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君然播讲)养眼睛,先补脾!清代林珮琴的方子,补脾治眼
(以下文字,曾经在前几天推送过。作为以上音频的文字内容,贴在这里,供您对照收听。)
其实,翻开中医古籍,我们会发现,眼睛不好的时候, 以脾论治的经验,比比皆是。
这不,在《类证治裁》里头,就有这么一则小医案。
《类证治裁》,是一部清代医书,作者是林珮琴。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临床著作。
一次,林珮琴医治一个妇女。
这人啊,产后心情郁怒,估计也是婆媳关系紧张、夫妻关系不合所致。时间一长,这个人就犯病了。
什么病呢?一开始,眼睛发红、发涩,接着就开始肿痛,连睁眼睛都睁不开了。
怎么办?很多医家都觉得,肝开窍于目,再加上患者产后郁怒,所以肯定和肝郁化火有关系。于是,就用了大量的疏肝解郁、清热化火之剂。结果,效果不理想。
最后,患者找来找去,找到了林珮琴来医治。
林珮琴是怎么看的呢?他认为,患者的问题虽然在于肝,但是根源却在于脾。这是典型的肝强脾弱啊。
于是,林珮琴就写了一张配伍。药材用的是什么,医案里是一清二楚地记载了。至于用量,却没有记载。但见——
砂仁、陈皮、白茯苓、白术、天麻、炙甘草、菊花、川芎、山栀子、草决明、大枣。
与此配合,还有一个外用的熏洗方,用药蚕沙、夏枯草、冬桑叶、菊叶。其中的菊叶,现在很少用了,它是可以清肝明目的药材。
结果,患者用这个配伍,很快就控制了症状,到最后完全康复。
这里头到底怎么回事呢?
我们从林珮琴用的那些内服药来入手分析——
砂仁、陈皮、白茯苓、白术、天麻、炙甘草、菊花、川芎、山栀子、草决明、大枣。
这里头,很明显,是两队药材。其中一队,入脾经,是健脾的,包括砂仁、陈皮、茯苓、白术、炙甘草、大枣。很显然,它们在一起,共奏健脾益气、行气消胀之功。
第二队,很显然,是入肝经的,包括菊花、川芎、天麻、栀子、决明子。它们在一起,奏清肝去火、平抑肝阳之功。
也就是说,在传统的清肝解郁的疗法之上,林珮琴注重健脾益气。
这是什么道理呢?
熟悉中医理论的人都知道,脾属土,肝属木。木,能克土。木克土的状态,也会发生演变。如果脾土太虚弱,肝木对脾土的克制,就会变成所谓的“乘”,形成“土虚木乘”之态。所谓的乘,意思是就是,过分地克制,使劲儿地欺负你。
医案里的患者,产后想必是脾胃虚弱。在这个时候,偏偏又家庭不和,郁怒不堪、肝郁。她的脾土太弱了,肝木一看,好,我正愁没处发泄呢,那我就使劲儿欺负你,于是就形成了肝气过旺,木气乘土。也即是说,患者此时之所以肝火上炎,目赤肿痛,肝气横逆,原因之一,是脾土太虚弱。这就好比一个人比武打雷,他的对手太弱了,他就开始逞能,忘乎所以、飞扬跋扈。
另外,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能生化气血的脾土过分虚弱,令肝血得不到补充。脾作为气机升降之中枢,它的虚弱,也导致肝气升发不畅。所以,在肝血不足,肝气不畅的情况下,患者日久就肝郁化火,火势上炎。
总之,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脾。
我这么解释,你懂了吧?
因此,治疗的关键,不在于清肝去火,而在于健脾。这就是所谓培土制木。脾强了,对肝木形成了一定制约,它就会收敛一些锋芒和火气了。
这就是林珮琴,为什么在配伍中,大量使用健脾益气药的缘故了。
你看,眼睛的问题,说到底,又牵涉到脾土了。你说脾和眼睛之间的关系,密切不密切?
我为什么把这个东西详细写出来呢?
我就是想提醒您,如果你也是一个,眼睛干涩、红肿、涩痛,或者说视物不清,视线模糊,用眼之后感觉到十分疲惫的人,同时还脾气易怒、容易烦躁,我建议你反思一下,看自己的脾胃消化好不好。比如说,你在有上述问题的同时,大便不规律,便溏,总爱跑厕所,或者腹胀、食欲不振,那你就该从健脾做起。脾土强大,可以制衡肝木,培土制木,你的问题说不定就可以得到很好地改善。这是基于中医经典藏象理论,得出的建议。
当然了,诊断脾虚肝旺之候,是一个十分专业的事情。患者脉象,往往是弦脉,但可能偏弦缓、弦细。舌苔,可能是白腻的,也可能略黄。患者多伴随消化不良的症状。这些辨证,在专业中医人的眼中,不算什么难题。所以,非专业读者,最好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文中所述方药。
总之,中医里头的学问,说起来,都是很有意思的。中医是医学,更是哲学,也是人生之学。我们研究中医,就是在研究这个世界,研究人心和人性。你说是不是?
好了,关于这个,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