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崮山抗日根据地
艾崮山抗日根据地
艾崮山由艾山和崮山两个山区组成,位于蓬(莱)黄(县)栖(霞)三县的交界处。艾山挺拔险峻,主峰海拔814米,艾山山脉西北连着崮山山脉。崮山分南崮和北崮,北崮海拔542米,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瞩目。1938年2月,中共蓬莱县委成功地领导了蓬莱人民抗日武装起义,建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二路”。起义之后,部队就在艾崮山区学习、整训。为了发展抗日武装,经过一段斗争实践和实地考察,认为艾崮山一带群山环抱,地势险要,难攻易守,回旋余地大,便于与来犯之敌打游击;这里的人民勤劳勇敢,对我党我军感情深厚,阶级觉悟高,群众基础好;这里远离蓬黄栖三县县城,是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地方,便于我军安营扎寨。中共蓬莱县委和“第三军第二路”就选定在艾崮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
1939年3月,日军侵入蓬莱,根据中共胶东区委指示,中共蓬莱县委和蓬莱县政府主动撤出蓬莱县城,转移到艾崮山区。不久,中共北海特委、蓬黄战区指挥部也在艾崮山区建立,同月,蓬莱县委又在艾崮山区成立了中心区。至此,艾崮山地区已成为抗日军民的政治中心,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
为了加强根据地的建设,克服困难,坚持敌后游击战,中共北海特委和蓬莱县委在艾崮山根据地内采取了以下的措施:
在军事斗争上,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坚持分散性、群众性的游击战的战略方针,强调分散活动,实行敌进我进的“翻边战术”。第五旅十三团、十五团和北海独立团等部队和蓬莱县大队、独立营等地方武装,经常在根据地内外,开展游击战、伏击战;同时,大力发展“自卫团”、“青抗先”、“青妇队”等民兵组织,打击敌人,保卫根据地。
在统一战线工作上,根据“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成立了蓬莱县参议会,争取民主人士和开明士绅同情抗日,资助抗日;对国民党顽固派蔡晋康则坚持进行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在他们变本加厉,勾结日伪军,残酷杀害抗日军民时,我们就坚决地给予回击,迫使盘踞在上门家、大赵家的顽军逃窜。
在根据地建设方面,针对敌人的“扫荡”、“封锁”和“蚕食”,根据地加强了农业、民政、司法、财政、教育、工商、外贸和国防工业。1940年9月蓬莱县政府发布《减租减息暂行办法》。减租减息和增加职工工资,极大地调动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同年10月10日,蓬莱县政府在下薛家村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机关、部队和根据地的干部群众8000余人参观了展览,极大地促进了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国防工业也有了新的发展,根据地兴办了一批生产日用生活品和武器装备的工厂,解决了军民衣着和枪支弹药的急需。1940年下半年,蓬莱县政府成立了教育委员会,健全了行政区的教育机构,设立县立小学、民众教育馆及俱乐部,成立教育巡视团,举办小学教师训练班,实行“小先生”制。在根据地还创办工人补习学校,“理琪小学”、“抗日中学”。同时各村都办起了夜校和妇女识字班,有力地推动了根据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艾崮山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同仇敌忾,顽强斗争。为了抗日救国,父送子,妻送夫,一大批青年参军参战;广大妇女纺线织布,缝衣做鞋,慰问军队;儿童团站岗放哨、传递信件。尤其是根据地的民兵、自卫团,创造了各种灵活多样的游击战术,多次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不断打击、袭扰敌人,粉碎日伪军数十次的进犯和“扫荡”,涌现了一批像刘太东、吴曰凤、柳振玉、郭喜、李江、张行贵等英雄模范人物。艾崮山区民兵还荣获了“胶东民兵模范区”的光荣称号。
中共北海地委和蓬莱县委,在紧张的战斗间隙,不断加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到1944年底,在边缘区改造了50个村政权,在敌占区和游击区的129个村庄开展了工作。有了人民政权的支持,不仅保全了蓬莱县的石劈山抗日根据地,而且又创建了金果山、蔚阳山、巨山、峰山等4个小型游击根据地,从而改变了敌占区和游击区的形势。根据斗争形势的变化,蓬莱县委做出对敌斗争的新部署,一方面把靠近根据地、比较孤立的日伪军作为主攻目标,相机发动进攻。1944年3月1日,北海独立团二营在蓬莱独立营的配合下,一举攻克大黄家日伪军据点,活捉日军小队长福井三郎,毙、伤日军20余名,击毙伪军小队长、区中队长以下军政人员100余名。拔掉了号称“铜墙铁壁”的蓬莱县境内最大、最坚固的碉堡。之后,全县党政军配合主力部队,发起了强大的秋季攻势,一举摧毁了巩家、得口店、巨山沟、方里、马格庄、寺夼、栾家口、皇姑庵、龙山店、磕头崖等10个日伪据点,解放了全县百分之九十五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