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艾坪村:一棵藤茶先苦后甜的秘密
记者 曾思洁 李朋
特约通讯员 糜力 袁锦胜
藤茶要用两杯水来泡,一杯开水冲泡,一杯白水尽饮。
碗口溢满,冲泡开的藤茶,味苦,再饮一杯白水,味甘。
“这穷乡僻壤,亏了这一棵茶才有得现在的'甜’日子。”今年42岁的安祥洪是艾坪村的村主任,微信取名“塞上藤茶”,每天朋友圈里就发一件东西——藤茶。
事实上,藤茶并非他一个人的事业。而是整个黔江区邻鄂镇艾坪村的“金叶子”。
藤茶的来头可不小,10斤“生叶龙须”售价高达1000元,是带动整个艾坪村致富的“顶梁柱”。
藤茶学名显齿蛇葡萄,是一种野生藤本植物。主要生长在海拔800—1300米的高山地区自然环境中,而且对环境、气候要求较为苛刻。用它制作的藤茶,因含有一种天然植物霜,其有效成分主要是黄酮,又被称为“黄酮之王”。
艾坪村本不是一个贫困村,2014年,村里建卡45户245人贫困户,到2019年,这45户贫困户均全部脱贫。仅有3户近年来因病致贫的贫户。
但2016年以前,艾坪村的村民收入其实并不高。
“条件差一点的,一年收入千把块钱。”安祥洪告诉记者。农村没项目,农民就只能墨守成规地每天望着自家一亩三分地,吃饱喝足后就安于现状。想致富,根本是“痴人说梦”。
要想改变现状,跳出现阶段的束缚,就必须给艾坪村“量身定做”一个新的农业项目。
安祥洪经过多方面考察发现,藤茶目前具有非常大的销售市场,而艾坪村海拔1050米,拥有种植藤茶的绝佳环境。
打铁要趁热。
安祥洪毫不犹豫地从张家界引进36万株藤茶,种植面积达200亩。
万事开头难。
光引进藤茶,由谁来种植呢?传统农村守旧思想严重,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低,更何况没有技术支撑,种植藤茶绝非易事。
安祥洪一方面向黔江区农委汇报,另一方面则在村里挨家挨户进行沟通,对有意愿种植藤茶的村民进行技术培训。经过自身努力与黔江区农委的帮助,艾坪村的藤茶种植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实事证明,安祥洪的奔波没有白费。藤茶的收购价格逐年升高,销售渠道贯穿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
藤茶一下子就成为村里的“香饽饽”,曾经“不待见”藤茶的村民,甚至主动找到安祥洪讨教种植藤茶的“秘诀”。藤茶种植面积逐渐从200亩,发展到500亩、1000亩,种植范围从艾坪村扩大到整个邻鄂镇……
2017年11月,村里成立重庆市黔江区览码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采取全村村民持股分红构架,财务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联合社注册资金215万元,投入集体资金29.8万元。有16名在职职工,并于同年年底完成集体经济确权登记、土地流转和选种引种工作。
“村民可以通过流转土地或是种植藤茶获得收入。有的村民担心销不出去,就通过务工获得报酬。”安祥洪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长期在这里务工,一个月的收入有2000多块钱,还有五、六亩地流转给基地,一年四季算下来,还是有两万多的收入。
不仅是艾坪村,现在整个邻鄂镇都将藤茶视如“珍宝”,藤茶已经成为全镇最大的一个绿色产业,并注册“碧之藤”商标,发展品牌农业。当前藤茶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总产值700多万元。带动全镇200余农户参与,每年能为这些农户增加15000元的收入。
“接下来,艾坪村还将通过建设'一村一品’农旅融合田园综合体,助力乡村振兴。”安祥洪告诉记者。
苦累皆尝定会有回报。
如今的艾坪村,已然过上了“苦后回甘”的好日子。
藤茶小知识
藤茶又名霉茶、白茶。《诗经》中称为古茶,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归为藤茶,沿用至今。
《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藤荼清热解毒,降暑生津,祛风湿,强筋骨。《中华本草》载:藤荼清热利湿、平肝降压、活血通络,强筋壮骨藤茶属葡萄科,与人们所熟悉的葡萄是亲戚。
藤茶的成茶,外表发白,象岩石表面长的白色的苔,初喝入口极苦,但回味甘甜,那种苦尽甘来的感觉,往往会使你精神一振,继而口齿清爽,津生留香,所以土家人又称之为“管家婆”。说这茶苦口婆心,像是当家的主妇,深深地烙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
藤茶的主要功效
藤茶,是我国药食同源文化的典型体现,被称为三降食品(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藤茶中含有的蛇葡萄素黄酮,还有“天然抗生素”的美誉。北京江中药物研究所研究藤茶长达15年,取得了10多项国家专利,两个新特药批号,涵盖抗菌消炎、保肝护肝、降糖、降脂、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等多个方面。
饮藤茶,对人体作用有:
1.清热祛火,清咽利喉;
2.醒酒护肝,应酬后饮用,次日清晨不头晕头胀;
3.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
4.预防糖尿病眼病;
5.加强机体抵抗力;
6清除自由基,祛斑养颜,延缓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