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杀了李广剩余的独子李敢,第二年他就死了,死得蹊跷?
霍去病杀了李广唯一剩存的儿子李敢,第二年他病死了,死的很蹊跷,对于他的死,两千多年来争议不断,据说在漠北之战中,他是喝了病死的牛羊污染的生水,得了瘟疫而死的。霍去病去世时年仅23岁,“绝无后”。
“光未死时上书曰:'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绝无后,臣光愿以所封东武阳邑三千五百户分与山。”——褚少孙在《史记》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中补记。
这是霍去病的异母弟霍光在临终前上书汉宣帝刘询的奏折。
霍去病为什么要杀李广的儿子李敢?
这要从飞将军李广之死说起。
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挥师漠北。他支出10万大军,让卫青、霍去病率领直插匈奴本部,霍去病率领5万军,李敢为校尉。但是汉武帝并没有让李广去。
作为秦朝大将李信后代的李广,坚决要争取参加这场战斗的机会。
李广有勇有谋,擅长骑射,自认为是匈奴骑兵的克星。他多次打击匈奴,曾率几千骑兵就击退了十几万匈奴大军,匈奴兵对他闻风丧胆。
匈奴骑兵大举入侵上郡时,汉景帝派近侍宦官跟李广去视察。宦官带着几十名骑兵遇到3名匈奴人,几十名骑兵被射杀全军覆没,宦官也身受重伤。宦官跑到李广面前诉说情况,李广根据经验分析,这三人一定是射雕的人。李广带着百名骑兵去追,为死去的士兵们报仇,他亲手射死两个,活捉一个。可就在返回时突遇上千匈奴骑兵,被匈奴兵误认为是诱敌骑兵。李广的手下有些恐慌,李广十分冷静,反对逃跑,敌众我寡,逃跑肯定会败亡。他下令让手下到距离匈奴军队二里的地方,解下马鞍休息来误导匈奴兵,让匈奴兵认为是大军压境。果然匈奴畏惧不敢进前,当匈奴的白马将军前去侦查时,也被李广射杀。上千匈奴骑兵吓得半死,在夜半时分,偷偷撤离了。匈奴便将李广称作飞将军,很长时间不敢南下。
还有一次,李广从雁门出击匈奴敌众他寡被活捉。匈奴把他放置在两匹马的中间的网上,李广躺在网上闭目养神寻找脱身的时机。
大约走了十多里,早瞄上了旁边一个匈奴骑兵骑的好马,李广假装死去。趁匈奴兵查看时,一跃飞上马背,狂奔数十里,数百名匈奴骑兵也未追赶上,李广顺利与所属部下会合。李广单枪匹马所向披靡从众多匈奴兵中冲出脱身也算够厉害的了。
有勇有谋的李广,最遗憾的事就是没有被封侯,最感兴趣的事就是攻打匈奴,一提起打匈奴,他立刻像打了鸡血般精神抖擞。李广曾对星象家王朔说过:自汉朝攻匈奴以来,我没一次不参加,可各部队校尉以下军官,才能还不如中等人,然因攻打匈奴有军功几十人被封侯。我不比别人差,但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这是什么原因,难道是我的骨相不该封侯吗?还是本命如此呢?”
“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史记》
当汉武帝倾举国之力发动漠北之战时,李广已经60多岁了,在古代算是老寿星级别了,若不参加这次大战斗,就更没有封侯的机会了,对李广这将是终身遗憾,他还指望这一战能实现封侯的目标呢。可是这次打漠北,李广连个候补人员也没捞上。
他那个憋屈就别提了,但他不放弃,“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地飞将李广进宫多次向汉武帝请求随行。汉武帝看着他那张布满皱纹的面孔怎么也不答应,后来李广一而再再而三地请求,好事多磨,汉武帝就点头同意了,让他出任前将军。
可是,汉武帝却秘见卫青说,“李老头太老了,运气又不好,不能让这个不祥之人直接去和单于拼杀,别让他耽误我们活捉单于的大事”。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史记·卷一百九·列传第四十九》)
卫青听后,拍胸脯保证,“放心吧陛下,我有招支开他”。
汉军出塞后,卫青活捉了一个匈奴兵,知道了单于的驻地,他带精兵直奔单于而去,临行前却命令李广和右将军队伍合并,从东路绕开单于,去缺乏水草的地方,然后迂回包抄摧毁单于主力。
李广一听,有些不满,直接找到卫青说:“我的职务是前将军,您却命令我从东路出兵,况且我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几天是一场灭匈大战,机会难得,我愿做前锋,先与单于决战。”
卫青咬紧牙关不同意,他却让丢掉了侯爵任中将军的公孙敖跟自己去活捉单于。李广气的脸都变成猪肝色,觉得很失面子,也很失望。但他依旧不放弃。他要求卫青改调令,还是被卫青坚决拒绝:
卫青对他下行军文书曰:“速去右将军部队,照文书办。”
李广又气又恼,长叹一声不辞而别。他与赵食其合兵后从东路出发,绕啊绕,结果犯了路痴,不知画了多少圈圈。卫青在前线与单于斗的正欢,谁知道狡猾的单于脱逃了,卫青连他根头发也没抓住,只希望李广能突然出现,截住单于。但终究让他失望了,李广没能及时在约定地点和卫青会和,他还在画圈圈。最终导致单于彻底逃跑了,没有完成汉武帝活捉单于的计划。
卫青率军往南追击匈奴,当渡过沙漠时,才碰见李广与赵食其的军队。他送上干粮和酒带来安慰,目的就是想了解李广迷路的情况,好给汉武帝写战后汇报。
李广硬着脖子没理他。
卫青就令李广的幕府人员去受审对质,做笔录上报。
素爱部将的李广气呼呼地说:“这与校尉们何干?都怪我迷路,就让我去受审吧。”
又说:“我和匈奴作战达70余次,好不容易有机会对抗单于,可是大将军把我支走绕远路,还迷了路!天意如此,我活了60多年,从没这么窝囊过,怎么能让那群刀笔吏污辱。”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说完,带着满腔的羞愧气愤加绝望,拔刀自刎了。司马迁对此感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军中哭声一片,听闻的百姓也纷纷落泪。
李广的儿子李敢,听闻事件始末,血气上涌,“若不是卫青任意调离我老爹,怎能有我老爹晚节不保,自杀身亡的惨剧!”,一万个复仇决心在胸中回荡:“老爹本有三个儿子,大哥李当户,二哥李椒都死了,唯剩我这一个儿子,杀父之仇就有我来报了!”
