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第19讲
第十九讲
词的谋篇 ·《八声甘州》
今天还是跟大家交流两个内容:谋篇和介绍词牌《八声甘州》。
一、词的谋篇
“谋篇”顾名思义,就是谋划词的篇章结构。这里所说的谋篇,是对词的整体章法而言。
词的章法大抵来说,有抑则有扬,有开则有阖,有宽则有紧,有象则有意,无偏用者。至于提与顿、承与转、顺与逆、正与反、虚与实等行文之常法,也多为词家所常用。除此之外,前人有专从“小令”“中调”“长调”诸多体式分别叙述其章法特色的。清沈祥龙 《论词随笔》:“小令须突然而来,悠然而去,数语曲折含蓄,有言外不尽之致。” 就是说,小令要起的清新,结的绵长,短短的几句话要曲折含蓄,要有言外不尽之意才行。今人詹安泰也认为:“小令须简净,中调须停匀,长调须顿宕。总之,贵变化,忌平直。”填词谋篇常见的有以下十种方式,我们逐一的来介绍。
1、铺垫
“ 铺垫”是词中最常见的谋篇方式。词是抒情诗体,为了抒情,词人往往先以景物或者事物来铺垫、衬托,使其融情于景,然后才直抒胸臆,情景交融,上下辉映,从而取得更好的抒情效果。
唐宋词作中,有很多作品都是用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铺垫”方式。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本词大意: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这首词,上阕写景:秋塞风物;下阕抒情:秋塞相思。范仲淹是苏州人,对北方的季节变换之“异”自然敏感,这就为抒发乡思作了必要的铺垫,这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来由。而“四面边声连角起”的紧张防务形势,万峰千嶂,落日孤城、防守不易的地情,又为下阕“燕然未勒归无计”作了很好的注释。正是因为有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景物作铺垫,才使得“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情感显得十分真切动人,具有着一种撼人心魄的悲壮之美。
2、直注
此法特点是:文气直注,不加穿插;纵多脱换,而主位不变。宋词中多用此法。柳永、苏轼、秦观、贺铸等人的词集中,尤不乏其例。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本词大意:我虽年老却聊发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我虽酒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象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在“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阕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还是一个“狂”字。这就是“直注”。
3、点染
点染式的特点是先点明主题,然后具体描写。如欧阳修《采桑子·咏西湖》十三首用的都是这种点染式的章法。其一云: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词一开篇便开宗明义地点出西湖“天容水色”的美好景象,下面则分别从白天、夜色两个侧面去具体描写。
小令如此,慢词同样可以如此。如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也是开篇就点明钱塘的“繁华”,然后逐次铺叙繁华的方方面面。点染有好多种手法,我们在前面已经详细的介绍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4、跳脱
词是饱和着强烈感情与丰富想象的抒情诗。为了避免芜wú杂与零乱,使情感显得集中、浓烈,词人往往会略去一些过程、叙述等次要的东西,只把一些重要的东西按照内在的联系连缀起来。这样一来,词在感情和想象的转移与变化上,就常常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景象,呈现着极大的深度与跳脱性。这种跳脱性的词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形象展开迅速;二是语意间呈藕断丝连、辞断而意属的状态。
如蒋兴祖女《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两三家。
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蒋兴祖女:宜兴(属江苏)人,父蒋兴祖,靖康时阳武令,金人入侵时死于国难。其女被金兵掳去,北行途中作词题于雄州驿。
本词大意:长空中,寒风翻卷朝云滚滚而去。朝行暮宿,千里途程,大地上,金兵驱载妇女迢迢而去。莽莽黄沙,一片白草,月光清冷地照着只有三两户人家的荒村,孤零零地,没有一点活气。大雁南飞,却不能为词人寄书信,倍加女主人公失去自由和国家之创痛。这种种愁思,郁结难解,使得愁肠寸断,简直达到日也愁、夜也愁的地步,那在燕山脚下的燕京(即中都,北京市)已经不远了, 回头遥望那难舍难忘的故国乡土,可要顺着此路回去就比登天还难了。
况周颐在《蕙风词话续编》中指出,这首词“寥寥数十字,写出了步步留恋,步步凄恻”之情。特点与“步步换景”的跳脱式章法不无关联。表面看来,词人忽而天上,忽而地下,忽而近况,忽而远景,忽而状景,忽而抒情,这中间省略了许多的过程与叙述,形象展开十分迅速,语意时断时续;然而,只要我们按照词中所显示的主题线索,即词人被掳而北去时的“百结愁肠”与渐行渐远的空间去领会,词人国破家亡、身为虏囚的深哀巨痛就不难理解了。
