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缘】杜永宏: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

文/杜永宏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深沉、平和、温暖、永久。从孩提开始,父亲就在我脑海中记忆犹新。小时候听爷爷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我们从山西大槐树的一个地方逃难背井离乡来来到这里——眉县营头第坡,地处秦岭北不远的一个小村庄,是人类生存的天堂,门前有一条霸王河,是从秦岭山里流出来,清澈透明,门前种植水稻,夏天的晚上都听见青蛙的声音和知了的叫声。

在我小时候,父亲是一位身强力壮的青年,养活着我姊妹爷爷奶奶这大小七口之家,爷爷和奶奶年龄也七十多岁了,我和弟弟妹妹都很小,家里全拼靠父亲和母亲在生产队挖地除草挣工分养家糊口,记得父亲带领队里的人去外地打工,搞副业,和村里的人们去石头河修大坝,给村里带来了收入,也给家庭多挣工分。父亲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利用霸王河里的石头,用攒子巧手打出来石条的长宽有形,供给了那些盖房子和修工程的地方,我每次看到父亲的手,有好多泡和伤痕,看在眼里,永远记在心中。那时候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父亲经常利用晚上时间偷着熬夜给人家修电动机,在那个生活拮据的年代,父亲自谋生计精神,我现在才感觉到,父亲有着惊人的奋斗毅力。父亲在队里不但干活出色,给队里打灌溉水井,也对农村用电知识略懂了一点,有时候干一些技术含量的活路,那时候生产队有个加工粮食磨面的石磨子,为了满足附近人和村里生活需要,父亲叫队长安排在磨坊给村民们搞加工,各种粮食小麦面粉和玉米榛子,还有加工大米的机器,压面机等加工机器,也在生活中干过各种重体力活路,记得父亲带领村子里的人们去外地宁强县打工,搞副业,给生产队挣了好多钱和工分。就这样父母起早贪黑,日出日落,养活着我们一家七口之家……

随着84年一股改革春风吹遍大地,迎来了开放,生产队集体财产分产到户了,牛和村里的所有东西将平均分到农户手中,那时候父亲就自己有了大胆的想法,就从信用社贷款购买了磨粉机,压面机,养牲口用的铡草机等加工设备,给我们村提供了粮食加工方便,也富裕了自己家的生活需要。记得85年,我那时候不喜欢上学,上到初一就回家了,在家帮着父母养牛养猪,每天和邻居几个伙伴割草,干家里杂活,最后帮父亲看管加工机械设备,也学会了操作,减轻了父母亲负担,帮着父母干活,那时候每年各个乡镇都有交流会,父亲就去摆摊卖面皮,或醪糟,麻花,用大枣和糯米糖蒸的那种,还卖油糕油条那种小吃,我在家和母亲加工,用自己的小麦粉做的面皮晶莹剔透,看起来都特好吃,渐渐到了89年,我也二十多了,父亲用积攒的钱,给我们家里,盖起来了两层楼房,那时候村里楼房也不多,我队里也就四家,村里随着栽苹果果树致富风刮起,我父亲开始也种上了苹果树经济作物,有秦冠、黄元帅、富士等几种果子,随着人们生活提高,果树发展的品种换代,我们苹果也卖不上价格。河下有块水浇地,父亲经常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有黄瓜豆角,各种小青菜,每天早上父亲早早起来,用自行车带着转村转乡,给家增加点收入,我九零年结婚以后,父亲让我们也分家过,给我说你也长大了,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想法,那时候我一家三口开始了自己的生活方式,随着在1995年,村里人们从周至引进了秦美猕猴桃新品种,改换种植猕猴桃产业园,父亲就开始把河下地种上了秦美猕猴桃,最后有了收入,经济收入比种粮食好多了,最后又在原上发展新品种,父母自己给原上也种了一片猕猴桃地,一半徐香家的猕猴桃,一半海娃家的猕猴桃,地里树长势很好,父母每天都在地里劳作,我每次从外地打工回来,找父母亲就直接去猕猴桃园,已经都成了一种习惯,然而这种习惯又让我有种说不出来的踏实,走到地头,远远的喊一声“爹妈”,父母都会答应一声,“唉”,然后我心里就有一股说不出味道,在园子里我陪父母说说话,看着父亲种植的桃长势旺盛,便和父亲坐在地头,听父亲给我慢慢讲种植猕猴桃的各种情况。看着父母喜悦的笑容,多少次告诉父母把园子承包出去,他们总说再种一年,给我们减少点负担,说现在打工也不容易,父母不太听我们的话,也就只能随着他们老人意愿心情去做,不过我给父亲说,一定要叫人去做地里活,慢慢已经形成了习惯,每天有事没事去看看地里的猕猴桃树,锄一下地里的草,那一片地成为我的牵挂,毕竟年龄也大了,忽然随着母亲的电话打来说一声,“吃饭了”,我和父亲回到家里,简单而有特调动胃口的午饭,就是妈妈的手擀面,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午饭都能吃两碗,是下地劳动的原因,还是喜欢母亲做的那个味道,吃完饭我和父亲坐在屋子里唠唠嗑,给我讲着如何去管好自己的下一辈儿孙,看着父母憔悴的身影,我不能在家照顾父母,经常奔波在外,默默把我思绪,带回我小时候……

现在我父母的身体随着年龄增大,父亲也是高血压病,情况也基本稳定,我们这一家人也是四代人了,曾孙子回家了,老人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开心,我也五十多岁了,也不想在外面干活了,回家去照顾父母身体,也算是回报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愿父母身体健康开开心心。也是给我们儿女的幸福。父母的爱,默默无声比海深,全心全意不求回报,有父母相随如获至宝,有父母常伴,一生安乐,他们为家操劳一生,为我们付出很多,希望未来的日子,父母照顾好自己身体,健健康康的,平平安安,往后余生,健康长寿。

作者简介:杜永宏,陕西宝鸡眉县,喜欢写些真实的农村话题,是一个业余爱好者。
(0)

相关推荐

  • 父 亲 / 文:吴瑞宗

    ☀ 主编:醉卧蘭亭:欢迎赐稿!本刊栏目:知青岁月||农民工故事|美文诵读|军旅岁月 描写父亲的文字,在古今中外都占有了太多的篇幅,父亲就是一个永远叙述不完的故事,严厉.宽厚.担当.付出,这些故事就像一 ...

