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学理念≠新教学行为
唐少华
新的课程改革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但是,要切实有效地推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从根本上说必须让每位教师把新的教学观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新的教学观念不等于新教学行为。观念可以传授,可以通过讲座等形式进行传播,但是,教师掌握了新的教学观念并不等于他们就具备了新的教学行为,因此,构建起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实际中,当教师们听了一个报告或讲座,对自己的教学观念确实有点触动,但是,他们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又习惯于自己原来的做法。“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会偶尔遇到陈旧的、束缚人的想法和习性。”所以,不少教师“听听激动,回来不动”,还有些教师明确地说,理论可以接受,讲得也很有道理,但是具体如何操作?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对学生是好的,但是在课堂上如何操作,正如前几年各种媒体都在喊,向素质教育转轨,但是一线的教师总会向:那么素质教育怎么搞?一线的教师不仅需要新的教学观念,更需要符合新理念的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模式,让教师掌握这些新的教学策略,边实践、边研究、边学习、边深化。因此,搭建新教学理念与新教学行为之间的桥梁,应该是切实有效地实施新一轮课改的重要环节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关键的一个环节。本文就搭建这个桥梁提点看法,供同行们参考。
一、改变培训方式:参与式培训。
为了推进课改,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进修学校等都启动了新课程的培训。但是,这些培训,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原因有三:第一、培训方式单一,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讲座式,教授上面讲,学员下面记。“这种观念与方式脱节的培训,不仅不能有效地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反而成为强化教师错误教育观念的‘榜样’”第二、培训的内容单一,侧重于讲授新理念,忽视对策略知识、教学流程的培训,这是因为这些学者本人侧重于理论研究,不熟悉中学课堂,也可能是因为这些具体的操作性、策略性知识不能登大雅之堂;还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观念改变了,教学行为自然就改变了。第三,培训教师单一,应该多让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做主讲,专家教授可以在边上作评价,作分析,让教学理念扎根于课堂,扎根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之中。新课程培训本身应该符合新的教学理念,应该为一线教师作示范。首先,培训教师应该多层次,既有大学的理论工作者,也要有一线教师的实践工作者,作为培训机构,更应该多从学校基层发现骨干教师,让这些骨干教师走上培训讲坛,让他们谈对教学新理念的认识,对教学新理念的理解和操作,他们的谈话内容可能更贴近基础教育的实际,受训的老师也更容易接受。其次,培训的内容上应该多些操作策略知识培训,这是构建理念与行为联系的中间桥梁。[美]梅里尔·哈明著的《教学的革命》,他谈到学生参与学习的时候,就非常具体提出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策略,设计了5个教学流程。一线的教师看了以后,觉得可操作,马上就可以到课堂里去尝试。[美]LindaCampbell等著《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此书中对每一种智能的教学都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策略。而目前我们各种各样的培训中,这种具体操作策略、操作流程,都很少涉及。有效地培训也应该要大大增加这方面的内容。最后,改变培训方式,多采用参与式培训。它是体验式的一种,“它强调通过培训者与学员双向以及多向交流、互动的方式,充分运用灵活多样、直观有趣的各种手段,调动学员积极充分参与各项活动,在参与中掌握一定的知识,发展一定的技能,并形成一定的态度及价值观。它在实践中体现为意识与行动两个方面的参与,包括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尽管由于受时间、空间、人员等方面的限制,但是,教师培训必须尽可能地采用这种培训方式,这是因为:(1)可以将学员现有知识、经验通过交流充分展现出来,利与培训者与学员之间相互吸收、相互学习,而且在反思中生成新知识;(2)这种培训本身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教师亲自参与体验,便于在实际教学中迁移操作。参与式培训本身就是符合新的教学理念的教学行为,让教师在参与中学习、体验、感悟,便于促进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在讨论中受到启发,在交流中生成新知识,在反思中矫正行为。参与式培训还可采用案例教学形式,来自于教学实际中的案例,提供给大家分析,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理论依据,思考这种行为的变式,丰富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这种既有理论又有实际的教学方式,教师容易接受,也乐于接受。
