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枯山水庭园的前世今生
一览扶桑
从日常开始,带你重新发现一个深度日本
现代日本设计中的枯山水造型(图|库索)
枯山水这个词语的首次出现,是在记述平安时代后期寝殿造庭园的《作庭记》中。书中有如下记载:
在既无池水又无细流处立石,为之起名枯山水。其枯山水样子作片山山麓或野筋等,之后立石。
这里所述“枯山水”,是以池为主展开的寝殿造庭园的局部手法。换言之,指在远离庭园中池水和细流的场所,即“片山”(单侧陡峭的假山)的山麓和“野筋”(带状形微微隆起的坡地)的周边叠立的石块和石组。
但现今通常所理解的“枯山水”并非如上所述的意思,而是作为“庭园样式”的枯山水,即不用池水而以石组为主象征性表现自然景观等。这个意义上的枯山水在室町时代前期已出现萌芽,作为一种样式大致成立于室町时代中期前后。从飞鸟时代以降的日本庭园的历史来看,池水及其细流、瀑布等能够自由自在改变形的水体是其极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最佳组成部分。
日式枯山水(图|库索)
有关这点,诸说纷纭。不过,恐怕可以这样说,室町时代中期的时代因素给予了庭园各种不同的影响。
首先,《作庭记》所言作为局部手法的枯山水传统是枯山水样式诞生的基础。始于寝殿造庭园局部手法的这种枯山水其后得到发展性的继承。例如,梦窗疏石营筑的西芳洪隐山石组等具有力感,其自身就是座独立的庭园。同为梦窗疏石所作的天龙寺龙门瀑布石组可能原来是存在流水的瀑布石组,石组自身也威仪凛然。
其次,以风景为题材的中国山水画等的传入,也促成了作为庭园样式的枯山水的诞生。继足利尊氏创设天龙寺船从事日元贸易之后,足利义满以朝贡的形式与明代开始了贡舶贸易。当时从中日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铜钱,同时也输入了被称为唐物的书画和陶瓷器等,其中的山水画最有人气。当时去中国的人中也有不少禅僧,他们很会鉴赏唐物,同时带回了包括山水画在内的唐物,多为自己寺院所有。一般山水画表现的是“咫尺千里”的缩景理念,在有限的画纸上浓缩千里之景。另外还有一种“残山剩水”的技法,假若景色不能全部画入画面的话,通过不绘任何东西的余白形式留给赏画人想像的空间。于是,十五世纪中叶在禅宗寺院的庭园中,就将这些山水画理念和技法运用到立体化枯山水营造中去了。
大德寺的枯山水(图|库索)
《荫凉轩日录》文正元年(1466)三月十六日条记载有足利义满参观善阿弥筑在荫凉轩内睡隐轩庭园的“小岳”,其园中不作水池善阿弥即山水河原者,是受到义政重用侍奉将军的同朋众(在将军身边从事手艺和茶事等僧人打扮的人)中的作庭高手。小岳“其远近峰涧(山和谷)呈奇绝之势”,是具有远近感的绝妙造型,可以推测具有现今我们所想像的枯山水庭园形态。不过,仅靠以上记述,尚不能肯定小岳是土筑的假山还是石组。但是,综合文中的“奇绝”之形容和善阿弥擅长石组来考虑,至少是组合石组要素的造型,这种看法还是可取的。其精湛的造型使得义政“百看不厌,忽然忘却了归路”。所谓山水河原者,指的是室町时代被歧视的阶层一河原者中,从事造园工作的人,这种行业一直持续到江户时代初期。
第三点是当时武家住宅的社交和招待客人的方式也是枯山水样式诞生的重要因素,其中凹间和高低搁板上装饰艺术品的室内装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装饰唐物等稀罕的艺术品,炫耀自己的所有物,同时认为展示这些艺术品也是“招待”客人之一种方式。
盆景似乎也起到了此类室内装饰屋外版的作用。所谓盆景,即使用小石、白沙或植物等,在浅底盆中展现缩小版的风景。在绘画史料中,作于镰仓时代后期的《春日权现验记绘》中所绘藤原俊盛宅邸外廊台架上的盆景最为著名,此外,同为镰仓时代后期作品的《法然上人绘传》等中也有相关描绘。室町时代制作的《祭礼草子》中,在墙上挂有画轴、高低搁板上装饰着工艺品的屋子外廊上放着台架,上面有一大一小两个盆景。这幅画表明在室町时代盆景是与室内装饰有着同样视觉效果的装置,目的是为了招待客人。假若将这类盆景放在与房间邻接的地面上,而且也不使用水的话,它就是名正言顺的枯山水了。