  • 老父亲说旧事(下)

    尚谷临古画<百岁老人说旧事> (三) "昔日,村里取笑我读书无用的那些人,后代不好好学习,仍在农村."父亲说:"你爷爷不识字,让你九爷读过几年书.我上过大学, ...

  • 【郁氏文化】我的父亲(文/巩凤军)

    郁氏文化 我的父亲 爸爸辛苦了 文/巩凤军 平凡的父亲,不平凡的爱 我的父亲叫巩长青(原名巩子双),生前是位朴实的农民.虽然已离开我们多年了,但父亲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现在眼前,依然如昔:他那爽朗的笑声和 ...

  • 竺元平 | 父母的灵魂伴着我

    父母双亲离开我们已经有十几年了.十几年来,对她们的思念从未停止.而且随着我年龄的增长,父母情深在我心灵深处更显得弥足珍贵. 回忆往事,总觉得父母之间有着与众不同的夫妻情结.夫妻之间,与儿女之间有一种用 ...

  • 【037】“我的父亲母亲”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张庆林作品

    为梦中的母亲祈祷 张庆林(山东) 十年时间仅是一瞬间,但是,我仿佛像度过了几十年. 妈妈在世时,我与妈妈朝夕相处60多年,不曾离开妈妈那炽热的用汗和泪水搭成的苇房间. 妈妈在芳年20出头的年月里,是村 ...

  • 三个同村同龄男人的不同人生

    三个同村同龄男人的不同人生 1962年,国家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开始逐渐恢复,就在这一年宁波的一个村子里先后出生了三个男孩,这三个男孩同一年来到这个世界.同一年来到这个村子.共同经历了60年的社会 ...

  • 【征文201号作品】杜永宏:家的情怀

    家的情怀 文/杜永宏 门前的水泥马路 弯延而平整的依崖南北行走 坎坷的人生 倾满流离家乡的沧桑 再回首 已远离了家乡三年 无法控制 想家的泪流两行 家门口的几颗很粗的古槐树 仍旧是那么的高大屹立 树叶 ...

  • 【征文303号作品】杜永宏:家乡的飞迁变化

    家乡的飞迁变化, 文/杜永宏 我的家乡陕西宝鸡眉县上第二坡村,位于秦岭山脉红河谷下边.门对面就是霸王河,系渭河的一条分支,发源于秦岭主峰太白山,迂回于秦岭之间,一路上蜿蜒激荡.顺势北上,沿途裹挟了几十 ...

  • 【乡土情缘】邸 晖:父亲的生日

    父亲的生日 文/邸 晖 父亲出生于农历8月24日,是北方的农忙季节,有收有种,既有丰收的喜悦,又有播种的希望. 儿时父亲过生日,妈妈总是精心准备,蒸一锅糖包馍馍,打几个荷包蛋,算是给父亲庆祝一下,即便 ...

  • 【乡土情缘】杜盘堂:大哥如父

    大哥如父 文/ 杜盘堂 牛年深秋的一天中午,包头我大嫂在微信里喊话我和二哥:"你们大哥脑梗病情加重,昨天中午在床上坐着坐着就掉到了地上,嘴歪眼斜,说话困难.叫了120送到包头二院抢救,住进重 ...

  • 【乡土情缘】洪信明:废墟上的佛音

    废墟上的佛音  文/洪信明   听到莲花峰大觉正等禅寺被拆除的消息,我还以为听错了,随即微信向寺庙主持衍禅法师求证,他说寺庙确实是被拆掉了,他现在只能暂时借住在山上村民搭建的拗笋仓房里. 闻此消息,我 ...

  • 【乡土情缘】范鹏:回家

       回    家 文/范鹏 今年是回老家最多的年份,四月才刚完,就回去了好几趟,一下子就满足了长久以来对家的切切思念. 三十年前的农村画面:大家都在村里,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上山砍柴,下地干活,闲时 ...

  • 【乡土情缘】范鹏:但愿

    但   愿 文/范鹏 有句歌词非常好:平平淡淡才是真! 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不必过于太热!否则,往往会失得其反! 可是,现实生活中到底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平淡呢! 平淡,其实是一很高的境界,并非简 ...

  • 【乡土情缘】张恩会:神奇的瓮沟

    神奇的瓮沟 文/张恩会   陕西省洛南县地处秦岭北麓,是一个四季分明风景如画的地方.只要不变天不下雨  ,洛南县天天都是蓝天白云.         景点很多,一年四季吸引着众多的来自天南地北的外地游客 ...

  • 杜永瘦遗书:明晨啪啪的枪声,是我们最后一刹那诀别的标志!

    杜永瘦因叛徒叛变被捕后,在狱中遭受严刑拷打和折磨,始终坚贞不屈.1928年3月30日就义于汉口.牺牲前两天,他给临产住医院的妻子写下了一封感人至深的遗书,至今读来依然令人感动落泪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