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珺:人生一世,书法之外并无所爱

人生一世,书法之外并无所爱,她把一生精力和时间都奉献给了书法周慧珺,女,1939年出生,浙江镇海人。曾任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大图模式   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书坛青黄不接,作为上海东方红书画社(朵云轩)的青年作者,周慧珺第一本字帖《鲁迅诗歌选行书字帖》一经出版,便引发书法爱好者踊跃争购,最终创造了连印18版、销售160万册的纪录。也正是以周慧珺为代表的青年书法家,掀起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书法热”。幼承家学的周慧珺,上世纪60年代初在上海市青年宫正式拜师学书,师承拱德邻、沈尹默、翁闿运等。经过十多年学习传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清健流畅、富有节奏感的个人风格。《鲁迅诗歌选行书字帖》出版次年,她成为上海中国画院的专业书法家,进一步拓宽了她的取法范围——真、草、篆、隶,大字榜书、蝇头小楷,无所不涉。此后她于1987年出版的《周慧珺行书字帖:古代爱国诗词选》连续出版22次、印数达百万余册。而其2003年出版的《周慧珺草书千字文》,至今已连续七版。2007年,她主编《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获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书为心画,顺其自然”是周慧珺的信条。作为一位具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她将帖学和碑学有机融合,在擅行草书的基础上,融颜、米于一体,笔力遒劲,取势跌宕多姿。因而她的作品不仅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欢迎,也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周慧珺于2014年获得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同年荣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感慨“人生一世,书法之外并无所爱”的周慧珺,于去年更是将个人的2500万元稿酬捐出并成立周慧珺书法艺术基金会,以奖掖后进。2019-9-24“书法是什么?何谓书法的真谛?又要向人们表达什么?”书法大家周慧珺每天都会这么问自己。“我每天自问:书法是什么?何谓书法的真谛?又要向人们表达什么?我想,从今以后,我将会继续这种自问自答,日复一日。”柔毫霜刃,纸上浑脱,诸体通会,海上书法大家周慧珺,其境人书俱老。周慧珺说:“我是幸运的,小时候就知道了自己喜欢做什么,并且一生执着于此。那就是书法。”一帖成名,点燃书法一把火周慧珺1939年出生,浙江镇海人。1944年开始,周慧珺在父亲周志醒教导下开始认字学字。父亲告诉她:人生在世,书一定要读好,字一定要写好。20世纪60年代,周慧珺带着强烈的艺术激情,进入上海市青年宫书法学习班,正式拜师学艺,得名家指点。两年时间里,临习了多种碑帖,楷书有颜真卿、褚遂良、欧阳询等,行书以宋四家为主。1974年,三十五岁的周慧珺受约,出版了平生第一本字帖——《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彼时,字帖匮乏。周慧珺的墨迹令人耳目一新,既含米字锐于内、华于外,又具颜体宽博与稳重的气势,也饱含着强烈的时代感。人们惊叹折服,争相购买,首版很快告罄。于是一版再版,几年内连印十多版,创下印数一百多万册的空前纪录。有藏家评,这本字帖里有周慧珺自己的婉转意趣与硬朗笔锋,对宋四家之一米芾的书法精神也有拓展和升华。一股清新的“周旋风”传遍祖国大江南北,全国的书法爱好者记住了周慧珺和她的风格。在那个书法尚处于寒冬的年代,周慧珺独树一帜的字帖犹如在冬天里燃起一把火,意义非凡,影响深远。“鲁帖”之后,周慧珺从1987年起又出版了《周慧珺行书古代爱国诗词选》《周慧珺行楷书千字文》《周慧珺楷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十余种字帖,均一版再版。上海是海派书法艺术的发祥地,上海书法曾号称全国书法的“半壁江山”。