二、加强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模式。目的在于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在培训内容的选定上,更能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既可以邀请大专院校的理论工作者进行讲座,也可以是围绕学校近期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探讨,还可以围绕着某一专题的进行系列培训。如我校进行的班主任系列培训,每月一次,既有班级管理理论培训、也有班级管理策略培训、还有案例分析;又如新教师(五年以内)的教学技能培训,也是每月一次,系列进行。第一次是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我采用参与式培训形式,提出第一个问题:在你的课堂上,学生有哪些学习方式,请你列举出来,越具体越好,越多越好。然后小组交流共享,接着教师总结学生学习方式的类型。第二个问题是:你在讲,你认为学生在听吗?一个学生在发言,其他学生在听吗?怎么做才能提高听课的效率。请大家讨论,总结出有效听课的技术。步步深入,层层探讨,教师也很有兴趣。之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教师又列出了十多种方法。最后,我要求受训教师根据今天所学到的学生新的学习方式,设计一节课的流程。教学技能培训的第二次,就是要求教师将近一个月来新流程实践的体会谈出来,四人小组交流。并要求他们说出这样做的教育教学原理是什么?接着进行变式,产生新的操作策略。系列培训,可以让教师做到边操作、边研究、边学习、边深化。
校本培训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既可以是集中的参与式培训;也可以是日常工作的互相探讨。新的课堂流程设计好,请其他老师到班上来听自己的课,提出修改意见、互相探讨、互相学习。
校本培训的主讲者也可以多种类型的。有校领导、有骨干教师、也有新教师,这既可以达到学校资源共享,又可以使培训更接近学校实际。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本培训这一形式,帮助教师把教学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
校本培训立足于学校实际,从教师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战略高度出发,本着前瞻性和实效性、专业知识与教育研究、实践活动与研究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其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更强。
三、开展专题研究。
1、专题的确定:可以是理论问题,也可以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如试卷讲评课如何上得更有效益,围绕着这个问题,我校各个学科组都开设了一堂课,全校教师参与听课,并进行评课。评课要求说出这样做的利弊,这种做法背后的理论依据,然后由各学科组长总结出试卷讲评课的基本流程,再反馈给学科组的老师讨论、实施,并逐步产生变式,丰富其教学策略。再如,我校还举行过探究学习策略的研究,各学科组先进行了有关理论的学习,然后结合某堂课进行操作策略的设计,并向全校教师推出公开课,全校教师参与听课、评课,然后自己试上,自己总结。
2、专题研究的形式:既有理论学习,包括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也有课堂操作策略的设计,包括讨论、设计、展示、总结等等。专题研究,针对性更强,教师精力更集中,对于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更有效。
四、教育理念措施化。
许多教育新的理念,教师不容易接受。学校领导有责任把它转变为具体的行政措施,以行政命令形式颁布实施,要求教师先执行,再慢慢地体会理解这种做法的道理。如反思学习法,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就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教学反思有助于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为此,我校明确规定,每个教师每周必需有两个课后反思记录,学校每月检查一次。对于学生,我们要求学生每天晚自修的最后20分钟,作一日反思,把当天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反思;每周最后一节课的20分钟,要把一周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反思,并填写好《反思表》。到一个月结束,把这四张《反思表》再发给学生,让他们再复习反思,要求学生做到日反思、周反思、月反思。许多教师开始不理解,有抵触情绪,学校领导进行说服,强制执行下去,到现在,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已养成了反思自己,反思学习的习惯,已经成为自觉行为,他们从中也体会到这样做的益处和道理。
学习能力、学习方法都是习得的,这一教学理念,要转变为教师的行为,还真不太容易。因此,我校规定40分钟的课堂上,学生练习的时间必经保证10分钟以上,练习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包括听、说、读、写、演、做等等。通过学科组长、学校领导的检查监督,这一观念已基本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了,课堂效益也大大提高了。
理论转化为行为,并不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许多新理念必经有那些“实践能力”较强的领导、骨干,将其转变为具体可操作、可考核的行政措施,才能将其贯彻落实。成功智力理论,就把“实践能力”单独作为一种智能,这也表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天生具备这种实践智能的,这种能力也需要培养、训练。这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操作能力、操作策略,尤其是符合新课改的新理念的教学操作能力,更需要实实在在的培训。只有这种操作策略培训到位了,新课改才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