描绘了富士山的盆景
枯山水不讲究择地和占地大小,而且便于管理,可以形成意念上的造型。因此,在近世以后,以寺院庭园为主得到推广,不仅式样多变,而且数量也很多,成为了日本庭园的典型样式,并以此闻名。
迎古岳宗亘(1456~1548)为开山创建的大仙院(京都市北区)正殿建于永正十年(1513),是大德寺塔头中最老的方丈建筑。按通常的方丈建筑设计,朝南前后两排各三间房共六间,后排东端的书高设计有凸窗,西邻寝室和储藏室“眠藏”,可以看出这建筑物具有住宅的功能。从正殿的北面东部到东面,在约100米的钩子形区域营造庭园,是一座典型的坐观式庭园,从住持居住的书房能够清晰地鉴赏庭园。
大德寺大仙院,方丈南庭
用植物造型和大立石表示远山和悬崖,而以其背后的立石象征瀑布。此外,用各种颜色和形状的石头表现瀑布落下形成的细流、细流流经桥下汇合成大河的意境。面对大自然景观,不仅缩小地加以模仿,而且表现得明快且具象,其手法可谓如前所述的“山水画的立体化”。还有值得注目的是,在使用大石或色彩丰富的石头的同时,通过缩小庭园的地基与建筑物外廊的海拔差这种技巧,而使得庭园具有了独一无二的魅力。
纵览日本庭园的历史,对石头的执着为其特色。尤其是不使用水的枯山水,石头在其景观中起到了绝对重要的作用。根据尼崎博正氏(庭园史)的调查研究,大仙院庭园所用石头约70%的石块是结晶片岩。结晶片岩是由于区域变质作用生成的岩石,在日本,典型的结晶片石产自南接中央构造线(从长野县经纪伊半岛四国至九州中部的大断层线)、从关东地区延至九州的三波川变质带。以“青石”为代表的色彩艳丽、如薄板重叠般的条纹质感,尤其在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前半期,即室町时代后期至江户时代,在京都深受欢迎,被用作庭园景石。
在营造大仙院书院庭园时期,运来京都的结晶片岩可能产自纪州(和歌山县)和阿波(德岛县)。尼崎氏因此得出结论:因为含红溶石石英片岩、赤铁矿石英片岩各一石的点纹结晶片岩约占10%,所以大仙院书院庭园的结晶片岩应产自纪州。
大德寺大仙院,书院庭园
那是谁设计了这座杰出的庭园呢?《古岳大和尚道行记》中见有“禅余植珍树移怪石,以作山水之趣”。因此,开山古岳宗互造庭的观点更为可信。另在室町时代公家鹫尾隆康的日记《二水记》享禄三年(1530)五月十四日条记有“观大全(大仙)庭园,此近来一快事也”,这从年代上支持了古岳宗亘造庭的观点。
日本史(Historia de Japan)是耶稣会葡萄牙人传教士路易斯·弗罗伊斯(Luís Fróis,1532~1597)为记述该会在日本的传教史而撰著的史料文献,它通过外国传教士的目光以编年体形式详细地描绘了当时的日本,其中也见有庭园的记录。在到访梦寐以求的京都的永禄八年(1566)的“值得看的都城市街及周边景物”记载中,弗罗伊斯记述了东福寺、足利将军宅邸、细川管领宅邸、大德寺的两处塔头、鹿苑寺、东寺等七处庭园。在这七处庭园中,他比较详细描述了大德寺两塔头中的一处枯山水庭园。
穿过设计精妙、豪华的门,我进入其中一处僧院,并抵达铺满方形石头的回廊。这回廊两侧的墙壁像是涂了漆般雪白、有光泽。回廊的一侧有座庭园,为了这座庭园从远方运来了特别的石头,用它堆叠成了人工假山或是山冈。在这座岩山上栽种各种小树,有小径宽1.5拃(palmo,1拃约合22厘米),架有小桥,此般技巧在这里运用得精湛绝伦。地面的一部分铺着大粒雪白的沙子,其他部分铺着小粒黑石。其间布置数块高1科瓦多(Côvado,1科瓦多约合66厘米)或2科瓦多的自然石块,地表面长满蔷薇和花草,听僧人们说一年中这些花草轮流开放。(日文版 松田毅一、川崎桃太译《全译本弗罗伊斯日本史1》中央文库版)
大德寺大仙院,石头构成的瀑布