周慧珺的出现丰富了海派书法的内涵,也把其传统审美观推向一个新的境界。1998年,周慧珺出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在她两届任期内,带领团队主编的《上海代表性书家系列作品集》于2007年出版,并获得中国政府图书奖。2007年1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海派书法晋京展”和回上海的“汇报展”,令海派书法声震全国。周慧珺被誉为当代海派书法领军人物。近日,耄耋之年的周慧珺荣膺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她个人出资成立的“上海市周慧珺书法艺术基金会”,几年来奖励了诸多在全国、上海市各类书法大赛中获奖的优秀书法者。她执着一生纵情书写,如今淡出公众视野,依然在为弘扬书法,培养书法爱好者奉献着。三次手术,脱胎换骨“机器人”周慧珺小学时一次远游登山途中遭遇大雨,浑身湿透,发起高烧,浑身酸痛,吃药后症状缓解,但埋下病根。初中时,她经常关节疼痛肿胀,不能轻松自如下蹲或长久站立。高中毕业,她考入上海科技大学。仅仅上了几个月学,她就因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发作,异常痛苦,生活不便,不得不退学回家。青春年华,病魔缠身,枯坐于室,何其残酷。怎么办?有一天,周慧珺在书柜里发现宋代书法家米芾的《蜀素帖》,那意气风发的神采深深震撼了她,她似乎找到了米字与自己气质的感应点。从此,她每天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写书法,以此消磨时间并对抗身体和心灵上的痛苦,哪怕是瞬间忘却……纤弱的身体,超凡的顽强和坚韧,令人侧目。年复一年,毛笔写掉一支又一支,但病魔从未远去,四肢关节变形,行动不便,发生病变,疼痛相伴。周慧珺在这种病况下执着书法,成就斐然。1987年底,周慧珺在看了西医置换关节的一些资料后,终于下决心手术。她住进瑞金医院,上午进入手术室,下午才推出。手术用人工制造的陶瓷髋关节假体置换了原来病损的髋关节,手术十分顺利,但并不能根治类风湿关节炎,仍需用药、静养和物理锻炼。这个过程十分漫长,艰辛。回忆当时,周慧珺的学生李静依然心疼,她说:老师术后看到病变的髋关节惨然变色,整个软组织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全是骨刺。取出来的髋关节被她二姐周慧珏做成标本,埋在自家院子的葡萄树下。二十多年,那个髋关节假体正常发挥着作用,但其它关节不配合,行走越来越困难。2003年深秋,周慧珺再次住院,进行右膝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手术持续了五个多小时。可能是失血过多和没用镇痛棒之故,她一直处于时醒时睡状态,睡梦中常常一边喃语一边做着手势,或许,在梦中,痛着,写着。2004年秋,周慧珺住进第九人民医院,同意了医生的大胆方案:左膝关节和髋关节一起做手术,足见她对健康的渴望与决断果敢。手术大获成功,先做髋关节置换,几乎三四天后便能下床扶着学步器走路。随即又做膝关节手术。术后第二天,医生就拿着人工锻炼器来让她练习踩踏。他们把她的腿绑在机器上,教她慢慢练伸缩,缝合处血丝渗溢出来,每伸缩一次,周慧珺都痛得忍不住大叫……熬过炼狱般的一天又一天,周慧珺迎来了新生——整条左腿都能伸缩自如了!对常人再普通不过的弯曲伸直,于她,是“脱胎换骨”。这是何其坚强乐观的周慧珺。她时常感叹,老天爷眷顾,给了她一身病体,也给了她很多幸运的机会,她知足。这是何其淡定幽默的周慧珺。三次手术后,她说:我是个机器人。我要更加努力写字,写出我的性情和风格。周慧珺的书法站位高峰,为人效法。她坚强善良和知足常乐的人生观,同样值得学习。艺术之路苦中有乐且漫长,若想走得持久深远,看技法,更凭靠人格。四季奋笔,书道苦旅抱秋实1975年,周慧珺进入上海中国画院,成为专业书法家,开始真正意义上对书法的探索,真、草、篆、隶、大字榜书、蝇头小楷,无所不涉。从学书伊始,周慧珺便注重临帖。她前后涉猎历代碑帖达七十余种,广收并蓄、融会贯通。在风格演变上,则表现为“用笔由细腻到粗犷,结体由宽结到紧结,单字结构由正到斜;运笔速度由慢至快,斩截成形;墨色由润到枯,出现大量的飞白,实现了由秀美到壮美的转化”。周慧珺是一位具有创造性的书家。其鲜明的风格——“周氏范式”,是在临帖中吸收各家所长逐渐形成的。她敬畏传统,但不保守;深受宋代书法创作理念影响,但不执著于法度,讲究章法布局的和谐,重视风神意蕴以及节奏美感。