当时李敢的上司是霍去病,李敢爵位关内侯。霍去病是卫青同母异父的姐姐卫少儿的儿子,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卫子夫的弟弟。
为报仇李敢就寻了个机会去刺杀卫青,刺杀没成功,只是刺伤了卫青。大概李敢在很大程度上是畏惧卫青背后的靠山吧,对此,司马迁发出感叹: “李氏陵迟衰微矣”——李家真是后继无人,怪不得会败落衰微啊!
卫青对李广有亏欠之心,又向来对人宽宏大量,就瞒下了自己被刺的事。但是卫青的外甥,血气方刚的霍去病却无法忍受。霍去病是被他的单亲妈妈卫少儿带大的,他的父亲霍仲孺抛弃他们母子另娶妻生子了,生了霍光。霍去病能有今天,主要是靠着他的舅舅卫青和姨夫刘彻的栽培,舅舅如父,他怎能让部属殴打自己的舅舅。
一年后(前118年),在甘泉宫狩猎时,霍去病在众目睽睽之下射死了李敢。
霍去病向汉武帝请罪。汉武帝就让可爱的小鹿背了锅,他对外声称“李敢狩猎时被鹿撞死”。
“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史记·卷一百九·列传第四十九》)
有人看到这忍不住大跌眼镜:
汉武帝怎么会说谎包庇霍去病呢?
原来,1、当时卫、霍两家是汉武帝的大红人,受宠程度超过任何大臣,汉武帝怎会为了李敢去处理霍去病?再说霍去病杀死李敢后就连忙向汉武帝请罪了,若真要论起李敢的杀父仇人,还得追根到汉武帝身上。
换言之,李敢为了报仇藐视了朝廷, 汉武帝如果真追究李敢的话,定个攻击上司罪或者谋反罪,李敢也是得掉脑袋。再说李广是自杀,李广虽对卫青有怨言,并没有上升到仇恨卫青的地步。
2,如果说报仇的话,血亲复仇在西汉多了去了。杀父之仇焉能不报?参考《春秋公羊传》,可知上下都支持 “有仇必报”。再看(《礼记·檀弓上第三》):
“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意思是,杀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哪怕在大街上遇到仇人,也要奋力杀之,做不到就没人味。
所以说,报血亲之仇在当时那个年代有舆论支持,大众支持,是符合道德标准的。李敢为父报仇和霍去病为舅报仇都是合理的。汉武帝自然可正大光明包庇霍去病。
这样的事例可参见东汉的赵娥孝女、西汉的淮南王刘长等。
霍去病射杀李敢后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霍去病杀了李敢后,没有付出任何代价,他虽然在李敢死后一年就死了,看似有某种巧合,其实这是正常的。
霍去病长年累月在外征战,透支了身体。18岁时霍去病就被武帝任命为剽姚校尉,跟着卫青抗击匈奴。他年轻气盛有着永不服输的劲头,和卫青一样善于长途奔袭、乐于闪电战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为了追击匈奴常常昼夜在马背上急行军上千里,很难按时吃饭。就拿漠北之战来说,霍去病一马当先,消灭匈奴左贤王部主力七万余人,把匈奴赶到狼居胥山与姑衍山。
长年累月的出征导致他身体劳累过度,加上环境的艰苦最终病死,实际上他属于自然死亡。如果他死于阴谋的话,司马迁对这位大英雄的死会有详细记载的,而不是只通过霍光的上书得出“病死”二字。
而传说霍去病喝生水染瘟疫不可信。
霍去病去世是在漠北之战后的两年,如果说是得了瘟疫的话,不科学。瘟疫感染会间隔两年再爆发?再说那么多将士喝感染的水,如果有感染,古代医疗条件落后,不得死大批将士吗?
对霍去病的死汉武帝很悲伤,对其风光大葬,陪葬茂陵,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还把他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形状,纪念他攻克匈奴的奇功,让匈奴留下“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的叹息。唐德宗时追封霍去病为古代六十四名将之一,到了宋徽宗时将他配享汉武帝庙廷。
对于李广、李敢,后世唐朝皇帝李渊、李世民佩服他们的勇谋,追认他们为自己的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