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五代秘色瓷及相关问题
秘色瓷是晚唐至北宋初吴越地区向皇室进奉的贡瓷,它不重装饰,以造型和釉色取胜,是同时期越窑产品中质量最精美者。青绿色是秘色瓷的主流色调,体现了唐代诗人陆龟蒙《秘色越器》所说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神韵。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确认浙江上林湖后司岙窑址是烧造秘色瓷的重要窑场。
位于广州市区中心的南越国宫署遗址既是西汉南越国都城王宫所在地,也是五代十国南汉国宫城核心区。近年来,在遗址内先后发掘出南汉王宫的池苑、宫殿等重要遗迹,出土大量晚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器,其中就有越窑秘色瓷,个别还刻写有文字款识,这是秘色瓷在岭南地区的首次发现,意义重大。下面根据这些瓷器的出土情况,对其年代、来源途径、刻款文字涵义、南汉与吴越政权的关系等相关问题做初步考察。
· 一、秘色瓷的出土概况 ·
这次发掘出来的秘色瓷器,出土于2002年~2009年原儿童公园发掘区的南汉国晚期的地层(编号⑧b层)和灰坑中。多为盘、碗类残器,仅少量可复原。个别器物外底的“女”、“卢”文字款识是在瓷器烧成之后由使用者加刻的。因烧成之后的瓷器较坚致,这些文字应是使用制作玉器的砣具,配合解玉砂来回转动切磋琢磨而成的,因而文字笔画直来直去,没有转折弯勾变化,且每一笔画的头尾都比较尖细的。现选要介绍如下:
“女”字款青瓷盘(2003GEIT1008H305:1)。残,花形口,口沿外侈,斜直腹,内底平,平底微内凹,外沿有8个泥点支烧痕。外腹压印直棱线,内壁相应凸起棱线。灰胎,胎质坚致,内外满施青绿釉,釉质莹润,釉面有细小灰点。外底刻“女”字。底径8.4、高2.5厘米(图一)。
“卢”字款青瓷碗(2004GEIT1102⑧b:4)。残,花形口,口沿外侈,斜弧腹,内底平,平底微内凹,底沿残存3个泥点支烧痕,外腹压印直棱线。灰色胎,内外满釉,釉多已脱落,口沿和底部有水蚀锈迹。外底刻“卢”字,仅存“虍”部。底残宽5.5、高4.0厘米(图二)。
“卢”字款青瓷器底(2004GEIT1102⑧b:5)。为盘碗类器,内底平,平底微内凹,底沿残存5个泥点支烧痕,外腹压印直棱线。灰色胎,釉色青绿。外底刻“卢”字,上部残缺。底径5.0厘米(图三)。
青瓷碗底残件(采集)。斜弧腹,内圜底,玉环足。内外满施青绿釉,釉质温润,釉面有细小灰点。足端面残存3个泥点支烧痕。底残宽6.3厘米(图四)。
图一 “女”字款青瓷盘(左:器外;右:器内)
图二 “卢”字款青瓷碗
图三 “卢”字青瓷器底
图四 青瓷碗(左:外底;右:器内)
· 二、瓷器的年代 ·
首先,这些瓷器灰胎,胎质细腻、坚致,修胎讲究,器型规整,内外满釉,从保存较好的釉面观察,釉色多呈青绿色,釉质非常温润,表面有细小灰点。器底外沿或足端面可见多个泥点支烧痕。其胎釉特征和装烧方法与浙江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的五代秘色瓷完全一致。
其次,从瓷器出土的层位关系来看,南越国宫署遗址原儿童公园发掘区可划分15个文化地层,其中第⑧、第⑨层为北宋早期至南汉时期地层。第⑧层有两个亚层,其中⑧a层是夹杂有大量红烧土和建筑材料及构件的灰褐色土,伴出有南汉“乾亨重宝”铅钱,这与《新五代史》关于宋开宝四年(971)南汉后主刘鋹下令纵火焚烧府库宫殿以拒宋师的记载相吻合,为南汉建筑倒塌后形成的堆积。⑧b层为红褐色土,是南汉晚期形成的堆积,这批刻款瓷器绝大多数出土于⑧a下灰坑或⑧b层中,由此可知这些秘色瓷的年代应属于五代十国时期。
· 三、瓷器的来源途径 ·
唐五代时期,以邢窑为代表的北方白瓷和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是我国陶瓷生产的大格局。据宋人周辉《清波杂志》记载,越窑最精美产品的秘色窑是吴越钱氏“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大分裂时期,各地藩镇纷纷割据自立,各国之间冲突战争不断,交通道路受阻,人员交往及商业贸易大受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产自于今浙江上林湖的越窑秘色瓷又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南汉宫廷的呢?