20世纪80年代起,周慧珺取法魏碑较多,使她得以有机地将帖中以中锋为主的“圆笔”与碑中的“方笔”糅合在一起,表现出帖与碑相融、相辉映的样式。这种方圆并举、气势雄阔的用笔也成就了周慧珺“帖形碑志”的风格特点。曾有人问周慧珺,她所理解的完美书法是怎样的。她回答:“所谓完美都是相对而言。书法也因其没有完美才充满魅力,探索实践才没有止境。我关注的就是今天是不是比昨天写得好一点,明天能否比今天又好一点。”周慧珺曾言自己走的是“书道苦旅”。六十余年,她顽强地坚守在书法艺术阵地。周慧珺曾说:“我的一生很简单,简单到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书法。”一件事,倾此一生,做到极致,哪里简单!周慧珺人如其名,是聪慧的。她敏于思讷于言,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也不固执保守。除了至爱书法,她喜欢听流行歌曲,喜欢梅艳芳和毛阿敏。当年梅艳芳来上海开演唱会,她早早请人买票去近距离欣赏伊人风采。次年梅艳芳去世,她伤感,不常听歌曲了。她喜欢京剧,最喜欢张火丁和王珮瑜。程派青衣张火丁来上海,她每场必到。她喜欢看报,喝点葡萄酒。她喜欢新鲜事物,也不惧尝试,前些年还试着投资,玩游戏……她呀,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周慧珺以智慧、顽强、坚韧与低调成就其“珺”这一“美玉”。而后,开花结果,春华秋实,如此自然。周慧珺:我一直在努力,想把字写好,写出我的性情和风格她,79岁,喜欢看报,看京剧,喜欢“网红”王珮瑜,每天喝一杯葡萄酒;这一生,她最喜欢的是写字!她的双手略显干枯,指关节突出,但是这双手写出了方圆并举,四面灵动,八面出锋,雅俗共赏。她是名满大江南北、影响无数学书人的奇女子——中国书协顾问、上海市书协名誉主席周慧珺。今天(10月15日),周慧珺书法艺术馆成立一周年。坐落于文庙的周慧珺艺术馆举办两个活动以表庆祝:“周慧珺在我身边”书法艺术大搜索颁奖活动和中国书协理事、女书法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书协副主席李静书法讲座。8月份活动消息传开,报名者踊跃,数百名书法爱好者参加搜索活动,展示自己收藏或见到的周慧珺墨宝。为活动筹划忙碌的李静说,周老师书品好、人品好,大家敬重她、喜欢她。而近来淡出公众视线的著名书法家周慧珺,一直吸引着人们的关切。10月13日,新民晚报记者登门采访了周慧珺。她的日常一日三餐规律,每晚喝杯果酒记者到访时周慧珺刚吃好早饭,坐在客厅沙发上休息。秋日的阳光透过阳台玻璃窗、漫过兰花和绿植洒进来,整个房间通透明亮。见到记者进来,她忙撑着沙发扶手站起来,多年类风湿关节炎导致她坐立不大方便,几次手术后行走自如。面部白皙,戴着眼镜,发丝齐整,一身深色纯棉衣裤,干净利落,看上去不像年近80岁的老人。或许,常年站立书写,内心淡泊,诗书涵养恬淡性情,加之一日三餐规律,使得她看起来较为年轻。周慧珺这天早餐吃了一个包子、一个鸡蛋、一杯牛奶,大家笑道,和上班族小青年吃的差不多。她喜欢面食,中午一般面条、馄饨、饺子调换着吃;晚上很少吃主食,有时配点花生米权当主食,喜欢吃荤菜,不喜欢蔬菜。说到晚餐,她笑着说,我喜欢吃老酒,每天晚上吃一点,边说边用大拇指和食指比量出一小杯的样子。以前她每天喝粮食酒,后来医生为防“三高”建议她喝葡萄酒,餐后再喝一杯蔬菜水果汁调剂她的“挑食”。她的喜好每天自取晚报,喜欢“网红”珮瑜周慧珺说自己最要做的事情就是写字,写字也是健身。她多年沉疴导致手臂关节伸展受到局限,但是每天写字,数十年不辍,竟然练得右肩舒展自如。不外出的时候,周慧珺就在家里散散步。每天至少下楼两三次,取新民晚报。有时下楼早了,信箱还空着,她一边念叨着“哪能还没来”,一边乘电梯返回,过一会再下楼。取报的差事她决计不要旁人代劳,务必自己取。周慧珺喜欢看戏,晚上经常锁定中央电视台的戏曲频道。她喜欢京剧,尤其喜欢老生和青衣。老演员暂且不说,年轻一代她喜欢王珮瑜和张火丁。提起王珮瑜为了推广京剧,现在经常参加电视和网络节目,是年轻人喜欢的“网红”,周慧珺说,这孩子聪明,是人才。一旁的李静笑道:王珮瑜录的节目我在手机里放给周老师,她一听就说,嗯,好,王珮瑜!周慧珺爱才惜才,因为喜欢京剧和王珮瑜成了忘年交。她的起步半世纪前结缘新民,今日手书祝福晚报回望书法之路,周慧珺和新民晚报还有一段美好的渊源。周慧珺幼年由父亲决定初学赵孟頫。高中毕业,她考入上海科技大学药物学系,仅上了几个月的学,便因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发作,不得不退学回家。在病魔缠身的日子里,她每天用大量时间写字以消磨时间和暂时忘却病痛。