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问|“如何让他与妈妈相处?”

要说今天的问题,就得提到之前我看到的内容。

“擦桌子,擦完桌子就可以玩游戏了。”

他不动。

我拿出IPad,给他的小弟弟,让他玩,想要以此激发他去擦桌子。

他看了看IPad,我趁机要求他:“擦桌子,擦完桌子就可以玩游戏了。”

“不擦桌子。”他说。

“那你只能看着我们玩游戏了。”我拿出手机,打开游戏,把声音放得很大,我还要求弟弟一边玩一边笑出声来。

我们就这样僵持着,抗衡着。

他拿起桌子上的纸放在手里玩,我把纸拿走。

他扣自己的手,我让他把手放在桌子上。

“你去洗抹布,擦桌子,擦完桌子就可以玩了。”我想他如果能够完成第一个步骤是不是就可以接着完成余下的步骤,于是变换了我的指令。

“不洗抹布。”他低着头说。

阿姨走过来,也说出同样的要求,他仍然无动于衷。

我们又僵持了一段时间,我想只要他看IPad,我们就还有希望,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我也相信,扛过这一次,他就知道要求是必须要完成,才能有奖励。

但就在我为自己的计策沾沾自喜,等着他乖乖就范的时候,阿姨的一句话,打破了我们的僵局:“你妈妈已经走了。”

他噌的一声站起来,拿着抹布就走到了卫生间,然后一步步完成擦桌子的步骤。

我对此有吃惊——怎么反差这么大。阿姨总说他在妈妈面前的表现和在阿姨面前的表现是不同的,在妈妈面前,他就什么事情都不做,家人一让他做,他就开始打头,撞头,咬衣服。

我对此有无奈——刚刚的坚持都没有意义了。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寄希望于改变他的生存环境,建立大家的教养态度一致,教养方式一致的家庭环境。为此,我们做了很多尝试。

当所有的抱怨都指向他妈妈的时候,我说,我理解他妈妈,并把我的想法告诉了阿姨。当他在妈妈面前不能去做事情的时候,我和阿姨说,可以把平时妈妈不在的时候的表现和他说,就像之前他妈妈也认为他不能坐在电脑前学习到后来相信我们,愿意配合我们一样。但结果并不如意。

其实也理解。

他在妈妈面前会通过行为获得关注,或者逃避任务,或者获得自己想要的物品。对于他妈妈来说,她一定知道这些行为是不好的,是不被允许的。但是从她的视角看,她希望的是什么,她难道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一样吗?她难道不爱自己的孩子吗?不是的。她知道那些行为不被允许,但是她不知道怎么做。所有人指出这个问题的时候,都是用责备的语气说出来的,她听到的是责备,责备他纵容孩子的行为,那种责备中甚至掺杂着她不爱他的声音,她不关心他的声音,她不理解他的声音。她当然不会接受。当她提要求的时候,孩子就会自伤,她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孩子自伤的,她只有妥协,妥协之后她看到了孩子的平静。那种妥协的背后是一个母亲的无奈。

当我和阿姨说这些的时候,我突然就理解了很多家长。我们说一些方法让他们去实施的时候,他们的实施效果都不好的原因是——他们不可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受苦!那是他们爱孩子的方式。

每一个父母都爱孩子,但爱和理解不对等。

他们爱孩子,但他们不一定理解孩子。为什么他们会发脾气?为什么他们会突然哭?为什么他们会突然笑?

为什么我们对特殊儿童出现的问题会那么紧张?因为他们分不清楚环境,对于一个普通小孩,他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出现一个不好的行为,什么时候不能出现。但对于一个特殊儿童来说,他很难分辨,他会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出现一个不好的行为,如果这个不好的行为曾被强化过。

阿姨说,他和阿姨出去的时候就可以表达自己要去厕所的需求,但和妈妈一起就不会表达,而是脱了裤子就尿。

他们说他故意,我不觉得是他故意,而是在妈妈面前,脱了裤子就尿是他的行为模式。在阿姨面前,表达去厕所是他的行为模式。

我们曾试图改变妈妈,让妈妈不允许他出现这样的行为,但这太难了。

阿姨和妈妈说,阿姨和妈妈变换了语气说,我和妈妈说,效果都不明显。密码被强化了多年,怎么能说改变就改变呢?

于是,我们变换了方法。

首先,降低他和妈妈在一起的要求。

开始的时候我们希望他无论是在阿姨面前还是在妈妈面前都有一样的表现,就是参与劳动,但现在看这不太可能。我们把目标放在他能够安静地和妈妈在一起。他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大概出现以下情况会发脾气:一是获得想要的食物和物品;二是爸爸和妈妈同时陪着弟弟们而忽略他的时候。

我们可以避免以上两种情况出现,让他能够安静地和妈妈一起。

其次,既然改变不了妈妈,那就改变他。

他并不是一个完全听不懂别人话的孩子,很多时候我看到的是他很努力地按照我们说的去做,在我们表扬他的时候,他也会很高兴。所以,我想如果能对他进行一些如何与家人相处的训练,会不会有所帮助?告诉他应该如何与妈妈相处,如何与弟弟们相处。我不知道效果,但我会尝试。

(0)

相关推荐