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原文: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一部分:希言自然
希言是指平常较少用的名言,再深一层来讲,就如佛典所说的“不可说”之说,自然就如佛家的所讲的法尔如是,表示本来原是这样的意思;最高的道理,最高的境界,不是文字语言所能表达的,这就是希言自然的内涵,我们一般人很难理解,很难体会那种境界,只能用心去关照,也就是第一章所讲的无欲以观奇妙,有欲以观其徼
第二部分: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
飘风是指飓风,无论多么强大的飓风,都会减弱,变得缓慢,不会终朝不变的;骤雨是指雷雨,夏天的雷雨是不会下一整天的;这是谁在主宰其事呢!是天地间自然的法则,也就是道
在中国的固有文化中,无论道家或儒家以及后来的佛家,早就知道这个宇宙世界,有始有终,终会归于泯灭,有开天辟地的时候,就有天翻地覆,终归结束的时候,如佛家所说的成、住、坏、空,那么人生就更不可能长久的永存,因此人生的规律,逃不过的一个法则,必然是有生有灭的,只是人非常执着,总认为有什么事情,是能永久地把握在自己手里的,但事实上是绝对把握不住的
第三部分: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在秦汉之前的思想、学术,道与德两个字,往往是各自分开的,道、德两个字合起来做一个名词用,是秦汉以后的事,道是形而上的道,德是形而下的德,修道的人就要同于道,惟道是从,合乎天道,才能与道同行,才能做到无为;修德的人就要同于德,达到玄德的境界,才能不居功,不自伐,才能做到不争;一般人是很难做到无为,不争的,所以才会失道,叛道,掌握不住正道,才会陷入名利欲望的漩涡里,不能自拔
第四部分: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道是生育一切万灵生命之根,道是涵养万有生命之源,道不远人,知道、悟道、证道、得道,就可以洗刷一切污垢,使人的生命获得新生与永生,人之与道,如同婴儿之与慈母,母子连心,息息相通,子求母、母必应,是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德者,安身立命之本,时时合于天赋良知,明德本性,光明理智,是仁德之乐,是至善、是极乐
失者,失去天赋良知,失去明德至善之乐,以患得患失的物质享受为乐,人也能乐此不疲,此乐非真乐,不能长久,失去自我,怎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第五部分: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本章的开始就把自然现象的因果律反复说明,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一切都在无常变化中,这种变化不是我们的力量可以把握住的;因为变化的根本在于道,只有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中去体认它,才能自然证得,但是有的人虽然相信这个道理,并不能真肯实信,根本不相信形而上者有一个自然之道的存在,同时也不相信现象界中的自然因果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