有一天,周慧珺在书柜里发现宋代书法家米芾的《蜀素帖》,米芾意气风发的神采,深深震撼了她的心灵,她似乎找到了米字与自己气质的感应点。从此,她心摹手追《蜀素帖》,浸润其中,一发不可收。临帖米芾的字带来的不仅是精神上的享受,也使她的身体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经过一年休养,她再度参加高考,进入华东纺织工学院物理专修科学习。在大学期间,周慧珺几乎将课余时间都用在了临写米字上。1962年春天,上海举办市级书法展览,周慧珺以所临米芾《蜀素帖》入选,并被刊登在《新民晚报》上,首获成功的喜悦,令周慧珺振奋不已,也因为这一机会使她叩开了书法的大门。她的探索名家指点茅塞开,书道苦旅求突破1960年代,周慧珺带着强烈的艺术激情,慕名进入上海市青年宫书法学习班,正式拜师学艺。沈尹默、白蕉、拱德邻、翁闿运等一批享誉书坛的大家云集于此,名家指点,周慧珺茅塞顿开,两年时间里,临习了多种碑帖,楷书有颜真卿、褚遂良、欧阳询等,行书以宋四家为主。1974年,三十五岁的周慧珺受朵云轩之约,出版了平生第一本字帖——《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字帖中那刚健俊逸的墨迹令人耳目一新,惊叹折服,几年内连印十多版,创下印数一百多万册的空前纪录。1975年,周慧珺得翁闿运先生介绍进入上海中国画院,成为专业书法家,开始真正意义上对书法的探索,真、草、篆、隶、大字榜书、蝇头小楷,无所不涉。周慧珺是一位具有创造性的书家,理性与激情的结合,使她的作品丰满并具有立体感,各种字体独树一帜,给人印象深刻。自上世纪80年代起,周慧珺楷书取法魏碑较多,使她得以有机地将帖中以中锋为主的“圆笔”与碑中的“方笔”糅合在一起,表现出帖与碑交相辉映的样式。同时,这种方圆并举、气势雄阔的用笔也成就了周慧珺楷书“帖形碑质”的风格特点。作为一代书法大家,周慧珺始终谦逊低调。她慢悠悠地说:“你是新民晚报记者,采访我,我的字不灵的。”随即,她侧身指着墙上挂着的吴湖帆画作,竖起大拇指说道:“这,灵!”旁边人笑道:周老师的字不灵?!您的字帖一版再版印了上百万册。您的字我们一辈子也学不来的。她听罢,又一字一句认真地说,是不灵啊。作为海派书法的领军人物,周慧珺始终在传承同时寻求创新突破。但是,她也坦言这是“书道苦旅”:您觉得我的字没有变化,我也在想这问题。变化应该是有的,但到我们这样的年龄,到我们这样的程度,大的变化很难,革命性的突破很难。这也是我痛苦的地方,体力、思想力、观念都束缚着你,限制着你,不是我不想变,而是很难达到升华程度的蜕变,所谓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大变。你知道该变,但是你突破不了。这种“苦”将伴随你终身。如此“彷徨”“苦闷”,也体现着她的不断求索与虚怀若谷。她的执着鼎力发展海派书法,润物无声人格大美周慧珺的出现丰富了海派书法的内涵,也把海派传统的审美观推向一个新的境界。1998年,周慧珺出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在她两届任期内,带领团队精心筹备,主编的《上海代表性书家系列作品集》于2007年出版,并获得中国政府图书奖。秣马厉兵,2007年1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海派书法晋京展”和回上海的“汇报展”,令海派书法声震全国。2006年推出上海市书法考级,报考人数从当年2013人发展到2017年3.1万多人报名。每年与一个外省市做一次跨地域大型交流活动,海派书法走出去,把外地书家作品请进来,地域交流,不同风格展现……这些是她有心、用心而为,她的贡献在书坛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周慧珺担任上海书协主席11年期间,没有办过个人展览。每年春节联欢会后聚餐都是她个人请客,她坚持不让用协会的公款。汶川大地震后,市文联组织捐款,她把30万人民币现金装在一个黑色塑料袋里,钱悄悄地拿来,人悄悄地回去。这些年她帮助过很多人,她无心说,书协的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今年,周慧珺个人出资2500万元成立“上海市周慧珺书法艺术基金会”,主要用于奖励在全国、上海市各类书法大赛中获奖的优秀书法者。她的双手关节突出,写出方圆并举八面出锋采访中,周慧珺多次对记者说,她最喜欢、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写字。