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越:人间喜展开镰笑
加关注
微信号:caojingjun19731216
“小暑南风十八天,满畈稻谷正黄圆。家家户户办箩筐,铁匠铺里忙铸镰……”
这首民谣在我的故乡不知唱了多少代人。唱得稻禾穿起了绚丽的衣裳;唱得稻谷涌起了金浪;唱得白米酿造出醇醪的美酒……
在我少年的四五月青黄不接的日子,乡亲们用野菜敷日,女人眼巴巴地扳着手指从谷籽落泥的“谷雨”数起,一直数到“夏至”到“小暑”节。孩子们一天往田畈里跑几次,望着稻田的禾苗开始出现金灿灿的颜色,喜气洋洋地跳着、喊着:“稻子黄了!稻子黄了!”
一个人的面临宏大神秘的一生时,就是面临一次次收获的喜悦,经历了早稻的收割,一年中一个人的生命便向前挪动了一大步。
家家户户都躁动起来了,卧在门口的黄毛狗也昂起了头,摇摆着尾巴,连系在大树下老黄牛也加快了反刍。人们舒开了笑脸,忙着准备谷筛、箩筐、稻场、稻基、石磙……
铁匠铺里的炉火熊熊。穿着兰色帆布工作服的老铁匠,用长柄钳子从炉火中挟出旧镰刀放在铁凳上叮当叮当敲几下,然后投向水桶里“哧”的一声,立即升起了一阵白烟,冷却后用钢锉加工,一串串镰齿斩新齐艳,用起来既利索又轻快。
我们这里有开镰前“尝新”的风俗,家家户户吃“粉蒸肉”,喝一、二盅骚酒,补补身子好去开镰。据说这“尝新”与“东坡肉”的故事有关。原来黄州人吃红烧肉,就是有点油腻,吃得伤人。苏东坡同妻子王润之琢磨,怎样使红烧肉不油腻人、不孬人?他们吸收了四川烧肉的优点加以改进:先把猪肉放进锅里煮熟后切成方块,放上调料后再蒸烂,吃起来不但味道鲜美,而且不感到腻人,朋友们吃了赞口不绝。后来,这种办法传到鄂东,传到黄梅,成了开镰前“尝新”的佳肴。
人老一秋,谷熟一夜。头天夜里下了一场雨,第二天稻谷就黄得更快。有的稻穗由于颗粒饱满,禾杆撑不住,再加上一夜的风雨一扫,稻谷就伏在地上,炽烈的阳光照射伏在田里的稻杆就闪闪镀亮。田畈里一派金黄,伴随着软绵、清爽的雨风,荡漾在乡间上空,那温馨的稻香钻进了人们的鼻孔,呈现出一派的欢乐气氛,悠扬的吆喝声从村庄的东头喊到村庄的西头:“开镰喽——开镰喽!”
四、五点钟的光景,女人们就起来煮鸡蛋、煎油饼、烫油粑,孩子们闭上眼睛懒洋洋边吃油饼边跟着大人下田畈,直赶到他家二斗坵人才醒。这里,不见人影,只听见嘴喳喳的说话声。不一会,东方露出熹微的曙色,晓风赶跑了残月,只见满畈伸张背脊和挥舞着镰刀,把那一颗颗饱满的金色的谷粒变成一个个祝福的文字,跳跃在农民的餐桌上。
中午时分,正是恶阳当顶,孩子们蹲在田里像企鹅般的一步一步往前挪。身边的大人半弓着腰,左手拦稻入怀,右手挥镰刀,只听见嚓嚓嚓地响,一排排稻禾倒在身后,整整齐齐地睡在稻桩上。农夫们顶着毒日的炙烤,汗湿衣衫,一阵南风跑来,撩开农夫的衣襟,他们轻伸起腰,让凉风吹爽。割完一坵田,人们三三两两来到就近的树荫底下小憩,碧绿的树叶为农人撑开了一把大伞。他们在荫凉树底下,有的仰起脖子喝茶,有的靠在树旁叭哒叭哒在吸烟、讲故事、谈笑话,年长的讲三国演义,中青年侃半素半荤,吸引邻居的农友也赶来避暑凑热闹。他们围在一起,露出光亮的背脊,脸上的笑纹像犁铧翻开的泥沟,一浪高过一浪,那舒心、那神志,至今在我的脑海里烙下了很深的痕迹……
作者 :胡越,笔名河边柳、荆芥,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报刊发表散文随笔80余万字,格律诗词300余首。诗文入选多种选本。作品《一个村庄的记忆》获“华夏情”一等奖;《黄州访古》获《散文选刊》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出版散文集《河道弯弯》和续集《细流涓涓》。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湖北黄梅民间文化和旅游的自媒体,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东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