据文献记载,南汉虽然偏居岭南,但为了维护本地区的社会安定和促进经济发展,十分重视与周边地区政权的交往与联系。如《新五代史》记载,早在刘岩任青海军节度使时就“遣供军巡官陈用拙奉礼币如吴越,请以兄事吴越王”,及刘岩称帝,吴越王钱镠虽然接受后梁命令出兵征讨,却并未付诸行动。《南汉书》又载,大有五年(932),钱镠病逝,刘岩派左仆射何瑱“如吴越致祭……大得嗣王心”。宋人朱彧在《萍州可谈》说后主刘鋹好治宫室,为购怪石,“乃令国中以石赎罪。富人犯法者,航海于浙买石输之。”2009年,在福建平潭分流尾屿发现一艘装载大量越窑青瓷器的五代十国时期的沉船,也从考古上印证吴越和岭南两地之间陆上交通虽因南唐和闽等国相隔而受阻,但海上交通和贸易往来还是保持畅通的。
综合文献和考古资料可以推断,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秘色瓷应是南汉与吴越两国交往过程中,吴越国馈赠给南汉皇帝的礼品。
· 四、刻款文字的涵义 ·
出土的秘色瓷上见有“女”、“卢”文字刻款,均是烧成之后加刻的,且这些瓷器均出土于南汉宫廷禁中之内,这应与南汉宫殿或南汉权力核心人物有关。
(一)“女”字拓本
姬堂彭山M2出土陶牲畜房模型
查考有关南汉的文献资料,不见与“女”字相关的宫殿建筑名,或与南汉某一女性重要人物有关。《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初,南汉女巫樊胡子自言玉皇降其身,因宦者陈延寿以见南汉主。南汉主于内殿设幄帐,陈宝贝,胡子冠远游冠,衣紫,踞坐帐中宣祸福,呼南汉主为太子皇帝,国事皆决于胡子,内太师龚澄枢、女侍中卢琼仙等附之。”此事在《新五代史》和《宋史》等均有记载,只是详略不一。
据《唐六典》记载,太常寺下属太卜署有“巫师十五人”,其下自注曰:“隋太卜署有男巫十六人、女巫八人”。按《初学记》引《风俗通》曰:“女巫掌岁时以祓除疾病”。可知女巫原是伎术类职官,无品秩,地位俾下。南汉女巫樊胡子因懂巫术,吹嘘自己是玉皇大帝附身能去邪除病,后主信以为真,不但赐其珍贵宝物,还屈尊降贵为太子皇帝将其迎入宫内当神来侍奉,大小国事皆取决于她,可见其身份是何等尊贵。“女”字款秘色瓷盘应是后主刘鋹赐给她的宝物之一,“女”字是其专用之器的标记。
(二)“卢”字拓本
连县“永嘉四年”墓出土牛耕模型
南汉史籍不见有与“卢”字相关的宫殿建筑或官署机构名。在古汉语中,“卢”字多作姓氏使用,“卢”字款瓷器或与南汉后主女宠卢琼仙有关。《南汉书》将她列入后妃传,“中宗时宫人,体轻盈,肌肤雪白。乾和中,与黄琼芝等十余人并为女侍中,朝服冠带,出参朝政。后主嗣位,进拜才人。”《新五代史》说中宗刘晟“性刚忌,不能任臣下,而独任其嬖幸宦官、宫婢延遇、琼仙等”。《宋史》记载后主刘鋹“性昏懦,委政宦官龚澄枢及才人卢琼仙,每详览可否,皆琼仙指之”。卢琼仙虽为女官,但因受到君主宠信,常与宦官一起参预朝政,是南汉中后期权力核心人物之一。因此,“卢”字款秘色瓷应是南汉皇帝赏赐给卢琼仙的宝物,“卢”字是其专用之器的标记。
通过上述考察,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秘色瓷应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馈赠给南汉国皇帝的礼品,其中刻“女”、“卢”款识的秘色瓷是南汉皇帝赐给宠臣女巫樊胡子和才人卢琼仙的宝物。这些秘色瓷的发现,对研究南汉国的政治、职官、南汉与周边政权之间的交往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作者:李灶新
供职于南越王宫博物馆.
编排:李岩 代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