书法早已融入她的生命,成为她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历经沉疴,历经岁月,能够书写出弘毅之势的她有着怎样一双手?与常人何异?她抬起双手给记者看,指关节凸起,手臂活动受到局限。就是这双枯瘦的手,不激不厉、开合有度,书写出方圆并举、四面灵动、八面出锋,书写出自成一格的慧珺体,书写出雅俗共赏、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也达成她“我一直在努力,想把字写好,写出我的性情和风格”的自我追求。书法大家的童真面记者手记在和记者攀谈过程中,周慧珺让李静把新民晚报拿来。李静是周慧珺的开门弟子,数十年相处下来两人亦师徒亦母女。有时为了一件事,李静会跟老师着急,周慧珺也不介意,想起什么事半夜拿起电话就打给李静。拿到报纸,周慧珺说,晚报天天看!看到记者笑着点头致谢,她也学着记者的表情笑起来,这一笑,忽现老人幽默可爱的一面,让人感到这位书法大家内心的童趣和令人心生暖意的真情流露。有人说,老者也是小孩,历经岁月沧桑,返璞归真,重拾稚拙。这是人生境界,又何尝不是书法的一种境界!前些天,周慧珺和朋友小聚,见到朋友家的第三代小毛头,她欢喜地抱到怀里,李静为她抓拍了这张照片。周慧珺目前淡出社会活动,但是她依然心系书法,关心书法教育,她希望书法“回归课堂”,她希望书法这一国粹能够传承,发扬光大,她也希望自己有新的突破。怀抱着第一次见面的小婴孩,那一刻,她在想什么?临别时,周慧珺执意送记者出门到电梯口。回来的路上,周慧珺那孩子般的笑容回现在眼前,而她瞬间停顿思考不语时望向窗外的深沉眼神也出现在我的脑海……上海文学艺术奖”获得者 周慧珺周慧珺,女, 1939年12月出生,无党派人士,国家一级美术师擅长行草书,融颜、米于一体,兼及楷、隶、篆诸体,也都别具风貌。1974年出版的第一本字帖《鲁迅诗歌选行书字帖》,连印18版、160万册周慧珺一生坚守纵情书身为一代书法大家,周慧珺说:“我的一生很简单,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书法,这是我最大的快乐,我无怨无悔。”如约来到周慧珺位于市中心的寓所。她正坐在沙发上,抿着老陈皮蜜饯看电视剧《红鲨突击》。皮肤白净,气色甚佳,不像耄耋老人。这源于生活有规律,胃口不错,三餐应时。这天,早上一杯奶、一个包子,中午6只饺子,晚上一碗米饭和菜。我问伊,周老师,侬老酒还吃吗?摇头,“勿吃”。周慧珺的手给我印象最深,略显干枯,关节突出,手指变形。就是这双手,伴随她幼年初学赵孟頫,后从米芾《蜀素帖》找到自身气质感应点,青年时得名家指点,苦练精进。这双手,伴随她从崭露头角到开风气、领潮流并成为主政上海书坛12年的领军人物。这双手,伴随她以迥异于他人的强烈书风和独特的个性精神,使书法在视觉冲击力上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和突破,也把海派传统的审美观推向一个新境界,她对书法的传承和弘扬做出了巨大贡献。周慧珺因疾病四肢关节变形,手臂无法伸直,行动不便,多次手术……然,一生书写不辍,智慧而成功地演绎了“自胜者强”这一人生哲理。四五年前,周慧珺分别荣膺中国书法的最高荣誉“兰亭奖”终身成就奖和“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她感谢上海这座伟大的城市给予她厚爱,“我当再接再厉,为传承和弘扬书法尽绵薄之力。”学生说,周老师今年81岁,荣获“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是大满贯,很圆满。周慧珺认为,所谓完美只是相对而言,书法也正是没有完美,才充满魅力,探索才没有止境。“我所谓的理想境界就是写出我的性情我的风格,同时有较高的技术难度,与中国书法传统审美标准也没有大的违背。如果还有一点时代气息,能在传统审美基础上有一点点突破,那就更好了。”身为一代书法大家,谦逊是周慧珺给我的又一深刻印象。2017年10月第一次采访她,她说:“你是晚报记者,我看了几十年晚报,不要采访我,我不够好。”2018年9月,偌大的客厅,依然只悬挂一幅吴湖帆的山水画,并未见她自己的墨迹。为何?她指着画作慢吞吞地说:“我的字不好,这个才可以挂。”这次,我找出去年的合影,周慧珺看到照片笑了,食指点着自己风趣地说:“这个人,蛮好。”旋即收起笑容,认真地说:“这个人不好,哪能讲自己好呢!”一如既往,谦逊而不乏幽默。不忍多打扰,轻抚她的手背,告别。她转过手心,握着我,很暖。上海的早秋,晚风送爽,不凉不热,刚刚好。一如周慧珺人至暮年,历经世间风雨,阅尽山川河谷,已无波澜,淡然自洽。她,安然于自己的世界……新民晚报2019-9-23