5、对比
对比,就是对照、对称,也就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从而增强艺术效果。
对比式的谋篇方法,在唐宋人的词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后主李煜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箩,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是今、昔境况的对比,是豪华的帝王生活与“日夕只以泪洗面”的“臣虏”生活的对比。这种对比,既有利于布局谋篇,也有利于抒写极度的亡国之痛。
宋人辛弃疾《采桑子·少年不识愁滋味》--(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本词大意:年轻时候不懂得愁的滋味,只是一味登高望远。登高望远,没有忧愁却为了写词勉强的说愁。到了现在,终于体会到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没有说。想说却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在这首词中,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6、陡转
一般说来,词中的情感常常是委婉曲折的渐进式。而“陡转”则不同,它是词人感情大曲折的结果。词人为了深化主题,往往在词的结尾处来上一个大转折,以突出词旨。这种“画龙点睛”法,构成了词在谋篇上的又一特色——“陡转”。 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周同甫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我们前面已经举例过,大意是: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把烤好的牛肉分给部下,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
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壮词”,当是词人当年在起义军中战斗生活的回忆。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 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采用的也是对比式的写法,具有同样的审美效应。
7、递进
作为抒情诗体的词,它所抒写的感情绝非凝固不动的。或由淡而浓,或由壮而悲,或由思而怨……即使是对所抒写的人、物乃至事件,也会有程度的深浅,语意的轻重,范围的大小以及时空序次的不同。而这种种不同,词人在谋篇布局时,就常常用“递进式”结构,不仅有利于组织文章,且极利于深化感情,取得较好的审美效应。这种方法在谋篇中是很普遍的。如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首词是抒写闺怨之情的,而闺怨又与惜春相交织,层层递进,词风深稳而妙雅。词中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浑然天成。总的印象便是意境幽深,不徒名言警句而已。词人刻画意境也是有层次的。从环境来说,它是由外景到内景,再以深邃的居室烘托深邃的感情,以灰暗凄惨的色彩渲染孤独伤感的心情。从时间来说,上片是写浓雾弥漫的早晨,下片是写风狂雨暴的黄昏,由早及晚,逐次打开人物的心扉。过片三句,“三月暮”点季节,“风雨”点气候,“黄昏”点时刻,三层渲染,才逼出“无计留春处”。
像这样手法写作的,还有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大家可以自己学习一下。
8、画面组合
词同诗一样,往往通过一定的画面来创造意境,抒发感情。在大多数情况下,或前景后情,或情景交替,从而推动着作品情感的起伏。但有时全词竟不着半句直抒胸臆的情语,只有由一个个景物组成的一幅和谐的画面,就是说,一切情语全以景语出之。至于词的思想感情为何,全凭读者透过画面去领会。
这种“画面组合式”布局,在唐宋词中不乏其例。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鳜guì)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是一幅水乡春讯的渔乐图。全由一个个景物组成,仿佛出自天然。然而,山光水色的明快,“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渔人身影,跳荡着轻快音乐的旋律,让我们看到一个遁迹江湖、怡情山水的隐士形象。所以,不言隐居之乐,隐居之乐自然而然就呈现在面前。
9、先泛后专
前半泛写,后半专叙,这是宋人多用的技法。苏轼的《贺新郎·乳燕飞》就是这样的作品,整个后段就只写了石榴。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本词大意:小燕子飞落在雕梁画栋的华屋,静悄悄四下无人,梧桐阴儿转过了正午。傍晚清凉时美人刚出浴。手拿着丝织的白团扇,团扇与素手似白玉凝酥。渐渐困倦,斜倚枕睡得香熟。此时不知是谁在推响彩绣的门户?空叫人惊醒了瑶台好梦。侧耳听却原来是阵阵风在敲竹。
