者才和作者一样——恍然大悟。
仅仅意识到是不行的,须充分训练,才能写出好文章
我想说,悬念作为一种重要手法,不仅是开篇时简单的一问,一些类型的文学作品,如刑侦故事、推理小说等,可以制造连续的悬念,从而维系读者的好奇心。这在我们的记叙文中,也是可以借鉴的,换言之,对悬念的使用可以扩大到全文,作为叙述时最大的一个技巧。
作文练习须借助工具,让文章更出彩
3..抒情也可以延缓节奏,造成核心情节的延迟出现,但要慎用
抒情作为记叙文中的手段,只能是辅助性的。毕竟,记叙文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手段的。不过,初中生喜欢抒情,善于抒情,可能与青少年时期人的情感容易爆发相关。
从文章的角度去看,如果以细腻的抒情,而不是夸张的直接抒情,也可以有不错的效果,但抒情的段落过长,容易给人造成不佳印象,所以建议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