大图模式

大图模式1962年 参加上海市青年宫书法学习班。得到沈尹默、拱德邻、翁闿运等著名书法家亲授。楷书学欧阳询、颜真卿、褚遂良诸家,又上及北碑;行草书从宋四家入手并上溯“二王”。以节临米芾《蜀素帖》,行书入选由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后第一次举办的上海市书法展览。

大图模式

大图模式

大图模式

大图模式

大图模式

大图模式她自称“人生一世,书法之外并无所爱”,并非虚言。终身不婚,无儿无女,身心性命都奉献给了艺术,艰苦跋涉于书道。在“人生最艰难的那段漫长岁月”里,书法成为了她唯一的精神依托。她一生为疾病所掣肘,可她终究自胜者强,也因此胜人有力。

大图模式

大图模式

大图模式

大图模式她的书法有两大特点:一是用笔明快,二是章法奇妙。其书风劲健纵横,流畅明快,自具风貌。

大图模式

大图模式其一:周慧珺作书不太讲究笔笔中锋,但“要妙于起倒,达到八面灵动、八面出锋的境界”。所以她的用笔如同风樯阵马,淋漓痛快,笔画爽洁、刚健,很有米芾“刷字”的味道。但微有不同的是,长画每每一波三折,具山谷意态。

大图模式

大图模式

大图模式

大图模式

大图模式其二:周慧珺作书强调“知白守黑”。在《书道苦旅》一文中,她说:“字是点画组成,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虚实相生、相守,才成艺术品。”因此,她在谋篇布白上特别注意章法布局,力求“知白守黑”、“虚实相生”,不让一字一行一处平平实实,总是大与小、粗与细、正与侧、长与短组合在一起,在强烈的对比中产生气势和力量,又从黑白错落的分割中,构成气韵生动的画面。

大图模式

大图模式

大图模式

大图模式周慧珺在书法界的建树,是有目共睹的。业界一直有意见的认为,当代女书法家中,唯有萧娴与她,造诣最高;而自古以来,学米南宫的人络绎不绝,可在当代,象周慧珺这般把米字特点发挥到如此极致的,亦唯周慧珺一人而已矣。像她这样,学米而又不局限于米,多少能创出自家面目。我们看她的书法中,更能明白她其实是遍临北魏碑,秦牍汉简,继而上溯晋唐,下及明清的,是碑帖并进、行隶交杂、取经多途的。

大图模式

大图模式总之,周慧君的书法成就,也许会被后来者追上;以公心论,她的书法也未必就尽善尽美,没有缺陷。但是,她的这种书家本色,与为人格调,是永远有光芒的,是蕴藏有高贵之气的。“人怜直节生来瘦 自许高材老更刚”,周慧君一生学米,终有缺憾,可在精神气质上,她是真正的米芾传人。

大图模式

大图模式

大图模式

大图模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