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四个新教学观
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确立新的教学观,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教学行为转变的前提。教学观念转变到什么深度,教学行为就能转变到什么程度。
一、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课程观决定着教学观,课程观的改变必然带来教学观的解放。新课程的课程观是: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此时的课程就不仅仅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在不同的教育情景中,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个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和诠释,更对内容进行不断变革和创新,从而转化为适合自己的课程。教师和学生都是构成课程的组成部分,作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
新课程观下的教学就不仅仅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而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教学的过程因此而成为课程内容不断生成的过程。课程也因此变成一种动态生长的文化。课程层面的这种变革。必然引发教学层面的彻底解放,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个性化创造实施的过程。
二、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更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没有交往和互动就没有真正的教学发生。交往是教学的本质。在教学中师生积极交往、互动,双方相互交流、启发、沟通、补充、完善、不断生成新知,并伴随着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和对获取知识的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师生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互教互学,在双方不断平等对话中,同时教与被教,在交往中实现角色置换、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和交流。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显现,个性才能得到舒展和张扬,创造积极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与学生一起去感悟和理解、交流与分享,个人的专业在交往对话中成长,生命的活动不断得以提升。师生多向交往、互动、互惠,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断形成,维系教学正常进行的情感纽带不断结成。
三、教学不只是注重结论,更要注重过程
结论显现的是学科探究的结果,过程展现的是学科探究的过程与探究的方法。教学结论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教学过程是指达到这个目的或结果所必须经历的活动过程。对二者的任何一方偏废都是不可取的。
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这是不容置疑的。同时注重学生是怎样获得这个结论的,如果这个结论是通过记忆和背诵取得的,它的价值是有限的。而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选择、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结论不仅是多样的、丰富的,而且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也得到很好的开发和体现。
新课程把过程与方法本身列为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只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发生矛盾,学生认知产生困难和障碍,打破学生原来的认知平衡;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尝试解决新问题重建认知平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丰富的探究体验,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挫折和失败,但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珍贵的。这种成长的经历和体验能使一个人的能力、智慧乃至性格、习惯逐步走向成熟。
四、教学不只是关注学科更关注学生的发展
学科教学不能凌驾于教育之上。传统教学最大的失误就是只教学生读书、写作、计算,而不教学生如何快乐地生活,教学过程不能提升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发展,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解题的机器。
新课程强调:关注每一位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关注“人”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关注学生:
1.关注每一个成长的生命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人,发展的人。尽管他们各方面的表现不尽相同,兴趣爱好、学习方式、个性特长、发展趋势也不尽相同,作为教师要关注的是学生生命的成长,尊重差异才是真正的尊重。
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活动中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不同的情绪情感表现,充满爱心地去赏识每一个学生。学生厌学的原因很多,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教学方法的不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为什么蕴藏着丰富智慧的知识被教师教得那样枯燥、乏味,失去了知识的活力。你用什么样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学生,学生就会发展成你眼中的“定型”。教师最大的快乐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学生心灵、人格成长的地方,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课堂教学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因素。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显现教学内容中的教育成分,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表现。伴随着知识的获得,学生应该越来越有社会责任感,越来越有爱心和同情心。教师要用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灵,让知识教学与心灵人格同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