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俊:小池区一中旧事 (一)初识母校
小池区一中是我的母校,它座落在县城南部的长江之滨,地处湖北、安徽、江西交界处,是一个鸡鸣三省的地方。据《县地名志》记载,1975年撤区并社的时候曾属刘佐公社,叫刘佐公社中学,那时只设高中班,人们习惯称作“刘佐农中” 。1981年高中停办了,改招初中班,1984年撤社并区的时候,那里又归属小池区,才更名小池区一中,是一所初级重点中学,招王埠、杨塘、段窑、刘佐、小池五个地方的学生。
我考上这所学校的时候,人们还叫它刘佐公社中学,接到录到通知书的时候,在村子里曾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它是一所重点中学,每年1000多名考生中,只招两个班共100名学生,要考上它真的不容易。
开学那天,一家人特地起了个大早,因为学校离家有近二十里远,父亲想趁凉赶路。 早早地吃过早饭,父亲一头挑着那只特地请细腊哥花了一天时间打的小木箱,一头挑着铺盖卷起程,我打着黑晴雨伞紧紧地跟在父亲后面。一路上,父亲汗如雨下,那件白汗衫湿透了,紧紧地粘在身上,差不多可以绞出水来,但父亲依旧很高兴,他边走边给我讲他所知晓的刘佐公社的历史:
“刘佐公社是一个长江冲击平原,因江堤刘佐口而得名,因为它濒临长江,历代都是军事战略要地,元末朱洪武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的时候,刘佐就是两军争夺的据点;明末抗清将领左良玉多次与清军在刘佐口进行战斗。刘佐是太平军活动频繁的地方,现在的胡家营、谢家营、戴家营都是当年太平军驻营的地方。”听了父亲的话,我不禁对这所陌生的学校充满了期待。父亲说,他要是再送我上两次学就好了,我有些疑惑:“怎么再送两次学就好了?”“再送一次就上高中了,还送一次就上大学了。”父亲话里充满着期待,每一条笑纹里都透着喜悦。
当我和父亲到达这所学校的时候,原来的期待化作了深深的失望。这所小池区的最高学府,校园到处都长着齐腰深的草,几乎连路都看不到。说它是学校,其实也就一共三排平房,这三排房子成同字框排列,有两排是座北朝南,一排是座西向东的。南边的那一排红砖红瓦的房子,是老师宿舍,是三所房子里面比较新的一栋。北边的这排房子,墙是各种大小不一的青砖砌成的,屋顶上的红瓦已经变成了褐色,这房子似乎已经有些年头了,这所房子的中间部分是教室,东头和西头分别是男女生宿舍。那排座西向东青砖黑瓦房,房子比较低矮,南半是老师食堂,教师食堂边有一口池塘,北半是学生厨房。房子前面的空地上有一口井,井边有一座水塔,水塔边有一个用水泥砌的大水池。潜意识里,我不禁感叹:这学校只不过比我们破旧的村小大些罢了,连围墙都没有,也许叼着一根香烟就可以围着学校走一圈,教师食堂如果炒辣椒,全校园打喷嚏。
帮我交好报名费,给我整理好床铺,父亲带我在街上转了转,他经常到公社开会,对这里很熟悉,他边走边告诉这是什么部门,那是什么厂,一圈逛下来,我发现这所谓的街,其实就是两条路交叉成“十”字形,路的两边设些职能部门和工厂罢了,但在当时应该算是比较繁华热闹。父亲到商店里帮我添些生活用品,再送我回学校。他对我叮嘱了又叮嘱,然后就夹着挑东西来的扁担,回家了,看着父亲渐渐远去的背影,我知道从此我就要一个人在这里学习、生活了。
作者:程俊 黄梅县实验小学教师 黄冈市作协会员 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网》、《黄冈日报》、《鄂东晚报》、《东坡文艺》、《黄石周刊》等报刊平台。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魏鲜红
主编
唐亚红
执行主编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湖北黄梅民间文化和旅游的自媒体,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东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