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到现在我都背不下来,为什么能到“孤篇盖全唐”?
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是被上天眷顾的宠儿,张若虚应该能算一个。
历史上的诗人浩若烟海,但能留下姓名的却并不多,《全唐诗》中记有诗人二千二百余人,收录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诗,这对于有着近三百年历史,诗歌文化达到中国历史顶峰的唐朝来说实在是不算多,相信有很多诗人都消失在了历史的茫茫尘埃里,无声无息。
张若虚也差点成为了其中之一,如果不是他写下了《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相对于某些成名已久的诗人动辄成千上万字事无巨细的介绍不同,他只有十个字: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
仅此而已,只知道张若虚的人生历史为约670年—约730年,开元年间尚在世,除此之外,也只在《旧唐书·贺知章传》中提了一下,不过是因为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一起号“吴中四士”。
张若虚只传世了两首诗,一首是《代答闺梦还》,另一首便是被誉为“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代答闺梦还》唐·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代答闺梦还》是一首五言长律的闺怨诗,除首尾两联外,余皆对仗,被评为艳丽工整,是上承齐梁、下开盛唐的优秀作品,对于盛唐诗歌的兴盛也起到了不亚于初唐四杰的作用,只是他的其它诗作都已沉睡于历史长河中,实为憾事,幸而还有一首《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七言歌行体诗歌,“歌行”,是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属于古体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以七言为主,也有五言、杂言等,有着叙事的特点。比较有名的有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李白的《少年行》、《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歌行体通常都比较长,比如《琵琶行》有八十八句、《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唐代最长的歌行体诗歌是韦庄的《秦妇吟》,长达二百三十八句,估计让韦庄自己背一遍他都会面露难色了。
《春江花月夜》也有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看起来不是特别长,但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背不下来,那么它为什么会受到如此高的评价,被认为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孤篇盖全唐”呢?
意境之美
《春江花月夜》开篇即不凡,很多诗词的名句一般都出自中部或尾部,而《春江花月夜》并没有进行铺垫,直接就是大笔一挥,描绘出一幅气势恢宏、浩瀚壮丽的春江月夜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种开局大气磅礴的写景是妥妥的名诗路数,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登鹳雀楼》王之涣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江雪》柳宗元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王之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
先远望,心生豪迈之际,将视线移到近处,开始看细节: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这种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描写,随着诗人的笔墨点动,给人身临其景之感,而描绘景色的文字又是如此优美,从而创造出一个澄清透明、如梦似幻的幽美世界,让人不自觉的便沉醉在这恬静的夜色之中。
接下来的诗句继续围绕着月亮这个主题来描写,从观月到问月、到感月、到想月再回到观月,情绪不断的堆砌漫延,虽然最终仍然回到观月这个原点,但是内在的气氛和精神却已经发生了改变,得到了升华。
哲思之美
写景的佳作比比皆是,《春江花月夜》能够引起关注,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它跳出了传统山水风物的描写套路,发出了问号: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发出了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由观月上升到了哲学的思维层面,正如那句经典的“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做什么?”一样,开始探索起人生和宇宙的终极奥义。
从立意这一方面来看,《春江花月夜》在诗词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影响了其后的众多诗人们。
语句之美
《春江花月夜》中的文字都是极美的,它并没有采用华丽的辞藻,而是以平实的语言取胜,却又组合得意味无穷,读来给人以美的享受。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不知道崔颢所写《黄鹤楼》中的句子“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有没有参考张若虚诗中“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两句,但是两者之间高度相似,有理由相信崔颢至少借鉴了张若虚的神韵和意境。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不足之处
虽然《春江花月夜》美不胜收,但从“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开始,又落入到了闺怨诗的俗套,张若虚用了大量篇幅去描写一位思妇的心境体会,虽然用字用词也是非常唯美,但难免给人意象陈旧的感觉,与前半部分宏大的气象实不可同日而语。
这可能也是宫体诗难以避免的问题之一,不过要严格去要求唐初的一首诗歌似乎也确实有点勉为其难了。
其实《春江花月夜》一开始并没有受到多少关注,一些收录它的诗集也不过当成普通的诗来看待,一直到800年后,在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胡应麟在《诗薮》中才首次对其给予了赞扬:“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吟》上,而世代不可考。详其体制,初唐无九无疑。”
其后,清末文学家王闿运再次点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诗、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
正是这一次大V的点评使《春江花月夜》正式受到了大家的关注,而“孤篇横绝”之语不知何时也演变成了“孤篇盖全唐”。
而近代诗人闻一多则留下了“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评价。
总的来说,《春江花月夜》既有极瑰丽而清致的景,也有极悠远富于想象力的遐思,更有极深刻让人沉迷的哲理,形成了情景交融、外景与内情的完美结合,并通过有规律的换韵,达到悠扬婉转,充满韵律美感的吟诵体验,确实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不过,即使《春江花月夜》受到如此多的赞誉,我个人却并不认为它能达到“盖全唐”的高度,在我心中能有此成就的只有李白的《静夜思》,《静夜思》不仅“盖全唐”,更超越了所有的文学体裁,是所有顶峰上的顶峰,是中国文化中最独一无二的存在。
理由?因为它的名字叫《静夜思》。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