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起源及神话故事传说
古,距今远矣,距时尚远矣,是时间的概念,但更是心理的一种时间尺度。好古之人,爱琴之人,不肯随波逐流,不肯相信时间可以改变永恒的美。他们固执地坚守着,心里充满悲愁,也充满欢乐。众人以为自己是明智的,因为他们现实;好古之人也以为自己不糊涂,因为他们有固执的梦想。到底是谁超越了生的病痛和烦恼,各有各的标准和道理。执着于古的人们,当然是迷恋被时间之浪淘洗之后留存下来的精华,以为它们的美得到了肯定,它们已经具备了不朽的证明,想把超越依托于这种不朽,可是这与当下的眼光不合。人不爱它们,于是,古便被当下抛到了一旁,而爱古的人却正因此而超越了时俗。
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那时,生产力的进步使得先民有更多的精力从事精神、艺术活动。祭祀活动的发展、原始乐舞的诞生为琴、瑟、鼓、埙等乐器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虽然古琴出现的具体时代至今没有确实的证据,但是作为一种乐器,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它的产生必会受到社会生产技术的限制。也就是说艺术的产生源于实践,因此研究古琴的起源必须探究有利于^琴产生的技术基础和审美倾向的土壤。作为一种审美的手段,古琴的产生同样有其历史源由,古琴作为一种艺术,其产生必然有一个从非艺术走向艺术的过程,我们应该追溯她的历史源头。在探讨古琴产生的偶然性时,往往会想到是因为古人在使用弓箭或者是某种纺织工具时,发现弦在经过弹射时会发出悦耳的声音,而使人感到愉悦的感觉,才将弦固定在木头上而改制成了琴瑟之类的弦乐器。关于这个观点,许健在《琴史初编》中对这种可能性曾加以论述。
弦乐器出现的最重要物质基础是制作弦的蚕丝的养殖和生产。我国是举世公认的蚕丝的起源地。考古证明,在良渚文化时期(约公元前3300至前2200年)已有家蚕的养殖,而这个时期与虞舜所处的年代大致符合,因此,可以说约在虞舜时期,中国人已开始养蚕。自那时起,琴弦一直以蚕丝制成。丝弦的特点在于韵味淳厚,柔和饱满,敏感细腻,这正是其他质材无法取代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许多古琴文化研究学者、专家,都比较倾向于琴产生于虞舜时期的观点,同时大量的古籍资料中提供了相关的文字记载: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熟,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婪舞知其德.闻苴诺皂廿苴行也。
刘籍《琴议》中也说:
是以舜操五弦之琴,其辞日:“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在另一部典籍《尚书·尧典》中是这样描述的: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以上是根据考证记载的古琴的起源,而在我国的民族神话故事中,古琴的起源同样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一天,伏羲巡视到西山桐林,只见金、木、水、火、土五星之精,纷纷飘落在梧桐树上。顿时,仙乐飘飘,香风习习。继而又见瑞气千条,霞光万道。天空彩屏开处,祥云托着两只美丽的大鸟,翩翩降落在那棵梧桐树上,其余诸鸟纷纷飞集在各处树上,朝着两只美丽的大鸟齐鸣。伏羲见到如此奇异现象,忙召来辅佐他的木神句芒问究竟。
句芒笑着对伏羲道:“这两只最大的鸟,就是凤凰呀!”伏羲惊异道:“原来就是凤凰啊!”两人正说时,只听见那两只大鸟“即足即足”地叫起来了,旁边的百鸟也都一齐叫了起来,仿佛朝拜一般。
句芒又指着说道:“这个叫起来声音‘即即即’的是雄鸟,就是凤。那个叫起来声音‘足足足’的,是雌鸟,就是凰。它们有六像:它的头像鸡,它的颔很像燕,它的颈很像鸿,它的尾很像鱼,它的身很像龟。天帝看看,像吗?”“果然像。”句芒又道:“对凤凰还有一说,头圆像天,目明像日,背偃像月,翼舒像风,足方像地,尾五色俱全像纬,,这也叫做六像。”
伏羲笑道:“据我看来,这个六像,有点勉强,恐怕因为凤凰是个灵鸟,特地附会出来的,不如前那六个像准实。”
句芒又道:“它还有五像:头上的文彩,仿佛像德字,翼上的文彩,仿佛像顺字,背上的文彩,仿佛像义字,腹上的文彩,仿佛像信字,胸前的文彩,仿佛像仁字。戴德,拥顺,背义,抱信,履仁,所以说它是五德俱备的灵鸟。”
伏羲道:“我听说凤凰为百鸟之王,所以百鸟都跟着它,这可信吗?”句芒道:“这跟我们跟着天帝一般,十分可信。天帝今日亲眼所见百鸟朝凤凰,那是因为凤凰是中央神鸟,所以它称百鸟之王。”
伏羲道:“我听说凤凰能通天祉、应地灵、律五音、览九德。它非竹不食,非醴泉不饮,非梧桐不栖。而今,不仅五星之精下降,而且云托凤凰来朝,此树必是桐林中的神品,堪为雅乐。”
句芒道:“有其应者,必有其德,天帝所言极是!地上树木林莽千万种,只有梧桐树才能招凤凰。用此种神木作乐器,必历千年而不衰。”
伏羲听木神这么一说,大喜过望,于是,朝那棵桐树拜道:“皇天降祉,施民以乐。”礼毕之后,他令人砍伐那棵桐树而归。
伏羲仔细端详着神树,然后按33天之数,将梧桐截为三段。他用手叩上段,其音太清;叩下段,其音太浊;然后取中段叩之,其音清浊相济。
伏羲大喜,便将中段桐木浸在长流水中,经历了八九七十二个昼夜后,卜得吉日良辰,请来妙手神工造乐器。
神工不知怎样下手,伏羲便吩咐按周天365度之数将桐木削成三尺六寸五分长,又按四时八节之数,定为后宽四寸,前阔八寸,然后按阴阳两仪之数定下高度,外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内按宫、商、角、徵、羽五音安上五根弦。随后又依百鸟朝凤凰的情景编创了《驾辩》乐曲,供弹唱。每当人间庆贺丰收和节日的时候,人们便用伏羲提供的熟食,用他帮助编织的鱼网,打捞出水里的鱼,烹调出美味佳肴,摆成丰盛的宴席。在宴席当中,大家还要弹奏伏羲发明的乐器,高唱他创造的乐曲,其乐融融,令天神们羡慕不已。
后来,王母娘娘在天宫瑶池宴请天神,为了欢娱,特调来伏羲创造的乐器当场演奏。天神们见这乐曲动听,乐器奇特,便依来历将它唤作琴,取当今凤凰为百鸟之王象形之意。因又是第一次在天宫瑶池见到这新物件,便将伏羲所创的乐器称为瑶琴。
从此,人间便有了古老的乐器——琴。由于它是东方天帝伏羲创造的,故而中国的琴艺举世瞩目,历千年而不衰。
幸亏古琴是诞生在东方,如果在西方,伏羲造琴的神话可能就变成了这样:上帝说,要有琴,于是有了琴。
霈灏摘编整理于七徽琴社和韵馆
2017年3月8日
--
FROM 1.1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