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霞:过年穿新衣
今年寒假儿子回家很迟,担心他回来买不到合适的新衣服,我便提前去店铺里侦查,看到中意的便偷偷拍下来发给他看,让他选一套。谁知他在电话那头说“妈,随便买一套得了,我很忙,哪有功夫选?再说,我都多大了,还要穿新衣服过年?”听着这小子漫不经心的话,想起了我们小时候对新衣服的热切甚至执着盼望,不免又是一番感慨。
“大人望插田,小伢望过年”,因为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对我们女孩子来说,新衣服的“杀伤力”尤甚。那时家家户户都穷,孩子多的人家一件新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接,我们家只有两个小孩,又是一男一女,所以父母亲每年都要想方设法为我和哥哥做一套新衣服。
记忆中最早过年的新衣服是由裁缝师傅上门做。每每刚进入冬天,性急的母亲总是第一个把师傅请到家里,师傅住上三五天,做好了我们的新衣服就赶往下一家。新衣服的样子和材料已记得不很清楚,但总归是花衣花裤多,穿在身上,小小的我就像一只花蝴蝶。
后来,一个亲房姑姑搬到了我家隔壁,我称她“华姑”。华姑也是作裁缝的,于是我“近水楼台先得月”,依然是村里最先拥有过年新衣服的女孩子。这时的新衣服大多是“灯芯绒”料子,以红衣服蓝裤子或绿裤子居多。华姑心灵手巧,总要在红衣服上花点心思,或是装饰点花边,或是做个新颖的荷包,我的新衣服往往成为其他女孩子羡慕或效仿的样子。新衣服做好了,我就掰着手数日子等大年初一到来。正月里穿着它,美滋滋地拜年走亲戚总要脏得不成样子才肯换下来。
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班上转来了几个特别漂亮的女同学,她们的脸白白嫩嫩的,手伸出来也是干干净净的,羞得我们把自己的“乌鸡爪”拼命往袖口里缩。她们的衣服更好看,都是我们没见过的式样,装扮得她们像小仙女一样。听说她们的父母都是“公家人”,她们的衣服都是买的。“公家人”是什么我不知道,但衣服可以买到漂亮的却牢牢记在了心里。这一年快过年时,母亲又买好布料叫华姑帮我做好后拿给我看。我一看,又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第一次觉得难看极了,于是哭着喊“太丑了,我不穿”,母亲只好重新扯了一块布,又叫华姑赶工做出来,我当然还是不满意,哭闹不止。母亲气急了,举手要打我,一向好脾气的父亲连忙拦住她,又宽慰我“你倒底要么样的衣服?你说出来,爹一定办到。”我扭着身子,抽泣着说“我要买的衣服。”
第二天,是腊月二十八,母亲丢下繁重的家务,牵着我到街上一家一家店铺去找,终于买到了我心仪的衣服。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件粉红色的罩衣,领口和袖口滚着荷叶边,胸口一边绣着几朵黄色的绿色的花,一边绣着两只五彩斑斓的蝴蝶,它的扣子不是我常见塑料纽扣,而是泛着光芒的金属扣。我一见这件衣服就立马爱上了,再也不愿移脚。那个新年,我自然又成了“焦点”,在同龄女孩艳羡的目光中高高昂起头,像一只骄傲的孔雀。
这件衣服我一直穿到小得塞不进去,才依依不舍地送给了小表妹。从此,我的过年新衣服再也不用劳烦华姑了,年年都是到街上去买。从丝棉袄到羽绒袄到呢子大衣,我一直走在我们村时尚最前沿。村里的奶奶婶婶们数落母亲“惯吧,看你把女儿惯成么样!将来长大了么得了?”母亲总是笑笑,“就斗一个女儿,总要满足她哒”。
现在,家家户户生活条件好了,新衣服不再是过年的专利,只要愿意,天天都能穿新衣。但临近过年,人们还是会习惯性地为家人添置一套新衣,延续流传千年的传统。而我,则更多地是为了纪念那一段执着于新衣服的岁月!
作者:熊文霞 黄梅县实验小学教师
围炉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湖北黄梅民间文化和旅游的自媒体,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东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
推荐链接:
镜 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