石榴花半开像红巾叠簇,待桃杏等浮浪花朵落尽,它才会绽开与孤独的美人为伍。细看这一枝浓艳的石榴,花瓣千层恰似美人芳心紧束。又恐怕被那西风吹落只剩叶绿。来日如等到美人来到,在花前饮酒也不忍去碰触。那时节泪珠儿和花瓣,都会一同洒落,声簌簌。
词中表现的是一个女子的孤独、抑郁的情怀。上阕泛写了美人种种孤独的情境,甚至写到了梦境。而下阕则“另意另起”专写起了石榴花。不过,好像是写榴花而实际上依旧是在写美人,句句咏花,又句句拟人。像“芳心千重似束”,君来则为开怀倾诉,以及收花落泪等等,都是花、人难分的。
10、意识流动
“ 意识流”原是美国实用主义者詹姆斯的哲学用语。詹姆斯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从有连续性的“意识之流”中把他所注意的部分挑选出来而构成他自己的世界。西方的文学创作都广泛地运用了这种理论,并把它作为一种表现手法。而事实上,这种表现手法在中国的传统文学创作中。就早已经被广泛采用,特别是在以抒情见长的词的创作中,应用得尤为普遍,它往往是词人布局谋篇的重要手段。如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去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这首词跳跃性极强,采用的完全是意识流手法。开篇两句,上下问答,却又漫不经心、似答非答。因为问非真问,不过是词人的一个意念。答亦非答,仅表明词人意念中一种想象。正因为如此,所以接下来便让意识流向假设:“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当然无人知道春的去处,也无法唤取归来同住时,词人意识便又流向了与春有关系密切的黄鹂,又从黄鹂进而流向与黄鹂为伴的蔷薇花。而最后之谜仍是“春归何处?”了!全词意识之流显得颇为迷离,实则是遵循了“惜春”这一内线在流动着,只不过组织得十分巧妙罢了。
二、学习词牌《八声甘州》
1、 词牌简介:
《八声甘州》又名《甘州》《潇潇雨》《宴瑶池》。前后段共八韵,故名八声。长调,也属慢词。
2、格式:
《八声甘州》 双调九十七字,前后段各九句、四平韵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仄中平中仄仄平平句中中仄平平韵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仄中平中仄句中平中仄句中仄平平韵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中仄中平中仄句中仄仄平平韵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中仄中平仄句中仄平平韵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中仄中平中仄句仄中平中仄句中仄平平韵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仄中平中仄句中仄仄平平韵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仄中中读中平中仄句仄中平读中仄仄平平韵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平平仄读中平中仄句中仄平平韵
3、例词:
八声甘州(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苒苒--渐渐地)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颙yóng—仰慕)(恁nèn—那么;那样。)
八声甘州(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八声甘州(吴文英)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
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
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
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
问苍天无语,华发奈山青。
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
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靸sǎ-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穿(拖鞋)
八声甘州(宋·辛弃疾 )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年、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4、要点
1)内容:激楚苍凉的情调,不要过于缠绵, 以 苍凉为主。
2)用韵:前后段各九句、四平韵。
3)句式 :855446554,654557874。
填长调要注意的问题:长调,要诉说一个故事或者故事的一个部分,前后时间顺序、地点顺序要说的很明白,一般可以:上阕先写景,逐渐引导你要表达的情,下阕写情,要注意时间的顺序。可以回忆、也可以倒叙,但是一定要层次清楚。前面我们讲过诗跟词的区别,其中一条就是:诗不能有太阳雨,词可以九曲十八湾,长调就体现的更加明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