从上述的描写可以看出,这座庭园多用石块叠山,地面铺满白沙和小粒黑石,各处布置一米或一米以上的景石,假山上植有各种各样的灌木,同时有条宽30厘米的小径,还架有同样宽度的小桥。换言之,可以断定这是一座具象地体现自然景观的枯山水,制作技巧超群。“大粒雪白的沙子”产自京都市左京区北白川,是自古用于铺设庭园地面的白川沙。从远方运来庭石的传闻记述参照大仙院书院庭园的庭石来自远方的事例,其真实性可靠。有趣的是僧侣所言花草轮流开放的话语,的确在现存的枯山水庭园中,比如大仙院书院庭园植有山茶花古木,也有冬天开花的例子,但要做到四季开花来点缀枯山水恐怕难以实现。这让我们知道当时的枯山水曾有过这些栽植。
弗罗伊斯在介绍大德寺宗派的禅宗具有现世利益的教义之后,还描写了僧侣住宅的优雅、清洁以及他们擅长造园技巧。接着还列举其中的理由:为了这些建筑物和庭园,许多贵人不远万里从各地跑来一睹为快况且能够有幸目睹的人仅限于皈依者(施舍者)。从这些记述可以看出,虽然建筑物和庭园只对一部分人开放,但它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十分重要。庭园不仅是居住者僧侣自身的私物,而且还是为到访的皈依者提供舒适的非日常感受的招待装置,换言之,可以说具有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功能。
而弗罗伊斯所详细描述的大德寺塔头究竟是哪个?这也让人饶有兴趣。有关这点,翻译者松田毅一氏(日欧交流史)推测以天主教大名大友宗麟为檀越(施主)、创建于天文四年(1535)的瑞峰院即为此塔头。顺便提一下,现存瑞峰院方丈、玄关为创建时建筑,方丈前庭是昭和三十六年(1961)重森三玲所作。
大德寺瑞峰院,独坐庭
相对大仙院和弗罗伊斯所见庭园的这些具象地表现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枯山水,龙安寺方丈庭园是以抽象设计而闻名的枯山水。
在室町时代中期,细川胜元(1430~1473)买下了大德寺家族自平安时代以来拥有的领地,迎义天玄承创建了龙安寺。由于应仁文明之乱,寺院被毁,后在细川政元(1466~1507)的资助下由德芳禅杰重建。其后香火旺盛,但在宽政九年(1797)大火烧毁了大部分伽蓝,现在的方丈是移建而来的塔头西源院的方丈。
以石庭著称的方丈庭园是一座枯山水庭园,用夯土墙围绕,在占地不足三百平方米的平坦地面上铺满白沙,上面放置五组大小十五块石头。有关其造园时期,有室町时代创建时营造的和重建时营造的两种意见,但综合丰臣秀吉造访龙安寺时咏庭前垂樱的诗,江户时代以降禅宗寺院积极开发方文南面的造园空间,以及作于江户时代早期的《龙安寺方丈前庭之图》符合现状石组布局等来看,现状形成于江户时代前期的观点比较合理。也有人认为造园是在宽政火灾后、移建西源院方丈时进行的,但这有悖于以上所述图纸的时间以及昭和五十二年(1977)发掘调查的成果。
龙安寺,方丈庭园
有关造园作者诸说纷纭,仅就江户时代初期而言,就有茶人金森宗和、擅长建筑和造园的茶人大名小堀远州等人,但都不确定不过,图纸自东(正面左侧)第二组石群中心的伏石上刻有“小太郎·清(彦)二郎”的名字,应该是实际从事施工人的名字,这不会有错。至于其意图,有出自中国故事的“虎背虎仔渡河”“十六罗汉”“七五三”的吉祥表现等各种解释,但究竟如何,尚不明白。
龙安寺庭园也扬名海外,甚至被当作日本庭园的典型来看待,然这类石庭即便在枯山水中也属少数。仅限江户时代的庭园来看,除明显受其影响营造的桂氏庭园(月之桂庭园,山口县防府市)外,类似庭园屈指可数,仅有妙心寺东海庵(京都市右京区)中庭等。
那至今仍吸引着国内海外的男女老少蜂拥踏访的龙安寺方丈庭园的魅力又是什么呢?说到底是其配石之妙吧。在地面上排列盆景为其庭园之特色,飞田范夫氏的这种解释值得首肯。面向游客有做这样的说明: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能看到全部的十五块石头。这些配石是按照哪种顺序布局的?坐在庭前苦思冥想或许也是一种快乐。此时,你也可以回想下《作庭记》中的立石理念:“需要先竖立醒目的中心石,接着为配合它在其周围布置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